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衡量藝術品價值的一般標準為依據,對當代繪畫交易現狀進行分析,客觀指出當代繪畫價格與價值的失衡,進而深入分析潛在的原因,以期找到相應的對策規避這一不平衡狀態。
關鍵詞:當代繪畫;價格;價值;非價值因素
近幾年,當代繪畫成為了中國藝術品市場上的一支奇葩,不僅交易總額頻創新高而且單個作品出現了高價甚至天價。較高的價格體現了社會對于當代藝術品的理解和接受,對其態度由批判、排斥轉為了中肯和贊揚,當代藝術家及其作品的價值得到了實現。但是,由于當代藝術在中國產生和發展歷程的特殊性,再加上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不規范性,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當代繪畫價格與價值的失衡。
1藝術品價值與價格
1.1藝術品價值衡量標準
藝術品作為創作者智慧的結晶是一種精神產品,它是作者自身情感的具象表現或者是對于社會現狀的態度表述,與一般商品的價值表現方式不同,它的價值性可以在多個層面體現。藝術品的精神屬性似乎與商品性毫無關聯,在古代,藝術品作為商品在市場上流通并不多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時代觀念的不斷變遷,藝術品本應束之高閣、沉潛玩味的審美對象被賦予了一種新的身份即商品。當藝術品被納入到了商品的行列之后自然也就具有了商品的一般屬性——商品的二重性,并且一般商品的價值規律也適用于藝術品,但是由于藝術品的獨特性又不能完全把它當作一般商品來對待。
馬克思在價值理論中指出,商品的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的,時間成為衡量價值的唯一標準。藝術品的特殊性決定了它的使用價值不是表現為具有某種物質功能,而是體現在精神和文化上,它是用來滿足人們的精神審美需要。另外,藝術品的創造與一般商品的生產也截然不同,它是人類生存情感的聚集式體現,是人的哲學觀念、創造意識、審美思維、表現技法、宗教觀念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反映。因此它的價值與社會必要條件、勞動強度和勞動效率在邏輯上并無絕對必然的因果關系。[1]綜上所述,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作為藝術品價值的衡量標準并不科學。事實上,目前國內外對于藝術品價值的評價并沒有一個統一標準,只是有些相對合理的考量依據,像審美價值、文物價值、收藏價值、教育價值、裝飾價值、公關價值、符號價值、歷史認知價值、創新價值等都可以作為藝術品價格的價值參考要素。筆者將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闡述藝術品價值的評價準則。
審美價值。藝術品首先應當是“美”的,這是美學意義上的根本要求,也是它區別于一般商品的根本特性。藝術作品的美涵蓋了多個維度的表現內容,可以是人性之美、自然之美也可以是社會之美,不同的內容題材又演化出了許多表現方式,比如:以美為美、化丑為美。一個優秀的藝術品不論是何種題材、何種表現方式,它最終應能夠給人以精神的愉悅、思想的啟迪、審美的享受或者是人性的感悟等。蒙克的《嚎叫》透漏出絕望者渴望曙光的吶喊,喚醒沉睡的靈魂;張曉剛的面具系列高度凝練的記錄了匆匆歲月的印記。
歷史認知價值。藝術源于生活,它是生活常態的提煉和升華,總是帶著一定的生存印記。藝術家的創作靈感來可能源于自身生命意義的思考、對人性冷暖的評判,也可能是對時事的看法、對世事變遷的態度,亦或對社會病態的拷問等不同激發因素。總體來看,他們的創作沖動總是與時代背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作品所體現的是一種確定人類歷史、展現傳統、凸現文明和存留人類記憶的定位價值。如:《清明上河圖》表現我國北宋時期的社會生活,對后世了解北宋人文風貌、社會圖景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一般意義上,藝術品展現的歷史圖景越寬,越具歷史的代表性,或對文化發展越具影響,則越具價值,反之價值越小。[2]
詮釋價值。這是一種學術價值,即研究和闡釋藝術的發展歷史、規律及現狀的價值。縱觀中外美術史,每一次藝術變革、每一個藝術流派的出現都會有經典的作品問世。它們的珍貴一方面是其與以往的作品在創作手法、表現形式不同,對同時代或后代創作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另一方面,作為一個標志性的符號它們被記錄在了美術史上,對人類藝術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創新價值。藝術品的創作過程是一次性的,同一個藝術家在不同的時空不會創作出相同的作品,不同的藝術家也不會創作出完全相同的作品,只會在風格或技法上相似。這是因為藝術創作源于藝術家獨特的人生觀念、生活體驗、情緒觸動,而且即使面對同樣的事或物也會有不同的感受,反映在作品上就會有截然不同的圖景。創新的價值不只體現在題材和內容方面,在藝術語言、藝術表現方法、藝術意境與趣味方面的創新同樣重要。藝術家的創新對自我的超越更是對同時代畫家的超越,創新意識指導下的作品也必然具有較高的價值。
1.2藝術品價格與價值的關系
藝術品價值衡量標準的界定,有利于我們合理評價一個藝術品的價格。藝術品作為商品同樣符合價值規律,同一般商品相類似,藝術品的價格是由其價值決定的,價值量的大小將會決定藝術品的價格。另外,受供求關系的影響,藝術品的價格會隨著其價值上下波動,總體上處于一種平衡狀態。這是一條健康的發展曲線,即使失調,市場也會自動調節,如果市場不完善,那么相應的價格與價值之間就會發生較大的偏差,處于一種失衡狀態,中國當代繪畫在價格與價值方面就出現了失衡。
2價格與價值錯位
中國當代繪畫的價格在短短幾年內飛速的提升,交易量不斷增加,個人和行業的交交易額記錄不斷刷新,而高價的背后卻存在著與真實價值的錯位。
