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馬克思文藝理論的視野下,以現代性批判的思想探討藝術生產過程;進而分析了藝術的商品屬性,以及中國當代藝術商品化的發展趨勢問題。
關鍵詞:馬克思文藝理論;現代性批判;藝術;商品化
從理論體系的整體看,馬克思最早完成了從“解釋”世界到“改變”世界、從“世界的哲學化”到“哲學的世界化”、從“意識”到“物質”的轉向,更重要的是,馬克思將世界看作“活動”、“過程”,從而構筑了一種“存在與時間”歷史性的哲學話語批判——動態的關照,并尋訪到發問的根基。馬克思將其運用到文藝本質的考察上,把文藝首先看作一種審美意識形態話語生產活動。
馬克思把文藝看作整體性的話語生產和交往的過程性行為,并用自己的實績創作踐行了理論的科學性。馬克思說:“我的著作卻有一個優點:它是一個藝術的整體。”馬克思認為“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觀念、思維、人們的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關系的直接產物。……他們受著自己的生產力的一定發展以及與這種發展相適應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遙遠的形式)的制約。”文學藝術就是文本與讀者之間、讀者與作家之間以及作家與作家、讀者之間、文本間性之間的交往使然,文學藝術是在交往中誕生、發展的。可以說,從交往話語的角度衡定藝術生產是馬克思對藝術整體關照下首要的動態診斷。
馬克思文藝現代性批判是一個多維的系統課題。“服從于資本的”現代生產寫作是馬克思對現代藝術癥候的深度診斷,并且馬克思還判定只要物質壓倒精神的“藝術生產”一旦開始,藝術創作就不能以精神平和物質的“古典形式”進行寫作了,藝術作品失卻了“光暈”。藝術生產是現代藝術“何以是”的內在隱憂。
基于以上理論的視角來看,在現代消費社會中,文化和藝術與人們構成了消費和被消費的關系,成為了商品而存在。大眾文化更是如此,它的生產與消費就是直接按照工業化和市場化的邏輯和程序,被納入到社會的經濟體系中。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文化特別是藝術,它的產生需要超越現實利益,這樣才能具有自由創造的特征,因而文化和藝術是與市場化和商品化無緣的東西。而大眾文化作為消費文化,它的商品化特征一直是人們爭論的問題。
法蘭克福學派在對大眾文化的分析中,把商品化作為它的首要特征,這也是他們對大眾文化批判最為激烈的特征。比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在《啟蒙辯證法》中說:“由于出現了大量的廉價的系列產品,再加上普遍進行欺詐,所以藝術本身更加具有商品性質了。藝術今天明確地承認自己完全具有商品的性質,這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但是藝術發誓否認自己的獨立自主性,反以自己變為消費品而自豪,這卻是令人驚奇的現象。” 詹姆遜也指出:“大眾文化產品和消費本身——與全球化和新的信息技術同步——像晚期資本主義的其他生產領域一樣具有深刻的經濟意義,并且完全與當今普遍的商品體系連成一體。” 在他們看來,正是由于大眾文化的消費性質,藝術已經失去了自由和超越的品格,不再是獨立的、自主的和自律性的東西,淪落為商品和消費品。這就是大眾文化給藝術帶來的異化。藝術是否真的與商品和市場無緣?大眾文化是否如人們所斷定的由于商品化和市場化而失去了藝術所固有的特點和價值?
藝術具有商品的特性并不是現在才出現的。當然,和人類的其他產品一樣,藝術最早并不是作為商品形式出現的。作為人類表現思想情感、反映自身生活的形式,最早的藝術創造和接受帶有群體性的特征。從藝術創造與消費相分離的情形來看,藝術家生產藝術作品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他人;藝術產品必須進入流通領域才能尋找到藝術消費者,而藝術產品成為商品進入市場流通就是尋求消費者的最為便利和有效的方法。所以藝術生產和消費的分離必然使藝術成為商品,否則生產和消費的關系就不能建立。
從藝術的特性來說,藝術創造雖然是一種精神活動,但不是純粹的精神活動。藝術的精神活動必須得到外化。藝術作為商品始終存在著兩重性,即它的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相應地,藝術生產既要遵循藝術規律,又要遵循商業價值規律。
藝術的商品化,顧名思義就是將藝術品當作一般商品在市場上進行買賣交易。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種種景觀已不足為奇:個體作家、個體演員、個體畫家四面游走,書商、出版商、策展人八方活動,經紀人這一新興行業快速崛起,作家的文稿放于堂上公開竟價,電視劇的拍賣是熱流滾滾,藝術品可以拷貝復制流水作業批,生產,藝術劇院經營模式多種多樣五花八門,圖畫影視市場日益火爆如火如荼,內地與港臺、海外聯袂出書拍片方興未艾等等。藝術與商業緊密的結合起來,按照工業化的標準和規模,鍛造出具有獨立生產和擴大再生產能力的商業鏈。
不可否認的是,在經濟轉型的特定時期,藝術市場并不完善,藝術的商品化不可避免地帶來許多負面現象,國家征稅,出版社自負盈虧,于是能吸引大眾眼球的藝術品充斥市場,精英文化典雅藝術門可羅雀,大眾文化世俗藝術熱鬧非凡,本需細嚼慢咽的文化大餐硬是被生生炒成快餐,純文學純藝術雜志報刊舉步維艱,為了生計無奈改頭換面,通俗文藝讀物泛濫成災,審美趣味普遍下降,暢銷藝術品盜印成瘋。
藝術淪為僅供消費者娛樂的器物,一種以物品和欲望為中心的文藝形式在藝術殿堂中堂而皇之咄咄通人,沒有深度沒有力度的膚淺世俗文化搖撼了古典精神,以物欲和肉欲的傾泄與滿足為內涵的藝術肆無忌憚張牙舞爪地戲弄著伊甸園藝術的純凈之身,詩意被踐踏,純真被蹂躪。“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到哪里去”的叩問與尋覓在塵世的喧囂中被淹沒了。
因此總體看來,藝術的商品性以及藝術的商品化發展趨勢,需要得到全面的審視。文化和藝術負擔著傳承文化、豐富和陶冶人們心靈、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的責任,所以在藝術生產中,商業價值和藝術價值這兩種價值的沖突始終存在著。既不能過分太高藝術的商品屬性,也應避免商品性必然造成藝術墮落的觀點;而應把藝術的商品性置于社會發展的綜合狀況中去考量。
參考文獻:
[1] 盛作斌.馬克思文藝思想中的現實主義再探討[J].思想戰線,1993(02).
[2] 汪正龍.馬克思的藝術生產理論:多重內涵、當代發展及面臨的挑戰[J].江西社會科學,2009(07).
[3] 張政文.馬克思文藝思想的人類學斷想[J].學術交流,1992(04).
[4] 朱鴻軍.馬克思文藝理論的新開拓──評《美育新思維》[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1).
[5] 保羅·伍德,朱平.藝術的商品化[J].新美術,2007(03).
[6] 姚文放.現代藝術商品化的內在機制[J].學術界,1993(04).
[7] 錢明.論當代中國的藝術市場與藝術商品化[J].劇影月報,2007(02).
[8] 賈明.藝術的商品化與大眾文化[J].東南大學學報,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