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什么要對中國畫再認識,本文從關于傳統中國畫的認識問題、外來文化的沖擊和中國畫衰敗的原因、如何對待中國畫的傳統以及尊重傳統也就是尊重創新等方面進行了分析,說明了當前對傳統中國畫的再認識是非常有必要的。
關鍵詞:中國畫;傳統;西化;再認識;創新
1關于傳統中國畫的認識問題
從字面上理解傳統:指世代相傳的具有特點的風俗道德、思想、作風、藝術、制度等社會因素。但是我認為所謂傳統并不是我們尊為圣賢而不能動的一潭死水,而應將傳統視為源源不斷、川流不息的長河,是一個能與當代人相聯系能為當代人所理解所使用,因而隨時而動、逐人而行。潘挈茲在關于“中國畫傳統問題”學術討論的書面發言中道:“傳統是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的積淀,世界上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民族存在,傳統也存在,民族被他族同化,傳統乃成為歷史陳跡,但也必須會有一部分融會于其他民族的傳統中獲得新的機體而延續其生命。有傳統,乃有人類文明,它是一個民族的能源,不但存在于歷史生活中,也存在于當代生活中。它不是凝固的、僵死的、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是富于活力的遺傳因子,它的生命在于新陳代謝,它的本身含有矛盾的二重性,它在于矛盾運動中前進。”在對傳統理解的問題上,伽達默爾說:“傳統并不是我們繼承得來的一種先決條件、一種現成之物,而是我們自己將它生產出來的東西,因為我們理解傳統的進展,并且參與到傳統的進展之中,從而也就靠我們進一步規定了傳統。”舉一個例,宋代以唐代為傳統,元代又以唐、宋為傳統,那么明代又以唐、宋、元為傳統,現在我們認為,唐宋元明清都是傳統,那么試想一下,如果宋代以唐為傳統而不變化,只繼承不發展的話,宋代的傳統何來呢?如果宋代的繪畫還是唐代的模樣,那么我們民族的繪畫就終結了,不可能發展成今天的傳統。因此,在每一個歷史朝代中,畫家們都是即繼承傳統,又發展傳統,即學習古代傳統,有創造新的傳統。
繪畫在中國畫論中簡稱畫,繪和畫原本都是動詞,繪的本義是用五彩絲線在絲綢上刺繡圖案,在金文中的本義是劃分田地,繪畫形成的畫面簡稱圖。傳統繪畫的起源與發展是與整個華夏文明的起源與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在新石器時代,中原大地上誕生了豐富的彩陶文化,而傳統繪畫的最初曙光,正是從彩陶文化中透露出來的。在中國,傳統繪畫中最有代表,最具特色的就是中國畫。中國畫不像油畫、版畫那樣有明確的特性,人們一看即能知道它是什么畫種。這類畫種很少見,好像除了中國畫,就只有日本畫了。它不如荷蘭畫、法國畫、美國畫之類,都不是畫種的概念,而是同一繪畫品種中的不同地區性風格。
2外來文化的沖擊和中國畫衰敗的原因
中國傳統繪畫發展到二十一世紀初,被一批人認為是舊的文化體系,認為它不可能適應時代精神的革新要求。康有為就指出:“如任守舊不變,則中國畫學應遂滅絕。”像思想界、理論界和文學界一樣,繪畫領域的革命則被理解為西方的“先進”藝術來改造傳統藝術,新的審美品評是以國外的藝術鑒賞標準來規定的。那是社會生活的矛盾和意思形態的斗爭非常激勵的時期,從思想界到繪畫界主張變革的人幾乎一致認為:必須從西方藝術中獲取新的養料,甚至不乏叫嚷著要“全盤西化”的人。在這種非常極端的社會潮流中,許多學藝術的青年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移植西畫的道路。而且在學習中,是從材料到畫法的全盤吸收。這種變革的結果只是被同化,是對中國民族藝術的“出賣”。在藝術見解上沒有什么獨到之處,除了按照他們在國外的老師講過的話作為依據來駁訴對方之外,真正的從根本上去理解歐洲的油畫傳統和在實踐當中得出的結論是談不上的。林風眠在當時曾毫不留情的指出:“西畫方面,雖然近年來,作家漸多,但充其量也不過照樣模仿西人兩張風景,盜得西人一點顏色,如此而已”。傅雷也冷靜分析了這一情況,他說:“多少青年,過分地渴求著‘新’與‘西方’而跑得離他們的時代與國家太遠!”事實確實如此,在完全生疏的畫種那里,在毫無傳統可言的基點上從頭開始,這種饑不擇食的生搬硬套怎么可能承擔起開闊者的使命?