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文素養是個體融入社會、自我發展不可或缺的修養,是中職學生職業發展必備的基本素養。語文教師通過加強閱讀訓練、提升文學素養,加強口語訓練、提高語言能力,改變教學模式、注重寫作訓練,滲透人文關懷、服務技能教育等方面展開有效教學,可以實現全面培養與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標。
關鍵詞: 中職生 語文素養 提高策略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試行)》指出:“語文教學對于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對于學生學好各科知識,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創業能力以及繼續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為提高全面素質、綜合職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奠定基礎。”中職語文教育的任務,就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今后的職場生涯打好基礎。
一、提高中職學生語文素養的意義
(一)語文素養的含義與語文學科教學的終極目標。
語文素養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所達到或具備的一種水準,以學生的言語和言語技能為核心,包含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和文化的熱愛的情感,具有健康的個性與人格、高尚的審美情趣,以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正確的語文學習方法,相應的文化修養和文學鑒賞能力的綜合體,它是一個復合素養,強調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包含知識素養、能力素養(聽說讀寫思能力、探究性學習能力、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與情感素養(態度、價值觀、文化品位、審美情操)等方面的內容。可見,語文素養是一種綜合素養,是個體融入社會、自我發展不可或缺的修養,是學生今后職業發展必備的基本素養。
語文學科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運用母語進行言語交際活動的能力,兼顧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能力、搜集處理信息能力、品德修養等綜合能力的培養,它體現了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目標。
(二)中職語文教學的目標在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育部[2001]1號文件指出:“我國的國情和所處的歷史階段決定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是多樣化的,不僅需要高層次的創新人才,而且迫切需要千百萬受過良好職業培訓的城鄉勞動者。沒有這樣一支勞動大軍,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先進的設備就不能成為現實的社會生產力。”由此可見,承擔著培養一線各類應用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其作用是舉足輕重的。而職業教育中作為基礎課的中職語文,對于塑造學生人文精神,健全學生人格,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課標將語文素養視為基本理念中的核心理念,因此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應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作為首要目標。
(三)提高語文素養有利于學生專業教育。
語文素養能為人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它使人的發展具備了基本的潛能,是人的所有素養中最核心的部分。這是語文素養的基礎性特征,它決定了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教學在中職教學中是為專業服務的,它為學生學習專業提供必要的語文知識,以提高專業學習的質量和效率。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提高綜合職業能力,即一般能力、社會能力和專業能力。一般能力是以語文素養為基礎的,而語文素養的提高則可促進學生一般能力的發展。語文活動是社會活動的分化,通過語文活動可以使學生的社會能力(交往能力、適應能力、管理能力等)得以鍛煉提高。必要的語文知識儲備,健全的人格是學生將來繼續學習、就業及創業所需要的,也是符合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所以,提高語文素養有利于學生專業能力的發展。
(四)提高語文素養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現代社會需要素質全面、人格健全的人。語文課程是一門注重應用,加強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聯系,加強與其他課程的溝通,以適應現實生活和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的基礎課程,語文素養是現代人在競爭中必備的素養之一。從教學內容而言,語文收藏著悠久的歷史,孕育著偉大的發現,它能引導著我們在生活的站臺上“傳承文明”,啟迪著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開拓創新。因此,語文課堂上,可以引領學生漫步于文學名著的長堤去感悟睿智的思想,瞻仰闊大的胸襟。語文學習熏陶感染學生的品位、素養,或者以有爭議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有效地組織學生思考辯論,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或者深入到實際生活、工作當中,去感受應用文寫作的重要性,加強中職學生的職業修養。通過語文教育體現人文關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健全的人格,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二、中職學生語文素養的現狀及缺失原因
