摘要:安史之亂,徹底粉碎了唐皇君臣、士大夫們的“風流溫柔鄉”。當人們從迷夢中清醒之后,貞觀、開元那樣的“治世”已經一去不復返,嚴重的社會危機呈現在以救國為己任士大夫們面前。藩鎮割據,均田制的破壞,府兵制的瓦解都深刻影響著唐王朝的各個階層。兩稅法實行,曾對唐王朝國力恢復起到巨大作用,但是隨后的弊端也很明顯。簡述陸贄的經濟思想,以及其思想對唐中后期的社會影響。
關鍵詞:陸贄;經濟思想;中晚唐 ;影響
陸贄(公元七五四—八0五年)字敬輿,唐蘇州嘉興(今屬浙江)人。代宗大歷六年(771年)進士,授華州鄭縣尉。后又任渭南縣主薄,升監察御史。德宗即為,召為翰林學士,轉祠部員外郎。建中四年(783年)十月隨德宗逃往奉天(治今陜西乾縣),轉考功郎中。次年七月轉中書舍人。貞元七年(791年)任兵部侍郎。八年任中書侍郎、門下同平章事。十年冬罷相,任太子賓客。十一年被貶為忠州別駕。陸贄宰忠州十年,“常閉關靜處,復避謗不著書。家居瘴鄉,人多癘疫乃抄撮方書,為《陸氏集驗方》五十卷行于代”。①順宗即位(805年),王叔文等任事,準備起用陸贄,而詔未至而卒,時年五十二。贈兵部尚書,謚“宣”。著作有《陸宣公集》,他的奏議等也被編為《陸宣公奏議》行世。
陸贄雖然身為宰輔,但是他的經濟思想對當時時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的經濟思想基本上在其著作中可以體現出來。
一、民本思想
陸贄認為“國本于人”、“民為邦本”,其將儒家傳統思想體系中原屬于道德范疇的“民本”思想引入經濟領域,從而從經濟的角度來探討如何“養民”。所以說“民本”思想是其經濟思想的核心,是他探討經濟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
(1)限田減租論
均田制可以保證自耕農有一份私有土地,并向國家納稅。所以土地國有制占主導地位。中唐后均田制瓦解,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他以占田為例,指出:“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依托豪強,以為私屬。對貸種其地,賃其田廬,終年服勞,無日休息,罄輸所假,常患不充。有田之家,坐食租稅。貧富懸絕,乃至于斯。厚斂促征,皆甚公賦”。②
陸贄認識到“夫欲施教化,立度程,必先域人,使之地著”③。他認為均田制能夠使“人無廢業,田無曠耕,人力田疇,二者適足”⑤,并且可以“貧弱不至竭涸,富厚不至奢淫,法事立均”④。
⑵貨幣思想
他認為貨幣是用來輕重斂散之權、調節物價貴賤的重要工具,必須由國家來壟斷鑄造。他說:“先王懼物之貴賤失平,而人之交易難準,又立貨泉之法,以節輕重之宜,斂散弛張,必由于是。”⑥他提出:“物賤由乎錢少,少則重,重則加鑄而散之使輕。物貴由乎錢多,多則輕,輕則做法而斂之使重。是乃物之貴賤,系于錢之多少;錢之多少,在于官之盈縮⑦”。是古代典型的貨幣數量論。
二、稅制思想
陸贄推崇唐初以來所實行的“租庸調法”:安史之亂,財政支出大幅增加,苛捐雜稅又出現。建中三年陳少游奏:本道稅錢每千請增二百。五月丙戍,詔增他道稅錢皆如淮南,又鹽每斗價皆增百錢⑧。第二,兩稅法中戶稅征貨幣,流通中的貨幣數量不能滿足需要,造成了“錢重物輕”的現象。
陸贄主張征稅應按丁征稅:“夫財之所生,必因人力,工而能勤則豐富,拙而兼惰則貧空。是以先王之制賦入也,必以丁夫為本,無求于力分之外,無貸于力分之內……如是然后能使人安其居,盡其力。”而兩稅法對富人有利,他曾說:“曾不悟資產之中事情不一,有藏于襟懷囊筐,物雖貴而人莫能窺;有積于場蒲屯倉,值雖輕而眾以為富;有流通蕃息之貨,數雖寡而計日收贏;有廬舍器用之資,價雖高而終歲無利。如此之比,其流實繁,一概計估算緡,宜其失平長偽”⑨。
農業稅要求農民交錢,而中唐后“錢重物輕”現象,加重負擔。“葢自建中定兩稅,而物輕錢重,民以為患,至是四十年。當時為絹二匹半為八匹,大率加三倍”⑩。所以他認為:“然則谷帛者,人之所為也;錢貨者,官之所為也。人之所為者,故租稅收焉;官之所為者,故賦斂舍焉。此又事理著明者也”{11}。
三、財政思想
在財政思想上,陸贄重申“量入以為出”原則,是針對當時唐王朝的統治者縱欲無度,苛捐雜稅與日俱增的事實而觸發,不利于統治。所以他告誡統治者,切莫“但憂財力之不足,罔慮安危之不持”{12}。
但是陸贄把兩稅法實行后出現的種種問題全部歸結于量出以制入的原則,并企圖用量入以制出來解決問題,則是片面的。
注釋:
①《舊唐書·陸贄傳》
②《陸宣公全集·奏議·均節賦稅恤百姓》第六條
③《陸宣公全集·奏議·均節賦稅恤百姓》第三條
④《陸宣公全集·奏議·均節賦稅恤百姓》第六條
⑤《陸宣公全集·奏議·均節賦稅恤百姓》第六條
⑥《陸宣公全集·奏議·均節賦稅恤百姓》第二條
⑦《陸宣公集》卷二二《均節賦稅恤百姓第二條》
⑧《資治通鑒》卷二百六十八
⑨《陸宣公集》卷二二《均節賦稅恤百姓第一條》
⑩《舊唐書》卷五十二《食貨志二》
{11}《陸宣公集》卷二二《均節賦稅恤百姓第二條》
{12}《陸宣公集》卷二二《均節賦稅恤百姓第二條》
(作者簡介:杜 勛(1985-), 男,陜西戶縣人,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經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