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90后”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青年群體,現已成為我國大學生的主體。伴隨著社會的全面轉型與發展,他們既是經濟發展的受益者、網絡時代的體驗者,又是社會存在的不良風氣和負面文化傳媒的受害者。為此,分析“90后”大學生價值觀的現狀和特點,直面價值觀教育的瓶頸,探討“90后”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突破創新,已成為當前高校價值觀教育的一項極其重要的現實課題。
關鍵詞: “90后”大學生 價值觀 瓶頸 創新與突破
一、“90后”大學生價值觀的現狀及特點
(一)思維早熟、個性張揚、抗挫能力不足。
由于時代高速網絡信息化,現如今傳統的教育方式和學習模式已發生了很大變化。“90后”大學生接受的大量信息,使他們的思想更為早熟,對事物的理解獨立自主,不輕易盲目認同。然而,思想活躍的“90后”大學生在標新立異、追求時尚、展示自我的同時,他們極力擺脫外界的束縛,追求自我、自由,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這些大學生心理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
(二)價值取向與追求的多元化。
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傳統的一元價值觀受到巨大沖擊,人們的價值取向呈多元化的發展態勢,這在“90后”大學生身上表現尤為突出。他們一方面對“為人民服務”、“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等傳統的價值觀持冷漠態度,另一方面對自私自利、專為索取、不講奉獻的個人主義觀點極端鄙視。他們在個人與社會,索取和奉獻的選擇中不再偏重于哪一方,而是試圖在兩者中尋找一個平衡點,在價值選擇上更傾向于個人與社會并重,奉獻和索取兼顧。
(三)理想信念淡薄,價值目標功利化。
“90后”大學生中有部分人對共產主義的信仰正在發生動搖。他們一方面接受或贊同共產主義理想,表示愿意為共產主義而奮斗終生,另一方面又認為實現這個理想是渺茫的。“90后”大學生大多數有入黨的要求,但入黨的動機不是信仰共產主義,也不是要為社會作貢獻,而是把入黨看成是促進個人就業和發展的基礎,具有明顯的功利主義傾向;在選擇未來職業的時候,不是把哪個崗位需要我或我在哪個崗位上能作出更多的貢獻作為第一位的考慮因素,而是把經濟報酬作為選擇的標準,甚至在人際交往方面也考慮對方是否有利用的價值。
(四)自我意識強,集體觀念淡薄。
“90后”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和個性都比較強,非常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他們對于集體主義原則雖然也表示認同,但不是以對集體貢獻多少來考慮自我價值的實現這種傳統的認同,而是以自我為出發點來尋求集體和個人的“雙贏”。還有部分大學生過分強調自己的利益要求,無視個人對社會和集體應盡的責任。這種過于關注自我的價值取向,導致了“90后”大學生集體觀念及社會責任感的下滑。很多學生干部直言不諱地表示“參加學生會等學生組織的主要原因”是“鍛煉自己,提高個人能力”,而將“為同學服務”放在第二位。
二、“90后”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瓶頸
價值觀是個人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幟。在日新月異、信息化的今天,如何將時代精神和正確的價值觀傳遞給“90后”大學生是當前價值觀教育的關鍵。我們在把握“90后”大學生價值觀時代特征的基礎上,只有看清當代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瓶頸,才能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一)與復雜的現實生活聯系不緊。
當前,高校的價值觀教育往往都被歸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內。一定要防止思政教育的形式主義、口號主義,防止形而向上和充滿說教的形式化教育使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偏離高校的現實教育現狀,不讓其成為當今價值觀教育的一個硬傷,不使高校的價值觀教育偏離繽紛復雜的現實生活、遠離大學生鐘情關注的目光、陷入僵化、枯燥。
(二)教學途徑比較單一。
目前,高校對大學生價值觀的教育主要是通過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和其他零散的課程活動來進行的,有些單位只是為了應付上級部署而開設了德育課程,但實際上并沒有真正貫徹落實到實處。
(三)教育內容比較空泛。
我國高校教育缺乏應有的價值教育目標,在價值觀教育內容上比較空泛,很難讓學生充分了解掌握其內容。目前高校教育基本上偏重于道德認知的理論傳授,側重于大學生掌握理論的系統性和全面性,卻忽略了大學生實際的道德困惑和價值取向的迷茫,缺乏對大學生現實問題的指導。同時,在整個教育系統中重智輕德;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突出的政治價值主導地位、忽視學生的德行修養的傾向;生活教育、精神教育、環境與健康教育、審美教育等匱乏不足。
(四)方法構建存在的問題。
由于文化價值觀念的多元與一元的矛盾,從而導致價值觀教育方法體系的構建產生困惑。文化的社會作用,最主要的是價值觀的作用。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是文化的產物,也應該有自己接受并遵循的價值觀。但是,大學生在價值取向上存在著價值認知模糊、價值評價偏差、價值認同失衡、價值觀念錯位等問題[1]。這為構建價值觀教育方法體系帶來了一定的困惑。
三、“90”后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創新與突破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以“90后”大學生的價值觀特點為依托,積極探索適合他們的教育途徑和方法,是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成效的必然要求。
