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流行歌舞,是當下大眾藝術點擊率甚高的一個關鍵詞。將流行舞蹈創編置于“藝術人類學”研究視域,從流行舞蹈發展的“血緣”脈絡及其藝術形態創造上入手,把握歌舞本體的對位整合,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本文就從藝術人類學視域研究流行歌舞的社會意義展開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藝術人類學;流行歌舞;創編;社會意義
1從藝術人類學視域研究流行歌舞創編的現狀
流行歌舞屬于流行文化的研究范疇。早在20世紀最后10年,歐美學術界就興起了現代流行文化研究的熱潮,其研究主要圍繞三大熱點展開:第一,是什么或者誰決定流行文化,即流行文化的來源。第二,商業化和產業化對流行文化的影響。第三,流行文化的意識形態功能等等。
藝術人類學的研究在國外已經經歷了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最有影響的研究成果有:英國羅伯特·萊頓于20世紀70年代在倫敦大學人類學系所授課程教案的基礎上完成的著作《藝術人類學》。萊頓為讀者介紹了非西方社會藝術形式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強調了跨文化的審美賞析問題,討論了多樣化的使用藝術的種種形式,進而提出一個基本問題:是什么構成了藝術?萊頓將特定的藝術產品和儀式、神話與權力的關系聯系在一起,探討了人類學和社會學當代理論的藝術觀。
20世紀70年代末,現代流行歌舞再度進入中國(20世紀30年代流行歌舞曾在上海等大城市“紅極一時”),成為流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現代流行歌舞”的理論研究,卻基本處于空白狀態。CNKI收錄的研究流行文化藝術樣式的文章大多集中于流行音樂,以“流行音樂”為標題的文章收錄了共934篇。“流行舞蹈”研究的論文僅有7篇,以關鍵詞為“流行舞蹈”查找的論文也僅有3篇。以上文章大多是個案研究形式和技術性研究觸角,尚未置于一定的人類文化視野。而CNKI目前尚未收錄關于“流行歌舞”研究的文章;在百度上以“流行歌舞”為關鍵詞進行搜索,亦未發現研究成果。
最近十多年來,中國對藝術人類學研究有了突破性的進展。首先,易中天撰寫了《藝術人類學》專著,他在考察原始藝術的過程中,以自己的研究獨立地提出了一種藝術理論:“人的確證說”,后又以《藝術人類學》為基礎,撰寫了《人的確證:人類學藝術原理》。進而,CNKI收錄以“藝術人類學”為研究視野的文章約150篇。但是,沒有一篇是研究“流行歌舞”的。因此,流行歌舞是怎樣起源的?為何能夠“流行”?怎樣使“流行歌舞”藝術形態的文化本質不至“流失”,從而傳承中國傳統藝術,豐富人類文化生活? 本項目研究將從人類文化視域,尋找較為圓滿的答案。本項目尚有很大的學術研究空間。
2從藝術人類學視域研究流行歌舞創編的學術價值
2.1突出創新點,促進特色文化研究的跨越
從人類學角度觀測,流行歌舞作為流行文化“家族”中的一員,首先在廣東登錄繼而醞釀創新“風靡”全國,在廣東開展流行歌舞研究具有很強的地域優勢和前沿高度。從藝術人類學視域研究流行歌舞創編是廣東流行文化研究的創新點。怎樣充分利用廣東的地理優勢發揮流行歌舞“自娛自樂、休閑健身”等社會功能,培育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使流行歌舞創作形成“百花齊放”、異彩紛呈的繁榮局面,是研究的文化熱點問題。流行歌舞創編研究力求抓住流行文化的創新點,祛邪扶正、激濁揚清,吸收西方流行文化中積極的藝術觀念和先進技術,著手“民族歌舞流行化”的探索與追求,實現“具有中國氣派、嶺南風格、廣東特色的現代文化體系”的目標,促進廣東特色文化研究的跨越。
2.2填補學術空白,創新歌舞理論體系研究