其實,在那個時期,活躍在畫壇上的風云人物如張大千、林風眠都是手握兩只筆。他們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西方。可以把傳統的中國畫融入到自己畫中,也可以把傳統的西洋畫放進自己的畫中,更可以把古今中外任何民間和精英文化的藝術因素放進自己畫中。因此,那些認為傳統中國畫窮途末裔,已成昨日黃花,應拋棄的人,應清醒的認識到盲目的崇洋媚外,企圖用西方繪畫來改革傳統中國畫,來代替傳統中國畫是多么愚蠢至極。其結果除了表明歷史虛無主義與全盤西化的簡單取向弊多于利以外,并無實質性的建樹。藝術的發展本身是一種生長過程,它必然是以昨天的傳統為基礎和前提的,完全否認傳統,不僅不能出現奇跡,而且勢必陷落到失范、無序和愚昧之中,導致悲慘的結果。
3如何對待中國畫的傳統
中國畫的從無到有是一個質的開始,從幼稚到成熟,從“筆不逮意”到無不此意“從描到寫”,從“追隨造化”到“抒發性情”,是一個質的形成和完善的過程。這個過程的發展是與整個華夏文明的起源與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傳統中國畫的根系深扎在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的沃土之中。它的精華,概括起來可以體現在這些方面:對待自然和人的主體意識之間強調“天人合一”的觀念,在創作意識中強調發揮主體能動精神的“意向造型”觀念,在視覺情趣中強調“似與不似之間”的審美觀念,在形式意識中追求筆墨的獨立的審美價值觀念等等。中國畫它真正的傳統是中華民族偉大的創作力和融合精神,沒有理由講中國畫已經到了窮途末路,應該說是方興未艾。傳統中國畫就總體而言,屬于寫實而重在寫意。誠然,繪畫是一種可以高度寫實的藝術樣式,這一點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西方繪畫的發展中得到驗證。在西方,以古代的摹仿理論為美學依據,近代的科學精神為文化主柱,畫家們借助幾何學和光學成果,精心復制人的定點視覺效果,再現物體的表面光色變化,實現寫實能力的登封造極。在中國,繪畫走的卻完全是另一條寫實的道路。尤其是文人畫興起以后,這種趨勢更加明顯。從精確到變形,從細密到疏簡,從賦色到水墨,繪畫作品越來越講求情感的表現,意趣的融貫,性靈的抒發。畫家們都將寫意確定為比寫實更高的藝術目標。唐代張彥行《歷代名畫記》提倡“意在筆先,畫盡意在”,認為“意”是繪畫創作的靈魂。元代倪瓚更加明確地講:“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或吐抹久之,他人視以為麻為蘆,仆亦不能強辯為竹”畫竹的真正旨趣,不在寫形而在意,只要“胸中逸氣”已經充分抒發,所畫的是否像竹是無所謂的。正是這種創作態度匯成了傳統中國畫的寫意巨流。
4尊重傳統也就是尊重創新
傳統中國畫發展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地繼承傳統又不斷創新的過程。世界上不存在沒有傳統的創新,如果要排斥這一種傳統的影響,卻又不能不受另一種傳統影響。傳統中當然也有阻礙創新的僵化和不合適宜的東西,但他還有未必已經被我們充分認識,任然經得起觀念及新的考驗、體現著藝術規律的東西。大自然永恒變幻的秩序和節奏,是自然生命不朽的象征,也是鼓舞我們前進的力量。中國畫的變革是不可阻擋的,不過,任何令人震驚的新創新都不能和傳統文化脫節,否定在國際畫壇上獨樹一幟的中國畫,這不是在變革是在“背叛”,它不會賦予中國畫新的藝術生命,只能促使其走向沒落。所以尊重傳統也就是尊重創新,正確意義上的繼承,一定會取得無愧于前人、后人和當代人的巨大成就。
參考文獻:
[1] 潘挈茲.《“中國畫傳統問題”學術討論會綜要》見《中國繪畫研究論文集》,《朵云》編輯部,1986,12(1).
[2] 曉嵐,路矧.《面臨現代的傳統——中國畫談之一》見《中國繪畫研究論文集》,《朵云》編輯部,1986,12(1).
[3] 張少俠,李小云.中國現代繪畫史[M].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1986.
[4] 彭吉象.《論中國繪畫傳統的形成及其特質》見《中國繪畫研究論文集》,《朵云》編輯部198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