(一)校園文化環境的優化與構筑。
校園文化是一種非強制性教育的手段,是新形勢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主要通過創造一種特殊的文化環境實現課堂以外的教育目的,體現教育效果。“90后”大學生成長過程與校園文化主流是一種魚和水的關系。高校要積極努力打造一個高品位的校園文化環境,營造一個健康文明和諧的教育氛圍,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因此,高校必須確立以學生為本的價值觀念,逐步改變單純的“灌輸式”教育方法,充分尊重“90后”大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與創造性,通過政治理論類社團講習、黨團班聯合主題教育活動、社會熱點問題網絡討論和利用當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源等靈活創新的活動形式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增強大學生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念和社會主義榮辱觀。
(二)建立網絡交流平臺,將傳統工作模式與新型引領方法相結合。
“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于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務的全過程,形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機制”,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當前,網絡已成為“90后”重要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有鑒于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開展傳統工作、發揮傳統優勢的同時,要大膽探索、勇于創新,建立網絡互動平臺與“90后”大學生對話交流,如“虛擬社區”、“心聲傾訴”、“校園論壇”、“BBS”、“公開點題”等。同時要建立“紅色網絡”,以愛國主義情操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90后”大學生的主流思想,建立“綠色網絡”以健康優秀、積極向上的網絡信息充實“90后”大學生的知識世界。以“潤物細無聲”的動態情景潛移默化地在“90后”大學生群體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深入了解、理解、重視和評價“90后”大學生,重視網絡教育,真正走進其內心世界,充分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切實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重視踐行、知行合一。
生活是價值觀得以實現的平臺,“人總離不開衣食住行,科學家也要過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最容易交流各自的價值觀念”[2]。理論的東西需要人們在生活中相互溝通,在相互尊重的集體活動與人際交往中,才能實現其指導價值,從而轉化為人們所共同擁有的思想行為。高校應積極引導“90后”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各種文化節活動,感恩教育等,同時對他們的社會實踐活動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四)健全大學生的人格,在塑造價值主體中解惑。
人格的完美塑造是解決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困惑的基本條件。過去,我們將人格的價值定位于社會,為此,社會付出了代價;而現在又把人格的價值定位于個人,使個人主義嚴重泛濫,出現了以個人為中心的價值觀。大學期間是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大學生要注重培養自己謙虛、勇敢、樂觀和自信的人格,充分認識自我,優化人格,陶冶情操逐步健全人格。因此,當代“90后”大學生必須認識到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必須將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結合起來,在實現社會價值的同時,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力量,才能更好地解決大學生價值觀困惑。
“90后”大學生不久將登上社會舞臺,終有一天會成為國家的主人翁。“一代人的標志是時尚,但歷史的內容不僅是服裝和行話。一個時代的人們不是擔起屬于他們時代變革的重負,便是在它的壓力之下死于荒野”。“90后”大學生的思想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如何正確教育引導他們是整個社會的共同責任,也是對高校,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巨大的考驗。
參考文獻:
[1]王紹玉.跨越轉折——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報告[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02:129-132.
[2]蘇振芳.道德教育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3]張宗新.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及其教育[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4]胡忠玲.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價值觀教育[J].當代青年研究,2008,(1).
[5]費楨.透視大學生價值觀的困惑[J].法制與社會,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