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月三,九月九》這首歌曲中包含了眾多的因素值得我們研究挖掘,筆者擬從該作品的結構、旋律形態、和聲布局、伴奏織體幾個方面對這部作品予以細致深入的分析,以求達到對該部作品的寫作、編配風格深層次剖析,將這部作品中的特色予以借鑒并對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元素如何運用于創作中進行探究。
關鍵詞:民族性;時代性;結構;和聲;伴奏織體
1999年,一曲廣西風味濃厚的歌曲《三月三,九月九》迅速傳遍大江南北,在北京中宣部舉辦的“五個一工程”頒獎晚會上,由著名歌唱家宋祖英首唱,這首歌曲的誕生,又一次將廣西的文化風韻展現給了中華大地。
這首歌曲是由廣西著名詞曲作家潘琦、傅磬合力完成,他們為了感受廣西各少數民族火熱的生活,探求少數民族富有特色的、標志性的音樂語匯,多次深入壯鄉、苗寨進行采風活動,搜集民間音樂素材,最后經過深刻的加工,給民族的旋律曲調披上了時代性的外衣,使得這首作品既帶有傳統的民間風味但不失現代美的感受。詞曲作者彼此在藝術創作和感情上經過深刻的互動和交流,才誕生了這部偉大的作品。
三月三,九月九是我國少數民族的傳統歌舞節日,作者以此為題材進行創作,運用歌曲創作的形式來充分的表達我國各民族團結融合,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手挽手、心連心的風貌以及寄予了國家積極向上蓬勃發展的驕傲。這首歌曲并將廣西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推向了又一發展高度。對我國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發揚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歌詞簡述
三月三九月九
歌兒挽著彩云走 塞洛塞洛塞洛塞
三月三九月九
歌兒挽著彩云走 塞洛塞塞洛塞洛塞
三月唱播種
九月唱豐收
牧歌滿山飄
漁歌浪中游
為什么家鄉這樣美
只因那各族兄弟
手挽手啰嗨
耶~~ 塞洛洛塞洛洛塞洛洛塞
耶~~ 塞洛洛塞洛洛塞洛洛塞
各族兄弟手挽手
塞洛塞洛塞洛塞
三月三九月九
歌兒挽著日月走 塞洛塞洛塞洛塞
三月三九月九
歌兒挽著日月走 塞洛塞塞洛塞洛塞
三月唱希望
九月唱成熟
歌中有故事
歌中有追求
為什么祖國這樣美
五十六個兄弟民族
手挽手啰嗨
耶~~ 塞洛洛塞洛洛塞洛洛塞
耶~~ 塞洛洛塞洛洛塞洛洛塞
兄弟民族手挽手
塞洛塞洛塞洛塞
通過以上歌詞我們可以看到,這首歌詞中使用了極少的文學筆墨修飾,卻烘托出了積極而又生動的效果,在詞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的襯詞,這些襯詞大都是帶有廣西民族特色的詞匯,更加有效的烘托出了廣西民族的特色與風味。
在歌詞中,作者運用了一定的擬人手法,使得歌詞活靈活現,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卷。“歌兒挽著彩云走,牧歌滿山飄,漁歌浪中游”,在這寥寥幾字的語句中,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仿佛映入眼簾。充分顯示了詞作家深厚的文學修養以及高超的作詞技巧。
2歌曲結構及旋律、調性、和聲解析
2.1結構剖析
該曲是一個三段體式的歌曲,此曲的簡單結構圖示如下:
