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是很有效的一種學習方法。“質疑”是打開智慧寶庫的“金鑰匙”,“質疑”是使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的“舵手”。老師要注意“積極創設情境,培養學生質疑興趣,使其樂于提問;消除心理障礙,增強自信心,使其敢于提問;教給方法,讓學生有“疑”可質,使其會問。”等幾方面鼓勵和引導學生不僅敢質疑問難,而且會質疑問難。經過思考,能提出問題,會提出問題,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也由淺層次向更高層次逐步發展,學生的質疑問難能力一定會得到提高,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 質疑 能力培養 樂問 敢問 會問
新的課程標準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教育教學活動應關心孩子的自身及其發展。今天的教育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語文教學應在這一前提下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而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促進其自主學習習慣的形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學習,無疑是十分重要的。而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不失為使學生獲得自主學習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質疑”是打開智慧寶庫的“金鑰匙”,“質疑”是使學生由被動變主動的“舵手”。那么,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呢?
一、積極創設情境,培養學生質疑的興趣,使其樂于提問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這就是說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索,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它能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對于疑和問,疑是條件,問是結果。因此,課堂上要使學生樂于提問,教師就要培養學生質疑的興趣,教給質疑的方法,使他們自覺地在學中問,在問中學,也要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讓學生相信自己能提出問題,教師就要經常啟發誘導他們積極發表獨立的見解。
剛開始時,學生的提問不可能馬上提到點子上,這時不要急于求成,可讓學生從模仿、提出小的問題入手,比如教學《難忘的潑水節》,我引導學生用“怎么樣”“為什么”這些詞語去提問,“潑水節是怎樣過的?”“為什么潑水節難忘?”學生慢慢習慣這些提問的模式,時常去模仿這樣的句式提問,在學習《恐龍的滅絕》時,學生模仿文中句式提問“恐龍為什么會滅絕?”“恐龍是怎樣滅絕的?”通過模仿提問題,學生初次嘗到提問題的樂趣,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也知道了課堂上提問并不是教師的“專利”了,學生有了提問的勇氣。
二、消除心理障礙,增強自信心,使其敢于提問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一種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狀態中,由于他們沒有掌握好提問的方法和技巧,因此課堂上表現出一種“三怕心理”,一怕在課堂上提問會影響教師的教學程序而挨教師的批評、指責;二怕提出的問題會變成同學們的笑料;三怕提出問題毫無價值會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要使學生在課堂上敢于提問,首先就要努力幫助學生消除這幾種心理障礙,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放心提問,比如:對于在課堂上提問由于情緒緊張而說不清楚的學生,可以讓其在課外繼續補問;對于不敢在公開場合提問的學生,可以讓其個別提問;對于口頭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可以讓他把問題寫成文字后再提問。其次,我又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通過教學中各個環節的誘導,啟發學生提出問題,比如課前我布置學生預習教學內容,讓學生在預習中去發現問題,為課堂提問作好充分準備。另外,我在課堂上還經常組織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提問競賽活動,通過比提問的數量和質量評定小組的競賽成績,這樣,學生將會在競爭的氛圍中消除思想顧慮,大膽質疑和發問。又如在課堂上,我把引導學生質疑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保證有一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質疑。無論學生提出什么問題,我都要積極鼓勵、引導,為學生營造質疑問難的良好氛圍。
教師善問,只是為學生樹立了“問”的榜樣,而“善待問”才為學生的質疑提供了可能。因此,我還采用了語言的激勵、手勢肯定、眼神的默許等手段對學生的質疑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賞。一個人如果體驗到一次成功的樂趣,就會勇氣倍增,激起無數的追求。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畏懼錯誤,不敢質疑就是放棄進步,學生一旦具有這樣的意識,就會消除自卑心理,毫無顧忌地質疑。
三、教給方法,讓學生有“疑”可質,使其會問
“授之以魚,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無窮。”要使學生善用,必須“授以漁”。在課堂上,由于不同情況下,問題的方法和形式也應有特色,只有恰到好處的提問,才能揭示問題的要害,反之使人感到乏味、厭煩。
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就需要教師的引導,交給學生質疑的方法,讓學生了解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是學生會提問,善提問。
