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職院校學生黨建工作存在“重數量,輕質量”、“重發展、輕培養”、學生入黨動機多元化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三條對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端正入黨動機;規范發展制度,提高新發展學生黨員素質;建立新黨員的繼續教育機制。
關鍵詞: 高職院校 學生黨建工作 存在問題 改進對策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起我國開始大力發展高職教育,在短時期內跨越式的向前發展。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承載著十分重要的責任。大多數高職院校在學生黨建工作中建立了以二級學院(系)為單位的黨總支,配備了黨總支書記、學生工作辦公室、輔導員、學生黨支部負責人、專業教師共同承擔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和預備黨員培養考察的黨建模式,提高了學生黨建工作的質量。以我院為例,2010年發展學生黨員135人,2011年發展學生黨員218人,2012年發展學生黨員313人,成績是明顯的。但是在課題調研中發現,當前的學生黨建工作依然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影響了黨建工作的成效。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高職學生黨建工作的特殊性,并重視其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如何更好地做好高職學生黨建工作。
一、當前學生黨建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1.黨員發展“重數量,輕質量”,學生黨員的素質有待提高。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部分學生黨支部把發展學生黨員的人數作為支部工作績效的主要衡量標準,這樣雖然黨員發展數量大幅度提高,但是質量很難保證。以一個1000人左右的二級學院為例,學生黨員有40—50人,這么多名學生黨員的發展,僅靠學生黨支部幾個老師和學生是很難完成學生黨員發展過程中繁雜的事務性工作,比如政審調查、群眾意見調查、各個方面表現的考察等。學生黨員發展的會議上也不能逐個討論,經常是一起討論、統一表決。有人戲稱二級學院黨總支的學生黨支部是黨員批量生產基地。雖然教師黨員和部分學生正式黨員擔任入黨積極分子的入黨聯系人,但由于大部分教師日常教學科研任務繁重,而且沒課時一般也不在學校。這樣就很難對發展對象的思想進行深層次的了解,考察發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規范化和系統化。有時就連《黨積極分子登記表》也是臨時補上的。學生正式黨員很少,因而真正能發揮“入黨聯系人”作用的更少。有的入黨積極分子反映,他們的入黨聯系人一年與他們交流的次數至多兩三次。此外,不少學生黨支部忽視新發展的學生黨員繼續教育環節。部分學生黨員有一種理想追求實現后的思想松懈,甚至有個別學生黨員入黨前后兩種表現,在師生中造成不良影響。
2.黨員發展“重發展,輕培養”,學生黨員教育培養體系有待完善。
目前,各高職院校學生黨員數量有了大幅度增加。但學生黨員的素質不盡如人意,缺乏對新黨員的教育培訓機制,存在著“重發展,輕培養”的現象。從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上看,高職院校入黨積極分子數量眾多,培養工作任務繁重,一些黨組織往往只能疲于應付日常的事務性工作,而對培養教育的各環節有所疏忽。二級學院分黨校也沒有形成完整培訓體系,且培訓效果較差。入黨積極分子的考察鍛煉載體較缺乏,許多學生對黨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理解不夠。調查顯示:在問及“入黨的程序”,時,44.3%的學生回答“不太清楚”,4.5%的學生表示“全然不知”,49.2%的學生認為身邊的黨員“黨的理論知識缺乏”。
高職院校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實際在校時間只有兩年多。學生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期間完成黨員培養發展工作和進一步提高學生黨員各方面素質所需的時間偏短。圍繞“推優育苗—培養入黨積極分子—確定發展對象—發展新黨員—學生黨員的管理與教育”的模式,學生黨員的發展絕大多數集中在大二下學期和大三。到大三時他們不得不忙于畢業實習,由于各種原因有的預備黨員入黨后很少參加黨組織的學習活動,再教育機會缺乏。
3.學生入黨動機復雜化、價值取向多元化傾向明顯。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不斷深入,高校畢業生數量每年遞增,大學生就業形勢日前益嚴峻。部分學生和用人單位認為,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對大學生在校綜合素質的肯定,具備黨員身份的畢業生在就業中擁有了砝碼。在當前就業買方市場的條件下,黨員身份的分量就顯得格外突出,因而也驅動著眾多學子的功利觀。調查顯示在回答“你認為現在許多學生積極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動機是什么”的多項選擇時,12.3%的人認為入黨是“父母、師長的要求”;23.7%的學生選擇“畢業時好找工作”;13%的學生認為“在學校入黨相對容易,工作后入黨較難”。
二、加強和改進當前高職院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對策