(一)中職學生語文素養現狀。
1.口語交際能力差
部分學生文化基礎薄弱,知識面相對狹窄,對生活的感悟少,且不同程度存在自卑心理,由于缺乏科學的口語訓練和鍛煉的機會,往往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在私下與同學朋友相處時很善談,而一旦在一些人多、正規而又陌生的場合如課堂上、會場上、應聘會上與人交談時,面對老師、陌生人、招聘人員,常表現出怯場、用詞不當、語無倫次、重復啰唆,語句不完整、結結巴巴、說話沒有明確的中心或觀點等現象。
2.閱讀能力欠缺
調查發現,中職學生個人書籍占有量很低,許多學生課外閱讀量嚴重不足,閱讀內容和范圍也比較狹窄,主要以報刊類為主,對文學名著極少涉獵,外國文學更是知之甚少。甚至有的學生對閱讀根本就不感興趣,但凡要求他們閱讀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以增長見識、閱歷,提高修養,他們的反應是“看不懂”、“太長了,看不下去”。學生閱讀能力低,在學習中處于被動狀態,無法發揮自身的主動性,缺少歸納總結能力,文字理解能力、組織能力、綜合應用能力普遍較差,致使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培養和發展。
3.寫作能力亟須加強
由于生源因素和受普通中學寫作教學模式的影響,目前中職語文寫作教學中,多數教師忽略了中職學生個性的需求,以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寫作為主,這很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中職學生語文素養十分有限,作文一般都是應付了事,寫起文章來內容空洞、邏輯不清,甚至離題萬里。再者,多數教師在寫作教學中嚴重忽略與中職生實際息息相關的應用文寫作,應用文寫作訓練在整個寫作訓練中所占比重很小,種類少,訓練時間少,導致學生的寫作能力低下,亟須加強。
(二)中職學生語文素養缺失原因。
受目前招生制度的影響,中職學校生源質量一再下滑,相對于普通高中差得很多,大多數學生是在被重點高中拒之門外,讀普通高中又無望的情況下選擇職業學校的。很多學生在學習成績、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心理等方面都相對較差。學生進入職校后,由于本身基礎薄弱,上課時常聽不懂,隨之無心向學,甚至還有放任自流、厭學、混文憑的現象。因此,中職學生普遍學習自信心不足,提高語文素養困難較大。有部分學生認為到職校來全力學好專業課就行,把文化課放在了從屬地位。他們只強調了職業的特點,卻忽視了“文化”的內涵,沒認識到在掌握某種職業本領的同時,必須達到相當程度的文化水平,二者是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的。這些學生語文根基薄弱,語文能力較差,缺乏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對語文學習興趣不大,文化素養不高。
三、培養與提高中職生語文素養的對策與思考
對于即將步入工作崗位的中職學生來說,他們的理論素養或許不能與本科生相比,但他們畢竟有別于一般的農民工、外來打工族,他們即便不具備較高深的人文素養,也必須具備現實生活中要用到的最基本的職業語文素養。他們也許不需要有高深的理論文化功底,但要有基本、正確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不必要有滔滔不絕的口才、洋洋灑灑的文采,但要有正確表達的說話能力、清晰工整的書寫能力。
語文教師要樹立為專業教學服務、為學生今后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的思想,通過多種途徑培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加強閱讀訓練,提升文學素養。
閱讀不僅是人類獲取信息最廣泛、最主要的方式,而且是訓練思維、鍛煉想象力和培養創新能力最有效的手段。閱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制約著學生分析、表達能力的高低,對于學生的鑒賞水平及審美情趣也有一定的影響,在各項能力培養中處于基礎地位。
中職學生學習動機中被動學習占一定比例,學習態度普遍不夠端正,相當一部分中職學生對語文學習不重視。由于網絡游戲等其他娛樂方式的沖擊,中職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明顯不足。從閱讀取向來說,中職學生更青睞于漫畫類書籍或言情、武打、偵探等通俗文學作品,甚至閱讀一些存在不良思想的書籍,不但無益于語文素養的培養,而且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如何讓學生閱讀有價值又是他們感興趣的作品,成為中職教師應認真思考的問題。在這方面,語文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做好對學生閱讀取向的引領工作。
一般文章的閱讀能力,大致分為理解和分析綜合兩個層次;文學作品的閱讀能力,在理解和分析綜合兩個層次之上還有一個鑒賞評價的能力。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除了打好語文知識的基礎外,還要竭力做好兩方面的工作:(1)憑借課本的范文進行閱讀教學,掌握一套閱讀各類文章的步驟和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2)擴大閱讀量。語言的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需要各方面的涉獵、沉淀,才能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所謂“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見多識廣,文章讀得多了,才能積累語匯,形成良好的語感,才能逐漸明白文章的規律。此外,適當增加現代文和文言文的課外閱讀量是必要的。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教材選文,推薦優秀課外讀物、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給學生;提倡學生利用課余到圖書館借閱書籍或到閱覽室廣泛瀏覽各類報紙雜志,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吸取“新鮮營養”,培養學生閱讀和收集信息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二)加強口語訓練,提高語言能力。