流行歌舞在中國之“流行”已成“定勢”。從街頭到校園,從廣場到電視傳媒,流行歌舞熱潮一浪高過一浪,但在學術研究上,卻因其“非主流”地位和種種社會原因幾乎“無人問津”或被“邊緣化”。流行歌舞創編的研究遠遠滯后于實踐。科研的清冷狀態與市場需求的火爆盛行形成了極不和諧的反差。流行歌舞研究將站在時代前沿,以“研究”為生命線,抓住“人本確認”與“發展創造”兩個關鍵詞,從“知識”與“信息”的層次向縱深拓進,引領現代流行歌舞創編的研究創新。提出建立較為完整的流行舞蹈創編理論構架的設想。一方面完善舞蹈學科基礎理論建設,另一方面,為品牌推廣等市場行為提供藝術參考藍本。
2.3回歸藝術母體,推動傳統藝術的發展與傳承
從藝術人類學的發展角度來看,歌、舞在遠古時期同為一體,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于各自文化品質的差異,進而分化成為兩種不同的藝術范式。而隨著現代化進程,藝術家從文化源流上尋根,使“歌舞一體化”重現于舞臺,而主要表現形態就是現代流行歌舞。我國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速,促進了傳統民族歌舞文化內涵、社會價值的多元變遷,現代流行歌舞的大眾文化特征不斷地向傳統歌舞文化輸送流行的、大眾的文化信息,在舞蹈創編中,用流行歌舞的形式表達主流意識是一種文化回歸母體的再現。
3從藝術人類學視域研究流行歌舞創編的實踐意義
3.1發掘“母體”資源,滿足大眾審美期待
原始人類在勞動、祭祀中,無意識地將其自身的求生本能和求生欲望融合,形成了歌舞一體化的藝術表現形式。隨著生產力和人類文化的不斷發展,歌、舞各自的藝術特性日漸突出,逐漸分化成不同的藝術范式。而隨著人類文化的復興與開掘,“流行歌舞”藝術形式逐漸成為民間現代藝術的香餑餑。歌舞一體化的優勢在于打破傳統藝術范式的局限,舞蹈編導從文化源流上尋根,使古代的樂舞以現代化演繹形式重現舞臺。在滿足大眾審美需求的同時,帶來人類文化傳承的思考。
3.2利用時尚元素,服務經濟建設
在現代化進程中,時尚藝術將傳統經濟當中的非生產力因素轉化為生產力因素,并取得獨特的經濟效益。流行歌舞的“時尚性”特征遠遠超出了街頭、舞臺和影視領域,不僅為商品廣告代言,甚至已經形成了產業。類時尚發布會、產品促銷展、選美大賽等不打下流行舞蹈的印記。“時尚、美麗”,成為經濟發展中點擊率甚高的“關鍵詞”。流行歌舞研究將以流行歌舞的“時尚性、大眾性、娛樂性、通俗性以及易變性”等特質為著眼點,研究其消費文化在“城市化進程”中與商業利潤影響力之間的關系,為珠三角經濟建設服務。另外,隨著經濟的發展,健康成為人們生活的第一需要。而流行歌舞的“載歌載舞”形式是當前大眾休閑健身的重要項目之一,社區、俱樂部、藝術中心等需要一大批具有綜合素質的高級輔導員及教練。
3.3發揮教育功能,提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流行舞蹈是高校校園文化生活的“香餑餑”。加強研究,首先有利于提升校園文化娛樂。流行歌舞理性深度較淺,歌舞音樂、動作節奏性強,其形式與學生生活現實接近。創編出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流行歌舞作品,可使學生由原來被動的文化欣賞者成為參與者甚至創作者,這種文化身份的轉變更是提升了流行歌舞的娛樂價值。第二,有利于調適學生心理。高校學生因家庭經濟壓力、就業壓力等帶來的挫折感迫切需要他們選擇與其心理需要相適應的文化樣式,在消費中尋找認同感和歸屬,而具有青少年亞文化屬性的流行舞蹈便成為這種心理需求的一種選擇。通過流行歌舞表演,消極、激進、煩躁的不良心理得到有效的釋放,從而減輕并緩和緊張、對立的情緒,保持心理上的一種相對平衡。從而起到了疏導不良心理、穩定社會秩序的功能。第三,引導和抵御外來消極文化的滲透。在流行舞蹈的引進、模仿、流行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混雜著萎靡、低級、色情的非健康、非陽光、非人文的糟粕,流行歌舞創編研究將從藝術人類學視域對“健康發展流行舞蹈”提出若干“開辟綠色通道”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