1.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端正入黨動機。
理想信念作為一種觀念形態,是人們對未來目標的追求和向往,以及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集中體現。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應包含社會政治理想、職業理想、生活理想和道德信念四個方面的內容。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要用科學的理論、方法和途徑,對大學生施加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影響,使他們樹立起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的崇高信念,具有良好的職業理想道和道德觀念,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切實做好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三進(進課堂、進教材、進學生頭腦)工作。
要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的作用,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形勢與政策、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在課堂教學中注重理想信念導向。利用新生始業教育、入學軍訓、社會實踐、文化講堂、入黨培訓、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社團文化節等文化陣地,把理想信念教育內容滲透進去。大力運用校報、???、校園廣播、出版物、校園網、宣傳櫥窗等陣地,使之積極傳播校園主流文化,唱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及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的主旋律。用積極向上的信息反復刺激,使學生從對黨性的感性認識轉變為理性追求,逐步形成正確的入黨動機。
2.規范發展制度,提高新發展學生黨員素質。
一名大學生從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開始到成為一名中共預備黨員要經過多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要有相應的機制和程序。要健全校、院、年級、班級系統的組織機制,包括學生黨員發展聯系人工作制、入黨積極分子培訓制、發展對象集中培訓制、黨員發展公示制、民主評議黨員制、黨員答辯制、組織生活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健全分層次有重點全方位的教育機制,健全公平、公正、公開的監督、考核機制,等等;規范選苗、教育、培養發展等方面的工作程序;注重上下層層把關、層次分頭把關,不斷提高高職高專院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水平。
高職學院黨建工作要按照規范化的要求,健全工作機制的同時要進一步加強高職院校黨務工作者隊伍和輔導員隊伍建設。以培養一批學生黨建為工作者為目標,通過培訓的形式加強學生黨員工作能力的培養,基層黨務工作者根據三年制高職學生的培養模式,制訂好發展計劃,把握好工作節奏,嚴格基本工作程序、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行之有效的學生黨建指導工作,并應建立健全相應的工作激勵機制,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工作能力和水平。
3.建立新黨員的繼續教育機制。
高職院校要創新黨員的繼續教育機制以緩解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與黨員教育管理之間的矛盾。走校企合作的道路,體現高職特色,高職院校在實習實訓方面特別有優勢,既有校內實訓基地,又有校外實習單位。因此高職院校新黨員教育培訓的陣地還應當延伸到校外實習單位,特別是在“2+1”模式下,學生有一年的時間處于實習狀態,應當與實習單位黨組織開展共建活動,采取巡回檢查、定期聯系、定期匯報等形式加強實習期間預備黨員的管理和教育,走校企合作的道路,這種方式將成為加強學生黨建工作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湯媛玲.高校學生黨建工作長效機制的構建[J].漢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7(2).
[2]章康龍,何曉梅.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融合互動的機制與路徑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5.
[3]楊振斌.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認真做好大學生黨員發展工作[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1).
[4]朱暉.高職院校學生黨員發展質量保障體系的研究[J].文教資料,2012,03.
[5]曹飛.高校學生黨建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9,20.
基金項目:本文系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2011年度科研課題“高職院校學生黨建工作創新研究”(課題編號:HKY-2011-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