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面對西方社會思潮影響,需要對“90后”大學生加強價值觀的教育和引導。西方社會思潮影響下“90后”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巧妙借鑒西方有益文化,善于運用教育藝術,采用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
關鍵詞: “90后”大學生 西方社會思潮 思想政治教育 價值觀教育
據統計,被稱為“鼠標一代”的“90后”數量約有1.4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1.7%左右。“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90后”作為一個數量龐大的青少年群體,其價值觀會對我國社會生活產生很大影響。
“90后”沒有經歷過歷史和政治上的動蕩,也沒有經歷過大的經濟波動。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90后”的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90后”大學生出生在物質生活條件相對優越的時代,有開明的成長環境,豐富的情感經歷與脆弱的心理抗挫能力。生長在變革的時代,為愈加復雜的社會現象和思想環繞,尤其是西方社會思潮以新奇、現代、時尚的面貌吸引著他們,資本主義私有化、政治多元化、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后現代思想、普世價值觀等通過媒體網絡等新興的傳播方式,悄無聲息地影響著他們。西方經濟的發達為其文化霸權奠定了基礎,也為其文化滲透提供了說服力,尤其青年學生容易接受“新事物”,因此產生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面對多元社會、多元標準和多元的社會思潮,尚不成熟的價值觀面臨考驗。許多人尊崇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民族虛無主義,理想信念虛無、價值觀扭曲變形。
面對西方社會思潮影響,需要對“90后”大學生加強價值觀的教育和引導。
一、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
把西方的思想與文化視為優越和世界共同的價值取向,使我國原本穩定的主流意識形態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甚至威脅。以后現代思潮影響為例,“排斥整體性、同一性,主張運用多元化的方法論”。“懷疑主義、虛無主義、無政府主義和價值論上的多元化,使學生精神世界產生了一種流浪意識。”“使大學生放棄了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放棄了道德原則、真誠原則,拋棄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取向,進而以極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作為自己的人生哲學,從而使自己的行為習慣更加隨意化。”[1]后現代等用其批判、解構、多元來沖擊和威脅我主流意識形態,反其道而行之,弘揚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弘揚主旋律引領雜亂的價值觀領域,占領價值觀主陣地是我們的不二選擇。放眼世界各國多元社會思潮存在是普遍的想象,但其主流意識形態都是一元的。當今的時代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差異性、選擇性明顯增強,尤其“90后”大學生更追求個性獨特、與眾不同,適應社會的發展我們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但并不意味著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的放任自流,我們要高舉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多元的社會思潮。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容豐富,既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又體現了時代精神,既有高深的理論性又聯系百姓日常生活。“對民族而言,他可以保持中華民族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理性態度和清醒立場,思考自己的前途和命運;對社會而言,它協調著不同領域、不同成員間的相互關系;對個體而言,它引導與協調身心的全面健康發展。其終極的根本作用是對主體價值自覺的培養和價值選擇的引導,幫助人們確定生活的方向和意義。”[2]撥開云霧見月明,面對復雜多元的價值思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無疑是最鮮明的旗幟,為徘徊迷茫的學生指引了方向。胡錦濤同志曾在全國教育會議上指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深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大學生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在很大程度上與主旋律教育不能跟上時代發展有很大關系,依托課堂主陣地、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牢固樹立在學生的思想中心是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引導的主要渠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完整的有機統一整體,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是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主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靈魂、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基礎。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它凝聚了中國共產黨人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科學地回答了當今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理解領會其精神對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有強大的感召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崇高的社會理想,是實現個人理想的基礎,明確這個方向對于青年學生有強烈的凝聚力;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相輔相成、貫通古今,是中華兒女團結奮斗的精神支柱,掌握其內涵能激發起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鼓舞起為中華之復興而奮斗的熱情;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集中體現,為社會主義條件下社會成員做出道德選擇、判斷行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價值取向,青年學生領會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能夠在紛繁的社會中辨別善惡美丑,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二、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基礎,是維系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中華文化綿延了五千年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傲立世界。然而,近些年來這些為世人稱贊和羨慕的精神瑰寶在許多青年人那里卻被美國大片、日本動漫、現代搖滾沖淡了、擠跑了。我們的近鄰韓國一直熱衷并受滋養于中華傳統。尤其尊崇儒教,據說韓國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傳統道德一直占很大比重,學校道德課除平時講授“孝”和禮儀外,寒暑假還要回校聽“忠孝”講座,并且“面對來自西方價值觀的沖擊,韓國借鑒了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觀,在大力引進西方市場經濟和先進技術的同時,也采取吸收精華,剔除糟粕的措施,摒棄西方價值取向中個人主義、金錢至上、淡化人情等弊端,倡導儒學的敬業樂群精神。”[3]韓國資源匱乏,卻能以近乎發達的經濟和文化為世界矚目,在相當程度上得益于吸收中華優良傳統。20世紀末,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聚會巴黎,發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前,從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傳統美德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的瑰寶,對她的不屑較多地存在于青少年中。其實傳統美德在中華大地有深厚的土壤,勤勞勇敢、誠實守信、自強不息、尊老愛幼……內容豐富、意味深長,不僅蘊含于存量巨大的史書典籍、引人入勝的民間故事、意味雋永的詩詞歌賦之中,而且扎根于田間地頭、大街小巷。在我國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和遼闊寬廣的教育環境。精忠報國、孔融讓梨、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多行不義必自斃、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朗朗上口世代相傳,銘記于心受益無窮,豐富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將祖先的智慧發揚光大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祖先的贈予是我們取之不竭的寶貴教育財富,在今天仍有無盡的魅力和說服力。
