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學習鋼琴的學生來說,練琴可謂是一項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課。能否將一首音樂作品完美的詮釋出來,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取決于我們對樂曲本身的學習與研究,而這種學習與研究的過程就是滲透在平日里對樂曲反反復復的練習過程中的。所以,練琴的過程就是我們學習音樂作品最直接的過程。
眾所周知,一首作品的成功演繹是與日積月累的練習分不開的。有句習語說的很好,“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句話就足以體現了練習(練琴)的重要性。那么,針對廣大以鋼琴音樂為專業的學生來說,每個人想必都已習琴很長時間,在練琴的方法上必然會各有不同。例如,有些學生可能喜歡先把樂譜上的每個音符彈熟,然后再把樂曲本身的音樂性考慮進去加以進一步深入練習;有些學生則可能習慣于先找出所習樂曲的相關音頻或視頻資料,通過視聽來對樂曲有一個整體上的音樂把握和技術難度上的了解,然后再投入到樂譜的實踐練習中,尤其是選出技術難度要求相對較高的樂曲片段先加以重點練習。由此可見,練琴的方法因人而異。由于每個習琴者對于新曲目的學習想法各有己見,因此不能將一種一成不變、模式化的練琴方法強加給每個學生。但是,盡管方法不一,途徑各異,在練琴的過程中仍然是有幾點十分重要的細節是尤其值得我們習琴者注意的,而往往這些細節問題也最容易被大家所忽視。在這里,根據本人多年來的習琴經驗與教訓,針對以上所提出的練琴過程中容易忽視的細節問題,分兩點加以分析。
細節<一> 打開耳朵“聽”音樂
我們都知道,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一部音樂作品優劣與否,既不在于它擁有多么龐大的篇幅,也不在于傳播它的是何種音樂載體,即人聲或樂器。簡單的說,關鍵之處在于作品本身聽上去是否優美,是否打動人心,是否具有最直接的審美趣味。由此可見,那些經久不衰且歷久彌新的音樂經典作品,是依靠作曲家本人或演奏家通過樂器最終傳達出的曼妙音樂而取得長盛不衰的地位的。它們的音樂本身是經歷了無數代聽眾的反復欣賞與聆聽而被眾人所認可而稱道,從而流傳至今的。因此不難發現,檢驗一部音樂作品的優劣,是通過聽覺上的音樂審美標準來衡量的。對于演奏者而言,他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將樂譜上的音符轉化成具有美感的音樂,并將其傳達給聽眾。
有人曾經說過,“要想成為一名出色的演奏家,首先應該成為一名出色的聽眾。”要想做到演奏出的音樂能愉悅聽眾的耳朵,那么首先做到的就是愉悅自己的耳朵。這就要求演奏者在平日的練琴過程中,需要用自我聆聽的方式來檢驗自己所彈奏出的音樂是否符合作品的要求且具有美感。所以,我們在練琴的過程中,應當將“耳朵”作為一把“尺子”,時刻來檢驗我們彈奏出的音樂。
通過對多年來在學習鋼琴音樂過程中所暴露出的問題,以及在幼兒鋼琴教學實踐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加以總結與思考,我發現,目前絕大部分學生,包括自己在內,在練琴的過程中以及演出活動中會出現一種相同的狀況:聽而不聞。想必大家都明白這個成語的意思,即看上去在聽,實際上沒聽見。形容心不在焉,神不專注。
這種“聽而不聞”的狀況實際上是一種發生在很多學生練琴過程中十分普遍的現象。曾經在自己單獨練琴以及多次陪同學生練琴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在練琴時,都習慣只專注于自己是否將音符彈奏準確;是否能夠順利的克服樂曲中的技術難點段落;是否能夠將樂曲通篇快速并流暢的演奏出來。似乎能夠達到背譜熟練的演奏就是學生們們最終期待的目標,然而演奏出的音樂是否動聽、具有音樂內涵則毫不考慮。當學生被老師問及“你去聽自己的演奏了嗎?”這樣的問題時,給出的回答往往是“我聽了”。事實上,學生在彈奏的過程中聽見的只是“聲音”,而并非樂曲本身需要傳達出的“音樂”。