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南淮陽“泥泥狗”是一種極具中原地域特征的民間美術形式,因其造型夸張、色彩奔放、紋飾怪異而充滿了神秘感,很多當地人把它們看做充滿靈性的“神圣之物”。它既寄托了人們保佑祝福、求吉納瑞的美好愿望,更突出體現了中原民間手工藝獨特的審美意識、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一以及鮮明的地域性特征。在傳承中,它們弘揚了優秀民族文化、延續了民族優良傳統,是一種不可忽視的文化資源。
關鍵詞:泥泥狗;文化內涵;審美意識;地域性特征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河南淮陽泥泥狗彩塑泥玩作為中原泥塑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經歷了眾多的社會變革、朝代更迭,直至如今。它不但沒有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消亡,反倒以頑強的生命力傳承下來。探究其原因,除了造型、紋飾、色彩等形式上的美感之外,更是因為它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體現了民眾獨特的思想意識與審美心理,表達了人們渴望生命不斷延續的意愿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有著深厚的美學內涵。
筆者認為,泥泥狗彩塑泥玩藝術體現出的文化和美學上的價值與內涵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原獨特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
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其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類的審美需要。河南淮陽泥泥狗作為傳統民間藝術中的一個類型,兼具藝術與文化的雙重特征。可以說,河南淮陽泥泥狗藝術作為人類精神文化的一種特殊形態,它本身就是中原民間藝人觀念、意識的展現與流露,是他們內在情感的直接物化,是對于中原獨特審美意識的一種集中體現。
審美意識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人類的社會實踐,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逐步形成的。不同的社會結構、文化結構、不同的思維方式造就了不同地域、不同時代審美意識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直接的影響了人們對于美的不同認識與理解。
這里所說的美并不單純是指造型、顏色上的形式美,更多的是一種綜合美。它源自民間且高于現實,是藝術家通過創造性的勞動將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藝術作品中的一種美,是人們心中美好形象、理想事物的一種物化表現形式。河南泥塑藝術無論是創作者還是受眾者,在心理上都遵循著這種獨特的審美意識和審美原則。在他們的觀念中,美以善為先,只有與善結合時,美才是真正的美。這種善首先是一種對人心理上和情感上的一種滿足,是人們對于生命以及生活的思考。人們認為那些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能夠滿足其對美好生活追求向往的就是善的表現。可能這種精神所物化的具體形象是“丑”的,但只要它的是“善”的,那么它就是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這與中國傳統的審美意識是一脈相承。正如一位日本學者所說:“在中國,‘美’的東西往往不一定就是‘善’的東西,而‘善’的東西往往就是‘美’的東西。”這在河南泥塑藝術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泥泥狗產生于混沌初開、人獸共存的遠古時代。當時的生存環境極其惡劣,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口的發展受到極大的限制。自身的脆弱與生存的欲望之間矛盾在當時是很難調和的,這促使在原始人類的生存意識中,要想改變這種不利的情況獲得生存,唯一方式就是繁衍和生殖。于是人們將目光轉向了自然界,一切與生殖的有關的事物都成了他們所崇拜的對象。在泥泥狗中就有大量的與魚有關的造型。在原始先民的眼中,魚無疑是一種具有較高生殖能力的動物,魚腹多子,繁殖力強,正好滿足了人們對于種族繁衍的強烈愿望。于是人們將這種精神追求、人生態度滲透到藝術作品中去,將它變成了一種被人們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是先民對生命、對生活的贊美和祈愿的藝術化的反映。勞動人民在表達或寄托自己的內心訴求時,總是非常的直接和坦率,而且是用充滿善良的、積極的方式來表達,盡管其中摻雜了一些趨利避害的功利性訴求,但這是一種人們樸素的愿望。可以看出,無論是淮陽泥泥狗的題材選取、還是那些雙頭獸、圖騰人形化以及魚、蛙等的造型以及用色中,我們都可以強烈的感受到這種審美意識和美好愿望的體現。
在泥塑的用色上,也體現了這種思想。前面我們介紹過,河南淮陽泥泥狗以黑色為底,周身飾以紅、黃、藍、白等色。紅、黃、藍、白,黑被統稱“五色”,是對中國傳統五行思想的一種體現。它們與自然、社會和人生諸方面的觀念形態相關聯,有著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意義。但對于以農民為主的泥塑制作藝人來說,由于自身等各方面的限制,他們更愿意將五色簡單的理解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因此無論是制作者還是購買者都喜歡這種顏色,以此寄托了人們對理想生活向往、追求的美好意愿。正如當地老百姓說的:“亮堂堂地,看著多好看,瞅著心里也舒坦”。
對于善的肯定、對于美的追求,河南淮陽泥泥狗正是在這樣的審美心理狀態下才使得泥塑具有獨特的藝術美,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2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一
