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可以由淺入深把畫面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情感關系,第二層次是畫面結構,第三層次是畫面語言。第一和第二層次是隱現于畫面的關系結構,第三層次的畫面語言則是直觀呈現畫面內容的最表層元素,這些語言的選擇和關系組織根源于畫面前兩層次的關系結構,這是作品的物化層面。畫面語言是藝術家用造型藝術方式表達思想感情的手段和基礎,主要包括形、色彩和機理等。繪畫創作的關鍵在于實現畫面第二和第三層面與第一層面的同構,這是畫面統一的關鍵,也是作品表達力實現的前提。
關鍵詞:情感;結構;語言
1情感與畫面組織結構
內在組織結構,也可稱為隱性結構。它不是顯而易見的幾何造型,而是不為人注目地出現于畫面上的更著意于內心而不是肉眼的含蓄的形式。內在組織結構就像一個交響樂團的總指揮,它必須全局考慮,根據整體的需要來安排,杜絕毫無意義的散亂的表現因素,因為它們都是整幅畫的組成部分,都必須為整幅作品服務,只有發揮整體效果才具有意義。內在組織結構是美術作品的“內容”形式化的支柱因素,是畫面的內在框架。
一個畫面反映的是一個具體的情感關系,這種情感的具體語義結構是畫面組織結構的基本依據。只有畫面的結構與畫面情感語義結構達到同構才能說畫面的結構是成功的,不然我們根本無法確切地知道怎么把握畫面中的每一個具體的元素。畫面結構關系是實現情感轉化為視覺的第一步。在畫面中我們所需要的元素以及元素怎么安排主要看畫面中的主題情感指向是什么。我們的情感是可以用視覺的符號關系來建構的,比如羅發輝的作品《欲望的深度》,畫面通過隱喻的手法用玫瑰花象征女人最脆弱的一面,用血紅色象征傷害。很好的傳達出那種浮躁的情欲,這種感知關鍵來自于畫面中的一對色彩關系,那點玫瑰紅與半透明的背景,一定程度上抽取了欲望與傷害的矛盾關系。這對關系在羅發輝的畫面中反復出現,成為畫面中最關鍵的關系結構。這種結構很好地實現了與情感結構的同構。所以在畫面中不再需要其他的什么元素,畫家很多都采用這種特寫鏡頭式的構圖也根源于這種純粹的情感關系結構。
一個畫面的組織結構永遠要依據于作品的主題和情感指向。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永遠的結構模式,沒有最好的,只有更合適的組織結構,它是實現畫面秩序化和目的性的必要手段。情感決定著畫面所有因素的選擇與形態組織。
2情感與畫面語言
畫面中形的面貌和組織關系根源于畫面情感的需要和結構的召喚。畫面中情感是一種關系,以一種具體的結構呈現,比如悲壯的關系結構、悲劇的關系結構、喜劇的關系結構等等;畫面中抽象的形之間不是孤立的存在關系,是多重關系的整合,同樣會形成一種結構,這種結構最終指向情感,與情感同構,才能實現“直觀的真理”。比如本人的作品《呵護》。畫面中所表達的是一種典型的悲劇情感。根據舍勒的情感現象學說,悲劇不僅僅是魯迅所說的“把有價值的東西拿到你面前撕毀給你看”,不僅被毀滅的一方是有價值的,毀滅者也同樣是有價值的,而且它們具有同等的價值或者他們的價值根本無法比較。它們之間根本無法調和,要么一方毀滅另一方,要么同歸于盡,它們的矛盾是存在性的。只有符合這樣的語義結構才是最典型的悲劇。我們可以拋開具象的形來分析畫面中抽象形態之間的結構關系。畫面中手的形象不是寫實的手,代表著保護者,塑造手的這些線條抽取了廢舊鋼絲網傷害性的屬性;手中的花朵也不是寫實的花,代表著被保護的對象,塑造花朵的面抽取了瓷器光潔易碎的屬性。在畫面中這兩種屬性的組合與建構實現了悲劇的情感結構在視覺上的轉化,達到了關系上的同構。
同樣,一幅作品采用什么樣的色彩也是根據畫面情感的需要,畫面的色彩關系要和情感關系達到同構。色彩是一種抽象的視覺元素,抽象的色彩關系怎樣才能與抽象的情感關系達到同構呢?道理是一樣的。我們所需要的不是色彩語言本身,而是色彩的“指向性”之間的關系。只有這樣我們才真正能夠把握抽象語言關系的準確度。例如《呵護》,在色彩設計方面,我直接借鑒了羅發輝作品中的色彩關系。所不同的是羅發輝所表達的是欲望和傷害的關系,我所表現的是愛與傷害的關系。所以,在畫面的色調上我采用比較深的冷色,與畫面的悲劇性情感指向相一致,在花朵上用血的顏色代表傷害,在手的形象上采用暖色,這種暖色與塑造手的線條的傷害性相矛盾,代表著一個主體的兩個矛盾性特征,這樣就建構了悲劇性的視覺語言結構,實現了與畫面情感主題的同構。無論在具象繪畫還是抽象繪畫里面我們都要在各個層面達到與情感結構的同構,這樣無論多么復雜的畫面都會讓人覺得整體統一;不然畫面的關系結構就是混亂的,就會覺得有多余的或殘缺的東西,畫面就不完整。
有不少畫家喜歡通過機理來表達情感,在畫面中畫家賦予機理以特殊的寓意,結合形體的塑造以建構畫面,比如弗洛伊德的作品《巴廷頓畫室》。當我們直觀他的作品時那種壓抑緊張的氣氛就會撲面而來,造成這種情感體驗最大的畫面因素是人物身上那不舒服的機理。這種機理本來不是皮膚本身的特點,很像是生了銹的斑駁鐵器的表面,又像破舊脫落的墻壁的機理,畫家把這種機理嫁接在人物的皮膚上面,建構了人們視覺上的突兀和不舒服的感覺,結合人物的動態和形體傳達出人物緊張頹廢的精神面貌,弗洛伊德通過這種手段來表達隱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性”意識本能。畫面語言當然不可能單獨起作用,這些畫面語言共同構成了畫面,它們之間的關系結構構成了作品的視覺層面。情感結構是畫面語言結構的依據和基本動因。
在繪畫創作中,畫面的情感結構構建了畫面的深層結構,影響著繪畫元素的選擇和建構,昭示著著畫面形態的形成。情感結構影響著繪畫創作的全過程,是繪畫創作的基本動因。
參考文獻:
[1] 張志平.情感的本質與意義:舍勒的情感現象學概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貢布里希(英).藝術發展史:藝術的故事[M].范景中,譯.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3] 魯道夫·阿恩海姆(美),等.藝術的心理世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張濤(1983—),男,河南駐馬店人,信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