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然辨證法是關于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學。藝術創作作為一項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活動,必然要遵循自然辨證法。以自然辯證法為思想指導,本文通過自然觀、科學技術觀和創新觀三方面對藝術創作的哲學思考,進而探討自然辨證對藝術創作的啟示。
關鍵詞:自然辯證法;藝術創作;自然觀;科學技術觀;創新觀
恩格斯留給后人的自然辯證法手稿,開啟了人類認識史上的新篇章。自然辯證法既保持了傳統哲學追求智慧的形而上品格,又具有現代科學追求知識的形而下品格,是科技時代人類智慧的楷模。自然辯證法作為掃除全球化和現代化發展帶來的精神障礙的有力思想武器,既蘊涵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又是一種科學的方法論,既關聯人類的終極天懷,又關聯著人類的現實關懷,對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
藝術創作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是一項把自然界與人類和諧關聯的活動。它把有形的物質展現到無形的創作之中,通過藝術家有意識的加工改造,完成最終的藝術形象。作為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活動,藝術創作必然要遵循自然辯證法。不論是靜止的繪畫、書法,還是律動的舞蹈、音樂,都需要通過科學的辯證理論來指導實踐,這樣,才能在創作過程中科學合理的促進完成人與自然,人類活動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才能使創作永葆生機,蓬勃發展。自然觀、科學技術觀和創新觀足自然辯證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都在不同層面上影響著藝術創作的實踐活動。深人研究自然辨證法的自然觀、科學技術觀以及創新觀,并使其與藝術創作聯系起來,以自然辨證法作為理論指導,必定會對藝術創作產生積極地推動作用。
1以自然觀為基準尋求藝術創作的本源
在自然界從無機到有機,從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復雜的進化過程中,人類作為一類高級存在物分化出來。自然科學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人類的出現既不是神創的,也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高等哺乳動物——古猿長期演變、進化產生的,是自然界物質分化的結果。人從自然界分化出來后與之形成一種“為我而存在”的關系。在人類物質生產實踐中,人是以物的活動方式同自然界發生關系,得到的卻是自然或物以人的方式存在,從而使人成為主體,自然成為客體。這種“為我而存在的關系”是一種否定性的矛盾關系。人類要維持自身存在,就要對自然界進行否定性的活動,即改變自然界的原生態,使之成為“人化自然”、“為我之物”。自然界也不斷地對人的現狀進行否定,即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受到自然影響,提升自身的水平和能力。
人類通過有目的、有意識的生產勞動維持了自身的存在和發展,同時改變了自然物原有的存在方式,并在其基礎上創造出新的物質力量,使自然界的盲目運動在一定程度上變為“有意識”的運動。這顯然開始違背自然界和物質世界的發展規律。
藝術創作本應是這樣一種在自然物質基礎上的意識活動,是自然與人類思維有機結合的實踐,它不是凌駕于自然物質之上的。很多人說,藝術就是人的主觀想象。其實不然,藝術作品之所以能夠生動的展現在鑒賞者面前,是因為它擁有一定的現實根基。藝術家在創作前期不斷從生活中收集素材、整理加工,他們或翻閱大量書籍,或進行寫生活動,哪怕是一時間的靈感閃現而創作出的作品,也有它的現實原型。所以說,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只有以自然物質為基準的藝術創作才是有價值的。它是藝術家對現實世界的重現,是自然萬物的寫照,是被重新賦予了意義的生活。
2以科學技術為動力推動藝術創作的發展
科學技術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是第一生產力,可以幫助人類不斷創造出璀璨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必然給藝術創作帶來新的理念和思想,現代藝術必然要滿足科學技術觀的要求。
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是一個時刻都在發生著翻天覆地變化的時代,因此當下人具有非常強烈的獵奇心理和對獨特的科技產品的癡迷追求,這就使得現代藝術必須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世界,以其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去滿足人們不同的需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于環境的關注度逐漸提高,保護環境、使用環保綠色生態產品已經越來越被當下人注視。基于這種社會需求,藝術家們的藝術創作就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合理的利用科學技術,使之與新潮的藝術思維想結合,為人們展現出優秀的符合時代發展的作品。
科學技術是藝術創作的有力推動條件之一。自人類誕生以來,藝術創作也隨之誕生。舊石器時代,原始人民居于洞穴石窟,石頭獸骨使他們創作藝術的主要工具,他們在巖壁上刻下簡單線條化的形象,由此人類開始了充滿生命與律動的藝術生活。十四十五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不僅僅是人性的復興,還是自然科學的復興。正是因為對人體解剖的深入研究和新型油畫顏料的使用,才有了達芬奇筆下蒙娜麗莎的神秘微笑。十八十九世紀,是人類大發展大繁榮的新紀元,伴隨著科技革命,越來越多的藝術形式誕生。照相術、電影技術、繪畫綜合材料的運用、建筑的改良與進步……一直到今天,我們儼然生活在一個繁花似錦的藝術世界。這一切,都是在科學技術進步下推動發展的。
3以創新為理念彰顯藝術創作的魅力
創新是社會前進發展中的永恒主題,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因此,人類總是不斷地總結經驗,不斷地發現,創造,進步。中國的改革開放給藝術行業帶來了空前的機遇和挑戰,有碩果也有殘果。近代以來,從五四運動全盤西化的激進運動,到幾十年的戰火不斷,再到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打壓,我國文化經歷了一個大的斷層階段。由于中國藝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停滯時期,發展緩慢,以及一味盲目的照搬西方藝術,導致當下中國的眾多藝術給人一種照搬照抄、千篇一律的感覺。無論是從時代感還足科學技術,甚至文化內涵層面,都沒能完成應有的社會使命。因此藝術創作需要創新。
當代中國的藝術不應再是西方的盲目追隨者,而要在吸取各方精髓后結合本國實際情況,走中國特色的現代藝術之路,創造出既符合當下人的實際要求,又具有時代感,又能傳承五千年中國燦爛文化的中國式藝術。走中國特色的創新藝術道路是艱辛的、曲折的,同時也是激動人心的。
英國心理學家沃勒斯曾說過:“創新的過程,需要一個準備的過程,即收集資料的過程。”要推動中國特色的創新藝術,無疑要進行大量的準備工作,例如研習占今中外的優秀藝術創作思想以及各方藝術工作者的工作經驗,從中獲取知識和啟示,并在此基礎上加以分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取長補短來服務于自己的創作,在這種良性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創作風格。
自然辯證法關于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學,其研究目的就足為了合理地處理人與自然的矛盾。因此,藝術創作必須遵循自然辯證法,藝術家也應通過學習自然辯證法,提高自己的哲學素養和人文素質,進一步樹立辨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掌握和運用科學的思維工具去探索藝術創作與環境的內在自然規律。在創作中要把握系統觀,體現科技觀,富有創新觀,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人民出版社,1971.
[2] 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409.
[3] 賈玉樹.科學技術與辯證法[J].2004(1).
[4] 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呂胤宣(1988—),女,內蒙古包頭人,2011級碩士,沈陽師范大學學生,研究方向:美術學(平面設計)。
指導教師:楊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