同理,在許多鋼琴比賽現場,我們不難發現有很多尤其擅長炫技的參賽選手雖然他們具有敏捷靈活的手指,能夠完整的甚至毫無錯音的演奏有相當難度的音樂作品,但最終還是擺脫不掉被淘汰出局的命運。我認為,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們沒有去聆聽自己演繹出的音樂,而只是將注意力集中在技術層面之上。由此不難看出,很多學生往往在習琴過程中更加重視對于手指技術的練習和提高,卻忘了作曲家如此創作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更好的表達出作品中的音樂情感以及藝術內涵,即技術手段是為音樂內涵服務的。因此音樂的聽覺審美要求應是首位的。可見,“聆聽音樂”在我們平日的練琴過程中是何等的重要。
造成這種“聽而不聞”現象的原因,我認為,有兩點。原因之一,是與樂器本身的特點存在一定關系的。鋼琴,在所有樂器中,是最容易發出固定音高的樂器。這一特點既是優點,同時也是缺點。對于學習鋼琴專業的學生來說,這一特點可以使他們很輕易就能夠彈奏出樂譜上的每個音符,這是鋼琴本身具備的優點;但與此同時,作為缺點,由于發聲過于容易,而往往不能在聽覺上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原因之二,主要還是取決于在練琴的過程中,學生“聆聽”音樂的能動性不夠。換言之,學生在彈奏過程中,只是消極的去接受自己通過手指觸鍵所發出的聲音,久而久之,學生便開始慢慢習慣于這種毫無準備的、未經思考的聲音。
為了改變“聽而不聞”的習慣,更好的用耳朵來檢驗我們彈奏出的音樂,樹立一種正確的練琴原則是必不可少的。在由俄羅斯音樂學家、音樂評論家根納季·齊平編著的《演奏者與技術》一書的第二章中,針對學生“聽而不聞”的習慣,就是這樣論述的,“表演藝術大師布盧門菲爾德(霍洛維茨、格林貝格等著名鋼琴家的老師)曾多次重申,真正的音樂家是通過自己的內心聽覺聽到音樂,而他們具有聽覺的手指將它所聽到的音樂再現出來。有的鋼琴家(人數很多)經常用沒有聽覺的手指‘敘述’音樂,他們事先根本聽不見,或只能模糊地聽到他們即將通過自己的雙手‘表述’的故事。”由此可見,“看—聽—演奏”不失為在練琴過程中應當遵循的首要原則。學生應該在看到樂譜上的音符信息后,在心中預先聽到和想象到自己所要演奏的音樂,然后再通過手指把預先想象好的音樂一一再現出來。最后,在不斷地反復練習過程中,時刻用內心的“耳朵”去檢驗自己彈奏出的音樂。我認為,只有通過這樣的訓練,才能在練琴中真正有所收獲,從而擺脫一種機械的,靠時間的長度而堆積起來的練琴狀態。
細節<二> 指法的構思與安排
對于從事器樂音樂表演的人來說,熟練掌握演奏的指法可謂是每個人在演奏樂曲時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學習鋼琴表演的人自然也是如此。通常情況下,在對一首全新的樂曲進行最初的識譜時,想必每個人都不會刻意去構思演奏指法的問題。原因之一,有相當一部分的樂曲譜面上已經為演奏者標注出了指法;原因之二,人們會按照多年來彈奏的習慣,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對指法做出一種慣性的處理。但是,正是由于我們在平時練琴的過程中,忽略了構思安排指法這一細微之處,日積月累它會對我們的演奏形成一種無形的阻礙。
有些人可能會對這種說法產生質疑,不認為如此簡單的指法會對演奏產生影響。其實不然,我個人就有過這樣的親身經歷。在一次學習肖邦鋼琴練習曲作品10的第4首時,我起初按照樂譜上標示出的指法進行識譜,經過反復的慢速練習之后,并沒有覺得有任何彈奏上的不適。可是當我快[3] 王梅.淺談俄羅斯基礎音樂教育的特點[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5(05).
[4] 王巍.對中俄音樂教育差距的思考[J].大眾文藝.
[5] 丁嫚莉.試論俄羅斯專業音樂教育的特色[J].外國教育研究,2009(12).
作者簡介:吳林香(1981—),女,安徽銅陵人,博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教育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