1.抓住題目質疑。文章的題目,往往是文章內容精辟的提煉、主旨所在,猶如文章的“眼睛”。閱讀不注意審題,不注意課題與文章內容之間的聯系,往往不能把握文章的中心,影響閱讀的效果。因此,審題中的質疑直接關系到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同時,啟發學生通過課題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可使閱讀帶有濃厚的趣味性。如教學《“這個規矩不能有”》,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課題質疑:看了這個題目,你們有什么要問的?經過教師的啟發,學生的思維閘門一下子打開了:這個“規矩”指什么?為什么這個“規矩”不能有?課題為什么要加引號?這句話是誰說的?此時,教師不必馬上把結論告訴學生,要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自己尋找答案,從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激發學習的興趣。
2.緊扣詞語質疑。學起于疑,思源于疑。疑就是問題。問題是思維的火花,學生在閱讀中能發現和提出問題,是獨立思考的表現。教師要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就要引導學生在文章看似平常,實有深意的文字中質疑,也就是找尋文章關鍵詞句。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抓住一些關鍵詞語進行質疑,深入探討,幫助學生準確地感知課文內容,理解課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養成準確的語言表達習慣。如在教《天鵝的故事》一課,學生在讀到:“突然,一只個兒特別大的老天鵝騰空而起,可是并沒有飛走,而是利用下落的沖力,像石頭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撲打在冰面上。”時,一個學生問:“‘像石頭似的’是什么意思?”另一個學生又問:“老天鵝為什么會‘像石頭似的’?”對于這兩個學生的提問,我讓他們再去讀這一段,然后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討論。通過討論,學生體會到老天鵝破冰時用力之重,態度之堅決,簡直是奮不顧身。由此可見,教師只要引導好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提出問題,就可以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
3.選擇難句質疑。理解句子是讀懂段篇的基礎。句子教學是閱讀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但是一篇文章的句子不可能每個都講,只有突出重點,抓住難句,質疑問難,舉一反三,有計劃有步驟地從內容和結構上予以指導,學生才能建立句子概念,掌握運用各種句式的能力。例如,在執教《鳥的天堂》一課時,有的學生問:“課文最后一句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這句話里用了兩句“鳥的天堂”,是什么意思?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學生弄清楚了這句的意思是,那棵又大又美的榕樹的確稱得上是鳥的樂園啊。針對這一課堂上生成的問題,我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聯系以前學過的文章展開討論,經過交流,學生體會到了作者由衷的贊美之情。可見,通過對課文重點句子的質疑,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讓學生體驗到各種句式的用處。
4.善用留白質疑。語文教材中入選的文章,多屬言簡意賅的上乘之作。作者在斟字酌句、謀篇布局的寫作過程中,往往不喜歡把什么都寫出來,而希望留下一些藝術上的“空白”,讓讀者用豐富的想象去填補,使作品達到“余音繞梁”的境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課文中的“空白”,引導學生抓住這些空白進行質疑。如教學《守株待兔》最后一段時,通過引導,學生問:當這個人知道自己錯了之后,他又會怎樣去做?這時,我啟發學生想象,然后同桌交流,集體交流。由于給學生以豐富的空間,因而能使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想象的內容豐富多彩。
5.運用情境質疑。學習中質疑是學生閱讀過程中的一種心理需要,同時學生特別關注自己或同伴提出的問題,討論時格外投入。學生處于輕松的心境,思維活躍,才能點燃求知的欲望。平等、民主、輕松的課堂氣氛有利于學生發問,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增加親和力。因此創設情境,營造輕松的課堂氣氛,才能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形成較強的參與意識。學生強烈的主體性和積極性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促使學生勇于發問,勤于發問,善于發問。在教學《恐龍的滅絕》一課時,老師說:“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份禮物。”同學們環視了教室,沒有發現什么,看著他們疑惑的目光,出示大屏幕的恐龍圖片,并問:“你以前認識它嗎?你有什么問題想問問它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說:“恐龍生活在什么時間?”“恐龍到底有多大?”“恐龍,是如何滅絕的?”
總之,質疑無疑是教給學生學會鉆研課文的方法,使他們有意識地靈活地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努力理解新的,還不能充分理解的課文。學生學會了質疑,猶如掌握了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他們就會學得積極、主動,由被動接受的“容器”變成主動獲取的“探索者”,獲得終生受用的自學能力,為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理想教學境界開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
參考文獻:
[1]陳其煌.淺談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1).
[2]唐建華.淺談在閱讀教學中小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小學),2010,(3).
[3]譚玲.怎樣培養學生質疑能力[J].廣西教育,2008,(1).
[4]當代商報中外教研專刊,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