三、巧妙借鑒西方有益文化
費孝通先生早就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西方文化之所以得到世界普遍認同,是因為必有其過人之處,西方文化有太多精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只不過我們需要擦亮眼睛摘出借現代之名濫竽充數的粺草。開放包容、兼收并蓄是中華文化的特色和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富有生命力的原因之一。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為我所用,對于教育青年學生用他們易于接受的西方文化則可謂順勢而為。比如西方發達國家較早發展市場經濟因而其法律規范往往比較成熟完善,拿來作為教育素材就很有效。最近我國出現幾起由于人們交通避讓意識淡漠造成貽誤救人救火的事件,而德國法律給予執行任務的消防車以充分的“特權”,任何車輛聽到消防車的笛聲必須立即讓行,而且法律的執行力度、公眾意識都相對更高。與我國誠信缺失的社會問題形成對比的是西方誠信意識深入人心。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年輕人到德國的公司應聘,但沒有一個公司錄用他,最后他得知這都是因為他逃了三次公交車票。將這些講給學生,與他們探討,他們很感興趣,教育的效果潛移默化、水到渠成。
四、善于運用教育藝術
教育是一門藝術,他需要教師的創造性活動,尤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理論性強,如果直接說教難免枯燥乏味,對于以各種鮮艷奪目的形式包裹著的外來文化就難有抵抗力。馬克思說:“理論只要徹底就能服人。”據說法國知名哲學家福柯講授課程時三百人的教室能擠五百人不留一點空隙,“沒有演說效果只是透徹、非常有感染力”,“福柯的藝術是通過歷史斜角度地看待現實,聽眾總能從中得到當下和他同時代的事件的一種看法。”[4]于丹的魅力很多在于善于把深奧變得簡單、把抽象變得具體、把古人的智慧用來指導人們今天的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有諸多的藝術手法可供選用。如用隱性教育方法,于無聲處勝有聲,潛移默化的教育學生,古語云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比如說語言的藝術,“一句知心的話語也許勝過萬鈞雷霆?搖一聲親切的呼喚?搖能有起死回生的力量”,語言的關心貼切,生動活潑、幽默風趣在任何時候都是滋潤學生心田吸引學生注意的靈丹妙藥。再比如講一個故事、引一句名言、欣賞一首歌曲、朗誦一首詩歌、放一部動人的片子、開展個辯論賽。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打動了他的心靈,觸動了他的思索。有個老師講社會主義榮辱觀沒有說一句話,播了幾個中央臺如小孩為母親端洗腳水的廣告片和感動中國道德模范的視頻,他發現全班都聚精會神甚至專注得鴉雀無聲最后只能聽到擦眼淚的聲響。教育應以人為本,而人是情感動物,情感是人的精神世界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情感和理性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煽情也是很有效的藝術手法。人接受理論教育需要情感的滋養,融入情感教學內容就會有血有肉生動鮮活起來,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以理服人而且要以情感人,“真理是規律性與價值性的揭示,事理是規律性與價值性的體現、情理是規律與事理的內在融合。只有真理、事理與情理相結合,才是真正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才能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正所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5]
五、采用深入淺出、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
網絡傳媒能最大限度地超越時空限制,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最大限度地發揮溝通、傳遞、共享的強大功能,因而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同時也是西方價值觀出口到全世界的終端工具。“90后”被稱為鼠標一代,網絡是他們活動的舞臺、交流的窗口、喜歡的渠道,他們的文化信息很多來自網絡。網絡世界是色彩斑斕的,它既可以通過靈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現方式,傳播科學文化知識,采用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使人們潛移默化地接受正確的價值觀消費觀;也會借消遣娛樂的名義以荒誕庸俗的內容迎合低級趣味傳播落后腐朽。這是一個學生喜歡的平臺,也可以成為我們接近學生教育學生的平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強化信息技術應用。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水平,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增強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思想政治課教師可以利用微博、QQ群、電子郵箱等大家喜聞樂見又便捷經濟的交流方式,探討時事、討論大家感興趣的話題,并從中因勢利導、澄清是非、整合優秀的網絡資源傳遞給學生,并可以與學生交朋友、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問題。
社會實踐是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常用而有效的方法,它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化抽象的理論為具體的行動從而在親身的體驗和感受中增強對理論的理解、接受和消化吸收,同時也弘揚了理論、增強了理論的說服作用。這就如同我國古代就提倡的修身,在踐行理論中可以不斷反思和調整自己的行為。社會實踐能夠使學生在理論與現實的碰撞中沉淀思想、凈化靈魂,提升自我、激發創造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的主渠道,當前明顯存在現有考核方法很難對教育效果做出準確評價的問題,因此對考核方式做出改革很有必要。為此我們可以借鑒美國大學的考試形式,美國大學的學生考試成績通常由多種形式的考試綜合決定。例如“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高等教育課程”的成績構成是:學生課堂參與占15%,一篇回應性論文占15%,一片反思性論文占20%,另篇回應性論文占20%,在家完成的考試占30%。”[6]這樣雖是被動調動學生,卻能使學生在參與交流中潛移默化地得到境界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課采用綜合的評價方法更適合學科特點。
參考文獻:
[1]陳寧香.后現代主義思潮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J].新學術論壇,2008.(6).
[2]曹清燕.以共識引領多樣:價值多元背景下高校德育的使命[J].中南大學學報,2011(6):166-169.
[3]靳義亭.論韓國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經驗與啟示[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1(5):172-175.
[4][法]米歇爾·福柯:主體解釋學[M].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致讀者第2頁.
[5]鄭永廷·論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特點與研究前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1-5.
[6]葉信治·美國大學課程質量保證機制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成都),2011(6):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