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是《語文課程標準》的明確要求,也是二十一世紀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葉圣陶先生曾說:“聽、說、讀、寫四個字中間,說最為基礎。”對于中職學生而言,從入校的學習、畢業的應聘到工作中的上下協調、溝通合作以及生活中的社會交往、自我價值的實現等,無不需要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說”可以說是體現語文能力的關鍵。因而,口語能力的培養成為中職語文教學改革最明顯、最有成效的目標之一。
對學生進行口語訓練,可以采用“課前三分鐘演說”“課堂提問討論”“自我介紹”、主題辯論會、專題演講比賽等形式,盡力創造給學生說的機會,以鍛煉、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特別是課前3分鐘演說,就是每堂課利用課前三分鐘,讓三個學生做一分鐘的口頭演講。全班學生輪流循環進行,每個學生都必須上堂鍛煉展示。通過課前三分鐘演講,讓學生克服怯場心理,培養學生的膽量和勇氣,鍛煉學生當眾講話的能力。而自我介紹是重點訓練項目,要求表達流利,表情自然,能突出自己的特點和優點。自我介紹要求人人過關。通過自我介紹的訓練,為學生以后在就業應聘中自我展示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改變教學模式,注重寫作訓練。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中十分重要的要素內容,是語文能力的集中體現。中職學校傳統的寫作教學以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為主,忽略了職業教育的需要。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急缺。中職學校在不斷加強專業技能培養的時候卻忽略了素質的培養。許多中職學生只懂技術不懂表達,個別學生在畢業洽談會上連個人簡歷都表述不清。為了中職學生進入社會后職業生涯的順利發展,語文教師在加強學生寫作能力時應考慮學生將來就業、從業、創業的需要,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將寫作訓練向應用型傾斜,充分重視應用文的寫作教學。應用文是人們交流信息、處理事務、聯系工作、洽談業務等經常使用的一種文字工具,和人們的關系最直接、最密切,使用頻率最高。無論是從生活實際還是專業學習,以致未來的職業生涯來說,寫好應用文都是中職生必備的素質之一。加強應用文教學,是滿足學生實際應用需要的重要途徑。在教學實踐中,應以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社會的需要為準則,對學生進行各類應用文的訓練教學,從聽廣播到寫通知或消息與廣播稿、從寫產品說明書到求職信、總結等,培養學生處理生活和就業中實際問題的寫作能力。
(四)滲透人文關懷,服務技能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文關懷,是提高中職學生語文素養的另一重要途徑。語文教學內容的內涵十分豐富,它在形式上承擔傳授母語技能和技巧的重任,內容上更閃耀著人文的光芒。筆者在教學中有幾點體會:一是讓教學內容閃耀人文理念,即教材選擇、校本教材的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有意突出人文精神;二是讓教學方式突出人文精神,即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課內課外都彰顯人性特色,強調人文關懷;三是根據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課外遷移,激發學生學習人文課程的興趣,以此來增強人文課程的吸引力、凸顯人文關懷;四是在教學評價中強化語文職業能力的應用,強調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創業能力、繼續學習、發展能力的評價,淡化分數的量化,體現人文內涵。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服務技能教育,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語文教學服務技能教育可以通過以下這些途徑進行:一是編寫具有本校特色、專業對應的校本教材。針對不同專業對語文能力要求的差異編定具有本校特色、專業對應的校本教材,是語文教學服務技能教育的主要體現。二是將現代教學手段與多種教學方法引進課堂。將現代教學手段引進課堂,實施多媒體教學,通過聲音、圖像等聽覺、視覺的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適當實現語文課堂的大遷移,將語文課堂移至更適合教學的場景里去,是語文教學服務技能教育的主要途徑。三是教學評價淡化分數,強調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創業能力、繼續學習、發展能力的評價,是語文教學服務技能教育的價值體現。四是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來豐富語文課堂。例如,讓學生就本專業學習、研究作專題報告,舉辦辯論會、研討會,出版專題板報,創辦刊物和文學社團,舉行朗誦賽、征文賽、書畫賽、文藝匯演,甚至外出采風、考查,等等。這樣的語文活動,不僅能豐富語文課堂,更能以此實現手腦并用、邊學邊做的目的,促進學科之間的交流,逐漸形成自我認識、自我教育和自我進步的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與綜合素質。
總之,語文教師要樹立為專業教學服務、為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的思想,把提高語文素養作為中職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以實用有效為標準,根據時代特點及中職學生現狀來開展語文教學,真正發揮語文優勢,體現鮮明的職教特色,從多方面培養和提高適合中職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職業教育實施素質教育與教學方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曹明海,陳秀春.語文教育文化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3]呂天榮.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新論[J].吉林教育,2011(Z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