通過以上圖示我們可以看出,此曲為一個二段體式結構,雖不長大,卻短小精悍。引子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鋼琴演奏的引子,第二局采用了鋼伴加伴唱的形式,增加曲子的多樣性以及烘托全曲歡快的音樂基調。伴唱中的歌詞主要采用廣西少數民族語言中襯詞的形式,以凸顯廣西的民族特色。第一段為多句式樂段,構成了不規則的起承轉合式句法結構關系,a句為第一樂段的“起”句,a’句為“承”句,基本上延續第一句的音樂走向,與第一句構成呼應式對答關系,c與c’句共同構成“轉”句,在這句中,旋律形態與前面的起承句構成一定的對比,起句與承句中采用密集式節奏及音符構成歡快的曲調,而在c與c’句中將節奏忽然拉長,密度降低,旋律開始變得帶有抒情性,并且歌詞中采用了排比的形式,勾勒美好的景象,d句為第一段的“合”句,在這一句中,主要是給整個段落做總結回歸,并推動第一段的小高潮,最后完滿終止在主音上。第二段有八小節構成,為4+4的方整型句法結構,第一句主要是兩個重復的樂節構成,歌詞中主要采用襯詞來起到推動作用,帶有明顯的舞蹈風格性,第二局到達全曲的高潮,G音上的長音造成高漲的情緒,亟待解決,最后收攏性終止在主音。
2.2旋律調性及和聲分析
從旋律上看,全曲旋律構成起伏較大,帶有極強的民族風格與舞蹈性情緒,音樂歡快而活潑。全曲的調式調性較有特色,既帶有民族性,又具有較強的大小調式風格,首先,從民族性來看,全曲的旋律調式為加變宮的六聲宮調式。但是,全曲卻改變了以往的民族調式風格,大量運用屬到主的進行,以及采用大量的三度疊置和弦分解。全曲主要為民族性的旋律化表現,音樂中帶有較強的活潑性、舞蹈性,主要為突出氣氛及歡快行,所以,全曲和聲構成比較簡單,沒有出現較復雜的和聲構成及和聲進行。主屬的和聲交替是全曲的主要基調,在中間運用了部分的下屬和弦以及中音(III級)和弦。全曲第一段結束中的間奏中鋼琴織體和聲中,伴奏作者采用了部分離調手法,給全曲帶來新穎的感覺。
3鋼琴伴奏風格特色分析
此曲中,鋼琴伴奏聲部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對于作品的表現起著至關重要、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這部作品的總體基調是民族性的、歡快活潑的。所以,伴奏作者在這部作品中的鋼琴織體編配是極具特色的,非常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民族化音樂的鋼琴編配。
3.1引子部分
首先,引子第一部分,伴奏作者采用跳躍的密集音符首先呈示全曲的基本基調與速度,為伴唱聲部的進入給予速度與調性的引導。左手主要采用低音與柱式和弦的形式。引子第二部分,伴唱聲部進入,鋼琴伴奏聲部開始隱退,突出伴唱聲部的特色。鋼琴聲部主要采用固定低音與右手的半分解加柱式和弦式織體。
3.2主體部分
首先,第一樂段中,前兩句為起承句,伴奏作者在此給予低音加柱式和弦的伴奏織體,突出聲樂部分主旋律。第一段的第三句為“轉”句,伴奏作者在此給予鋼琴聲部上的對比,織體上改為左手分解琶音的形式,右手主旋律加附加聲部式的帶狀旋律,與一二句的柱釋和弦在風格上形成對比,帶有抒情色彩。第五句為“合”句,也是第一段中的高潮點所在,伴奏聲部在此給予強力度的柱式和弦以及長音的琶音進行予以襯托。左手聲部做低音下行式的強力度進行。其次,第二段中的鋼琴聲部主要沿用第一段的伴奏寫法,綜合柱式和弦以及琶音分解的形式,推動全曲高潮段。
通過以上我們可以看出,鋼琴織體聲部在這首作品中的華麗、豐富的表現力,極大的為這部作品增加了內涵,完美的烘托了全曲的氛圍基調。為全曲的完美性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由此我們也可以說,任何一部偉大作品的問世都不只是單一因素的作用,而是有著更多的輔助因素來給予支撐。
4結語
《三月三 九月九》這部作品代表著我國新音樂創作的方向,將民族化的旋律給予時代性的外衣,與現代文化結合。使之走向大眾,走向民間,走向世界。這樣才能更好的弘揚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這部作品給了我們以現代音樂創作方向的引導。當然,筆者在此針對此曲行文以求得更加深入的學習與研究現代民歌的伴奏藝術及其風格,以更好的服務于音樂,更好的完善、烘托音樂。當然筆者本人針對民族化作品的伴奏研究還未完善,對此題的研究仍有待于廣大的同仁志士繼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