河南淮陽泥泥狗藝術能夠經久不衰,一直受到人們的青睞,并不是單純的因為其造型的生動形象、顏色的多彩亮麗等這些外在形式,其本身所包含的一種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積極向上的精神內涵也是十分重要的。藝術美注重形式,但不脫離內容,他們二者是有機統一的。
在中外藝術史上,形式美的問題受到了許多藝術家的重視。如南齊畫家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的“繪畫六法”,其中的五條都提到了形式美的重要性。德國十八世紀著名美學家萊辛認為:美是造型藝術的最高法律。河南淮陽泥泥狗十分注重對于形式美的塑造。無論是人們造型還是動物造型都體現出了高超的藝術美。
當然藝術的形式美,不能脫離藝術的內容美,因為藝術的形式美首先在于它生動鮮明地體現出內容。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強調:“故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詞暢,此立文之本源也。他認為,形式應當服從于內容,真正的藝術美不在辭藻的華麗,而在于確切生動地表現內容。河南泥塑藝術在其獨特的造型美中也蘊含著時代的、精神的內涵。如上面所提到了淮陽泥泥狗,不論是從淮陽泥泥狗的題材選取、以及他的雙頭獸、圖騰人行化以及龜、蛙等造型還是用色中我們都可以強烈的感受到一種精神的存在。可以說,泥泥狗本身已經超出了物質的范疇,不再是純粹的藝術創造,更多的是借藝術這種形式來體現一種對于生殖崇拜、受命于天的原始觀念,一種原始先民渴望生命不斷延續的強烈愿望以及對于生命價值的追求。
文明時代的藝術是原始藝術的一種自然延續,這種延續的基礎就在于它們有著共同的思想基礎——民族文化精神,一種由種族繁衍所引伸的有關對于生命、對于人崇敬的民族文化精神。從古至今,人們對于生命的渴望與崇敬這種本源不但沒有被取代,反倒卻更加深入持久的扎根在民族文化藝術中。從遠古時代人們為了戰勝自然,統治自然而產生的自我崇拜,到對于中國思想有著廣泛而深遠影響的以極力弘揚人為中心的一種中華文化精神的儒家文化的產生,再到我們現在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的建設,其實都是對這種精神實質的解讀與延續。這種精神貫穿于我們社會發展的始末,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正是這種精神的長存,才造就了河南民間泥塑藝術恒久的藝術魅力。
3淮陽“泥泥狗”具有獨特的地域性特征
民間美術作為最具典型特征的民間藝術形態之一,是和悠久的傳統文化與獨特的地域環境分不開的,它們都需要長久地積淀,而河南完全具備這樣的歷史條件和文化資源。勤勞的原始先民們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輝煌燦爛的彩陶文化就是由他們創造的。那個時期的審美意識和造型特征集中體現于繪畫、雕刻在陶器、骨器、玉器上的紋飾,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濫觴時期。此后,中原人民突出的藝術創造能力在各個時代均有華彩的表現形式,如:商周的青銅器;秦漢的畫像石、畫像磚;魏晉的雕塑雕刻;唐代三彩;宋代瓷器等等。
古老的“泥泥狗”藝術就是中原最具地域性特征的典型代表,它以黑色為基調,周身飾以紅、青、黃、白等色。整體鮮艷奪目,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它們在繼承民間傳統用色方法之外,深受地理位置、審美藝術的影響。在不斷融合發展中,逐漸形成了顏色濃郁,沉穩厚重的風格特色。而且,在泥泥狗中有許多非常有特點的造型,如雙頭鳥、雙頭狗、雙頭獸的成對造型:如人頭狗、人面魚、猴頭燕的圖騰人形化的造型等等。
以“泥泥狗”為代表的中原民間美術的主題多樣,既有以表現勞作喜悅與美好生活為主,直面現實的;也有表現祝祥祈福、辟邪鎮妖、多子多孫,表達美好祈愿的;還有許多與民俗民風,節氣時令有關的。形式上更是豐富多彩,多種多樣。并且,經過長期的發展,還演變出了復雜精湛的表達技巧與系統化的形象符號,具有強烈的象征意味,逐漸脫離了自然寫實與實用主義的功能化特征,如:“喜上梅梢(喜上眉梢)”、“棗生桂子(早生貴子)”、“蓮年有魚(連年有余)”等代表性的形式,這些都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生活樸實而善良的美好愿望。它借助形式,表達的是一種意象,是一種美的升華、善的肯定、真的映射,表現出中原傳統民間美術自然生動、樸實有力的顯著藝術特征。
在民間美術的發展過程中,其多樣化的表達形式與廣大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密切聯系,各種民間美術形式逐漸成為普通民眾現實生活中最直接、最通俗的感情表達方式。飽含真情實感而又勤勞樸實的中原勞動人民是具有極大的藝術創造力的,他們所創作的作品顯示出搖曳多姿的藝術風采,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2] 倪寶誠,倪珉子.泥泥狗·泥咕咕[M].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
[3] 李友友.民間玩具——中國民間工藝風采叢書[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4] 唐家路.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尚偉(1977—),男,河南原陽人,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畢業,文學(美術學)碩士,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鄭州輕工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美術系講師,研究方向:繪畫、美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