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歷史的變遷,中國的文化、社會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在這個大的變革中,中國雕塑藝術也伴隨著本土文化的轉變走向了相同的命運。藝術家們在創作中片面的追隨西方成功藝術家的作品形式,逐漸喪失了與西方當代雕塑藝術對話的平等話語權。殊不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立足本土,潛心研究本國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同時吸收西方的藝術精華,在創作中重新發掘傳統文化,方能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當代雕塑藝術作品。
關鍵詞:中國當代雕塑藝術;傳統文化;雕塑語言
當中國步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思想上的解禁和經濟形式上的改革引發了知識分子們對中國文化的探討,在短短的幾年中,中國藝術家把西方幾十年的文化發展歷程演繹了一遍。作為當時中國文化中的一種表現形式,雕塑藝術也迅速的從蘇式寫實手法一統天下變為了多種藝術流派與表現方式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在20世紀80年代,對西方現代主義雕塑的引進和嘗試,成為那個時期最引人關注的風潮。
在著名的“85”現代美術運動中,王強,高強,余積勇,傅中望,李群,黃雅麗等人,他們總的趨勢是運用抽象或變形的雕塑語言,使用新的材料,強調雕塑帶給觀眾的視覺沖擊力,用不完整的,破碎的雕塑語言去表現對生活和對生命本能的情感沖動。
在關注西方現代雕塑對中國雕塑的發展可能帶來的影響的同時,還有一批雕塑家嘗試利用民族、民間的雕塑資源,試圖從另外的角度來展示中國雕塑發展的可能性。例如田世信,他為中國當代雕塑開啟了另一個新的方向。他的早期作品《侗女》、《苗女》等等,表現出了藝術家對中國少數民族生存狀態的關注。不過他對少數民族的表現不是獵奇性、裝飾性的,而是那種精神性的關懷和情感性的認同;孫家缽的木雕在表現民間的世俗生活方面,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他的作品《老北京》整體粗獷大氣,刀法沉著有力,人物形態生動自然,透露出梁楷減筆畫的風骨。盡管他受到的是西方式的雕塑教育,卻把中國的傳統美學在他的作品中演繹得淋漓盡致。
在20世紀80年代的十年里,中國的雕塑家幾乎把西方現代主義雕塑的基本樣式全部操練了一遍。從“星星美展”到“85美術運動”,中國當代藝術家所表現出的那種狂熱推動著藝術界不停的向前探索,在對待藝術的價值取向上引起了無數藝術家的爭辯和實驗。在這場藝術運動中,除了“星星美展”中王克平等人以雕塑的形式在當代藝術潮流中發出的一聲嘆息,大量的行為藝術與裝置藝術成為了時代的主流。它們比雕塑更直接的表現出了藝術家對社會和自身的反思。正是由于雕塑所特有的材料要求、技術要求及藝術家面對中西文化選擇上的矛盾性,當代雕塑成為了八十年代當代藝術中一個被遺忘的角落,使得當代雕塑沒有找到恰當的視角切人點,進而對藝術和現實產生有價值的影響,這是中國當代雕塑沒有在“85美術運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并困擾雕塑界的根本原因。
因此,進入90年代的中國雕塑首要任務就是如何走出形式主義猖行的進化論,如何走出先鋒派觀念至上的“85情結”,確立中國當代雕塑的自我身份并進而實現轉型。1992年由孫振華、曾誠鋼等人策劃的“當代青年雕塑家邀請展”就展示了當代中國青年雕塑家在試圖擺脫這種歐洲古典藝術,擺脫現代藝術在觀念和理性知識上的束縛,進而在選擇和發展自己的藝術道路上所做出的努力。“當代青年雕塑家邀請展”的參展雕塑家,嘗試吸收中西雕塑長處,希望建立一種個人的風格和樣式,在這個時候我們看到了一些鮮明的個人符號,這些符號有的建立在材料的使用上,有的建立在造型方式上,有的建立在不同雕塑資源的運用上:例如隋建國的鐵石結構雕塑《地罣》;傅中望的榫卯結構等。
盡管他們都強調個人的語言,但是從不同的語言方式上,仍然可以看到他們對于不同文化資源的側重,隋建國的作品,更多受到西方現代主義雕塑的影響,在雕塑材料的運用上選擇了工業時代的產物——鋼筋和自然界中天然的材料——鵝卵石,利用兩種材料在視覺上的沖突,表現自己的觀念,雕塑的制作工程更注重工具的使用而非以往的學院式寫實技巧;傅中望的榫卯與中國傳統的木器有著揮之不去的聯系,他把中國木式建筑的榫卯應用到雕塑表現中來,不同形體間的榫卯所形成的銜接呈現出了簡潔洗練的視覺效果,并且榫卯也代表著陰陽之間相互制衡的動靜組合。
該展覽表現出雕塑家以其真誠的心,大膽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面對藝術的本質,關注社會脈搏時的藝術創作狀態,他們的創作及展覽在理論水平和表現形式上也體現出了當代雕塑在精神和技藝方面上不斷深化的過程。1992年的“當代青年雕塑家邀請展”奏響了現代雕塑在學術方面的前奏曲,標志著中國雕塑向現代的自覺轉型。
結論:在這個全球一體化的大環境中,文化身份的確認變得更加重要,經過二十幾年的探索,中國當代藝術也在思索如何在這場文化盛宴中找到自己的本色。我們吸收西方先進的物質形態的同時不應過分妄自菲薄,一切向“西方中心”靠攏。中西方的文化性格是有差異的,也因為這個差異才能顯示出本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特色,因此在當代雕塑藝術的創作中,藝術家在秉承“藝術來源于生活”的同時要更積極的從自己的根源出發,繼續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利用中國傳統文化這個活的文化資源,進一步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進行再創新,創作出屬于中華文化的雕塑作品。
參考文獻:
[1] 黃宗賢,昊永強.中西雕塑比較[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
[2] 尹宣勝.工具 審美 文化——對中國近現代雕塑到當代雕塑發展困境的反思[J].貴陽: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