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是對運河號子在臺兒莊地區的保護與發展進行研究,同時對運河號子的文化價值進行簡要的分析,并對運河號子在臺兒莊地區的保護與發展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運河號子;棗莊地區;保護;發展
我國南北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的積水潭,南至杭州拱宸橋,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六省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同時跨越了燕趙文化,齊魯文化等所在的區域,促進了運河周邊不同有地域特點和的民族特色文化的融合。運河船工號子在山東由北向南依次流經德州,聊城,濟寧,棗莊等城市,沿途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形成了獨特的運河文化,運河號子也因此應運而生。
1運河號子簡介
運河船工號子是中國早期民歌的音樂雛形之一,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地處魯蘇交界處,西連微山湖,南臨隴海線,京杭大運河橫貫東西,運河船工號子在棗莊地區的特點與魯南地區人們勤勞,豪爽的性格息息相關。運河號子是船工們在勞作時的即興創作,作為領唱者的號子頭是勞動的指揮者,在行船過程中,隨著水情的變化,所有勞動工序的銜接、勞動強度的張弛,都靠號子頭唱腔的變化來指揮。運河號子這種獨特的演唱方式也包含著勞動人民勇于戰勝自我、堅毅不拔與團結協作的文化精神,是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和不朽的文化遺產。
運河號子有打篷號、沖號、打錨號、拉纖號、拿篙號等11種唱號,臺兒莊地區的運河號子種類也非常豐富,不同的唱號節拍節奏也不盡相同,運河號子的節奏是其音樂元素中的關鍵因素,它控制著整個行船的速度、勞動頻率及強度,一般來說,勞動的強度大,則其節奏較緊,速度快。勞動的強度不那么大時,其節奏也會相對放松,速度也會比較從容。
因受到勞動的限制,運河號子的音樂形式并沒有頻繁的變換音樂材料,只是音樂材料有規則的重復使用。而這種一人唱,眾人和的歌唱形式,并用交替呼應的方法進行結合。最有利于在集體性的協作勞動中,統一步伐,協調動作。
由于運河號子的民間性與草根性,從傳統經典的號子來看它的藝術外殼下其實是沉實厚重的生活基料,是飽含重大價值的人文、科學的史料,尤其唱詞可以研究京杭大運河流經地區的生產力發展狀況水文地理以及流域民風民俗。
2運河號子的現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大運河的漕運功能逐漸衰退,帆船被拖輪替代,由運河所繁衍的民間音樂也難逃逐漸沒落的命運并面臨的流失的危險。運河邊的號子聲也慢慢隨之銷聲匿跡。如何保護和發展運河號子這種珍貴的民間藝術是我們不得不認真思考和面對的問題。
根據實地考察,本文在實際調研中發現作為重要的音樂文化遺產,運河號子所面臨的實際境況不容樂觀。
首先是瀕臨失傳的威脅。隨著社會的變化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運河社會功能的不斷退化,運河段的木船幾乎已經不再使用,機械化的勞動不在需要號子聲來振奮精神,緩解情緒。號子聲逐漸遠去,號工也所剩無幾。
其次,政府部門對于運河船工號子的發掘,保護與整理意識尚有欠缺,運河文化的相關研究工作缺乏深入的研究,因為無法帶來相應的經濟效益,使人們對于傳統民間音樂的研究具有局限性,大量瀕臨失傳的運河號子的曲譜需要去調查,研究,復原。
近年來,由于政府缺乏扶持,時代的不斷進步,在多種多樣文化形式和潮流的沖擊下,棗莊運河號子的唱號人少之又少。由于許多傳統動作、語言缺乏資料,運河號子幾乎已成“絕唱”。同時,老藝人相繼過世,新人沒有培養出來,會唱運河船工號子尚在的老藝人也所剩無幾。運河號子的發展也面臨的后繼無人的窘境。
3措施和方法
針對運河號子的現狀,筆者對于運河號子在棗莊地區的傳承與保護進行了思考。運河號子在棗莊地區有其獨特的音樂發展模式,為使運河號子更好的流傳和發展下去,筆者認為應該著重的加強運河號子在棗莊地區民族音樂文化發展模式的研究。
(1)發揮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傳的積極作用,利用旅游資源積極對運河號子進行宣傳,隨著臺兒莊古城旅游資源的不斷開發,旅游產業為運河船工號子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臺兒莊古城運河環繞,可以利用景點效應,在古城內進行運河號子再現表演,表現原始的運河船工號子原貌,不僅對原始的運河船工號子進行了還原與再現,同時也可以作為古城的旅游推廣宣傳特色,使更多的人們了解和認識這個民間音樂。用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來保護運河號子,促進其保護和發展。并用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利用運河號子作為觀賞對象,吸引文化消費者進行游覽,鑒賞等行為活動,旅游與文化可以強強聯手,達到雙贏。
(2)當地文化部門積極地進行運河文化整理發掘工作。確立系統、科學、規范地進行運河號子的發掘保護工作。要想更好的傳承下去,最重要的就是有史有據,當地的群眾藝術管等文化管理部門更要發揮其重要的帶頭作用,認真搜集和整理流失各地區的運河號子,可以將運河船工號子的民間傳統曲目搜集,整理,保護,建檔,使運河船工號子有了寶貴的曲譜資料。同時文化館,科技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機構進一步開展對運河號子的傳播和展示。
(3)大力進行地方民間音樂宣傳,打造優質的音樂品牌。在保留其具有優秀特色的同時,運河號子可以再在內容,編導、音樂、表演等方面進行藝術創新、改造和革新,吸收現代的表演理念和表現手法,使船工號子成為更加通俗易懂,并形成自己的文化標簽和文化品牌,讓運河號子走出去,讓更多的人們認識這種傳統民間音樂,并為運河號子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4)積極培養運河號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確保文化記憶和技藝的傳承以及延續。例如可以對運河號子的傳承人進行調查認定和命名,在發揮傳承人在運河號子這種傳統民間音樂保護的帶頭作用下,對他們進行表彰,命名表彰運河號子的文化杰出傳承人,并培養一批精良的運河號子文化遺產保護的專業隊伍,投身運河號子的保護、指導、傳承工作。
4結語
運河號子是勞動人民堅毅、勇敢、齊心合力品質的體現,也是運河文化和棗莊地區民間音樂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重視運河船工號子在臺兒莊地區的傳承與發展,不僅能夠為中國的民間音樂積累更多的寶貴財富,同時對運河號子這個優秀的民間音樂更好的流傳下去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相信在社會,政府和個人的共同努力下,運河號子將會更加積極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青青.北京通州運河號子的山東音樂淵源[J].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2(1):83-88.
[2] 馬正林.中國運河的變遷[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1978(1):67-81.
[3] 伍國棟.中國民間音樂[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4] 賀學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本質與原則[J].民間文化論壇,2005(6):71-75.
作者簡介:蘇暢(1992—),女,山東棗莊人,山東大學(威海)藝術學院音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