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社會的不斷進步對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將主要精力放在人才職業能力培養上,忽視了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從而導致高職院校學生出現性格冷漠,缺失人文素養,以及人生觀與世界觀不夠積極向上等現象。為了轉變這一局面,將高職院校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能為我國未來作出巨大貢獻的青年,探究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教學策略具有重大意義。語文作為讓學生能真正感受人內心靈動心性學科,做好人文素質教育工作是高職語文教學本質所在。本文主要在探究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基礎上,探究高職人文素質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關鍵詞: 高職院校 人文素質教育 語文教學 滲透
1.引言
高職語文是高職院校重點教學內容,它肩負著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人文素質的重任。按照高職院校辦學目標與宗旨,語文教學要求具備人文性。[1]但是實際教學中,高職院校語文教學卻將學生技能培養當作重點,較少重視人文素質培養,縱使被關注也只是在表面,沒有從人文性的內部著手進行探討。為了在高職院校語文教學中滲透高職人文素質教育,要求教師掌握住語文教育的人文內涵精髓,突出人文素質特征,指導學生實踐。
2.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
2.1教師對教學目標造成理解存在偏差
高職院校教師在培養學生方面,常常會對教學目標理解存在偏差,對學生進行培養時,只是一味地注重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希望將學生培養成具備技術性的應用型的人才,這樣就導致高職院校成為了所謂的工廠,而學生就成為了擁有獨特技能,卻忽視個性發展的統一規格的產品,人文教學呈現邊緣化狀態。
2.2教師思想觀念狹隘
長期高職院校語文教學中,使得語文教學過度重視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與教授學生基礎知識,卻忽視了教育學生分辨真善美,沒有認識清楚人文精神教化與熏陶作用且不夠重視。針對這一局面,高職院校學生被教育成了具備較高智商,較強動手能力,卻缺乏活力、責任心與安心的人。這樣的教育使得目的太過功利化,注重傳授知識技能,非常缺乏奠定學生文化底蘊、提升學生人格、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心。如此一來,教育觀念狹隘會就造成教學內容狹隘,從而教學內容狹隘使得所培養出來人才綜合素質難以得到提升,人才得不到全面發展。
2.3高職院校少數學生學習動機不夠端正
隨著商品化進程的不斷加大,我國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并邁入了技術型社會,人們的技能、科技、商品意識在社會各個領域中得到了全面的滲透。[2]這一滲透將難以避免造成人們盲目追求技能與技術,學生學習動機是為了以后更好地就業而掌握過硬的技能。這一學習動機讓高職院校學生沒時間,也難以仔細思考自身存在價值與生命意義諸如此類等問題,所以培養學生完善的人格是刻不容緩的,是高職院校教育不可忽視的責任與義務。
3.高職人文素質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3.1高職人文素質教育在語文教學觀念中的滲透
為了轉變傳統教育不重視人文素質的局面,構建將人道、人格、人生、人性本位能力作為培養重點的教育觀念具有重大意義。構建人文陶冶高職院校語文教學的觀念,要求首先轉變傳統語文教學的觀念,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情況,更要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而教學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綜合素質的高低,所以開展素質教育時要求高度重視語文教學的過程。對于國外先進的教育經驗,國外教育者主張從先提出問題,再尋找解決方法,最后得出結論于全過程中,學生都處在主導位置,能直接主動參與進去。此外,還強調高職學生親身應用與體驗。對于我國傳統應試教育來看,我國教育工作者往往重視的是結果,忽視了過程教育。在教學、學習情況評估方面則是完全根據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與老師,甚至用來評價班級與學校。如此一來,評價結果會在很大程度上挫傷大多家長、教師及學生的積極性。從教學內容角度上看,教學內容則完全是為了考試,教師也是考什么內容就教什么內容,教學內容與考試內容相一致。對于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時往往沒有考慮高效教學方法,學生缺乏直接主動參與的熱情,常常滿足于掌握教師所給出的結論,沒有重視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
3.2高職人文素質教育在語文教學方法中的滲透
語文教學作為一門陶冶學生情操的課程,它通過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不僅通過訓練鍛煉了語言文字的應用能力,還使學生陶冶了情操,在能力提高同時,得到精神上享受。
首先,語文教學要讓學生掌握寫作、朗讀、閱讀相關知識,并使基本能力得到提高。閱讀作為人們學習乃至生活基本的能力,它教育、鼓勵學生變得更加善良、純潔和美好。所以,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求培養學生基本閱讀能力,讓學生了解閱讀目的的不同,閱讀方法與方式也存在不同。寫作和說話相比更能夠反映學生綜合素質,它能揭示做人與作文的相互聯系。因此,高職院校作文教學要面向大眾,做好普通應用文的訓練,強化學生寫作能力,例如通過合同書、總結、計劃等寫作訓練,來適應實際工作與生活的需求。[3]其次,語文教學還需重視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語文是書面與口頭語言結合產物,它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和極為廣泛的外延,語文教學要能走入教材,并從教材中走出。教師要為學生培養表達能力創造條件,如開展辯論、演講等活動,激發學生參與熱情。最后,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模式,發散學生的思維。允許學生以自身興趣愛好、積累知識、生活的經驗來解讀不同文章,并意識不同解讀也是創新思維的一種訓練。訓練學生需要既可以一分為二,又可以合二為一地觀察問題。如此,學生才可隨機應變地處理社會中各類問題。
3.3高職人文素質教育在語文教學內容中的滲透
語文作為一種文化載體,站在語文的教學內容角度上看,大多為古今中外文學名篇的學習。因此,在對高職院校語文教材內容進行選擇時,要考慮教材內容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并在具有悠久文化底蘊的中國與世界文化上精心選擇。優秀文學作品不但是人類文明寶貴的財富,而且是具備幾千年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各國人民所創造民族的藝術珍寶,這些是形象化生活的教科書,它在來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高職語文教材內容的選用要具備文化韻味,呈現出能力培養與文化精神傳承。[4]此外,要求豐富教材內容,內容有較大的選擇余地;語文教材內容具備吸引能力,能給學生一見如故感覺,讓教學內容生活化,讓學生體會文中內容與自身生活尋找東西相一致,推動學生想寫、讀、聽、看,讓學生能從語文教學內容中看到高尚的人格。與此同時,教學內容能突出一種社會、民族、國家、人們心態、人情風土、社會的風貌、時代的風云、階級的關系、經濟的狀況,以及政治體制等。
4.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人文素質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讓學生不僅獲得了相應知識,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還增強了學生人文素養,綜合素質得到了提升,為以后更好地就業,更好地生活,更好地與人相處奠定了基礎。高職院校教育者在開展語文教學時,不可一味重視學生技能的訓練,更要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思維能力,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與自我發展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做事與學會生活,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陳莉.高職人文素質教育對學生關鍵能力培養的影響[J].經濟研究導刊,2012(20):224-225.
[2]曹紅.從文化素質課被邊緣化解析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現狀[J].卷宗,2012(04):12-13.
[3]梁文穎.和諧社會建設背景下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研究[D].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02):91-95.
[4]高虹.高職語文人文素質教學研究[D].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