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自2003年進入一個跳躍發展的時期。以最早開辟油畫雕塑專場的中國嘉德為例,2003年之前一般每場拍賣成交額不過千萬,之后以每場40%、83.4%、105%的增長率高速攀升,并于2005年秋首次突破億元大關。2006年,其成交額便在億元徘徊不前,成交額分別比上一場下降5.7%和6.2%。[3]2007年春拍中,陳逸飛的《黃河頌》4032萬元創下內地油畫拍賣紀錄,成為全球華人油畫價格的第三高。2010年秋拍中,張曉剛的《創世篇:一個共和國的誕生二號》以4555.31萬元名列當代藝術拍賣榜首。2011年春拍期間,吳冠中的《獅子林》以1.15億元人民幣成交,榮登當時中國當代藝術成交額個人紀錄榜首。
從近10年的交易數據及上述藝術作品成交價格遞增現狀中可以看出,當代繪畫繁榮市場的形成只經過了短短幾年時間。2005年以前處于低迷狀態,數百萬的價格已經算是高的,05年之后一路飆升,截止2010交易總量和總額雖有起伏但單個作品的價格是不斷提升的,動輒千萬甚者上億。[4]與上述高速度增長、高價格成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古代一些優秀畫作的市場乏力,后者無論從人文關懷價值、審美價值、情感愉悅價值還是美術史演進價值都未必低于當代繪畫作品,在此種價值與價格的極度反差中足見當代繪畫市場的非理性和泡沫化傾向。國家一級美術師冷軍說“一幅作品的價值,在一兩年間能以成百上千倍的速度增長,這說明我們的藝術市場還不成熟。”這種現象單憑價值標準已經無法衡量,非價值因素滲入扮演了重要角色。
從創新性來看,當代繪畫家在成名前大膽突破傳統的技法從西方繪畫中汲取營養,在題材方面立足中國社會現狀積極尋求突破,形成了與以往不同的風格,價值性也比較高。當以某種風格來標榜自己之后,他們就在不斷的模仿自己,使得作品形異神通,缺乏了本應具有的個性。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大藏家希克對中國當代藝術現狀的評價是“大批量生產”,而目前功成名就的當代藝術家建立自己的藝術工廠,已經是相當普遍的事情,藝術家出創意,由工人負責批量生產作品。從歷史認知和詮釋層面來看,當代繪畫的價格高于其價值。當代繪畫反應的是現今社會的生活,傳達的是對于當下精神面貌的思考,這些內容現世的人們都有所感受和體悟,只是他們以比較高端藝術手法表現出來了,巧妙地呈現出生活的現實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一個繪畫作品在學術上的價值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得到價格體現的,長時間的考驗才是可行的。梵高的畫在他生前無人問津,只買過一副作品而且價格很低,死后一段時間才得到了人們的認可。
3中國當代繪畫價格與價值失衡原因
中國當代繪畫的價格不是不可以高,只是要有一個度的限量,不能過分的偏離了價值的軌道。如果一味追求價格將會造成藝術市場的混亂,滋生價格決定論,買家和畫家都以價格為作品價值的標尺,藝術創作也會走向不良的發展道路。只有找出價值標準以外的其他非價值影響因素,對癥下藥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
資本介入藝術品市場。繼藝術商品化之后,藝術金融化、資本化也悄然上路,資本作為非勞動性生產的成本,利潤的最大化是其目標。從過去十年看,藝術品投資回報率大大超過了股票和房地產,藝術品市場也就成為了資本的目標。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貨幣面臨加速貶值,越來越多的人通過藝術品投資來讓自己的財富保值和增值。在此過程中不免會有一些資本泛濫地介入、人為地操作藝術品市場的運作,導致藝術品市場價格被抬高。
中國藝術品市場不成熟。雖然中國當代藝術生產的鏈條已經初步形成即“美術學院-藝術家-策展人-評論家-媒體-畫廊-拍賣行-收藏家-美術館”,但是與西方簡單有效的模式——“評論家-媒體-收藏家”相比還存在這諸多弊端。較多機構人員的參與容易形成相互勾結的利益群體,他們不負責任的操縱者藝術品市場,試圖以高價格獲得高利益。比如,拍賣行憑借評論家故意的好評,借助媒體的宣傳造勢,私抬藝術品的價格。
當代藝術繪畫的吸引力。中國傳統藝術品在倫敦拍賣市場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在紐約也有60年以上的歷史,這些價格都很高,而且存世量非常少,有些作品流入美術館、博物館,不再具有市場流通性。而中國當代繪畫不僅量大、不乏精品而且具有較大的升值空間,因此吸引了眾多的國內外買家,激烈的競買助長了價格。
國外經營機構的介入。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滲入,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中國當代繪畫屢次參加西方美術展覽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好評。當代繪畫巨大的潛力吸引了大批國外收藏家、畫廊、美術館、拍賣機構的關注,與國內經營機構爭搶優秀作品,不惜以高價購買。
當然,除了以上非價值因素以外,還有其他原因影響著當代繪畫的價格,使其價值不能得到正常的反映。對于中國當代繪畫價格與價值的正常回歸,應當以市場自行調節為前提,以規范藝術市場制度為保障,以完善藝術品價值評價標準為路徑,以審美教育和藝術道德為基底,多個機構、不同領域、全方位的虔誠溝通和通力配合來達成。
參考文獻:
[1] 紀艷紅.淺談影響藝術品價格的非價值性因素[J].美術觀察,1999(8):69.
[2] 徐蘭生.論中國畫市場營銷策略[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10):18.
[3] 李峰.中國當代藝術:收藏什么?[N].中國證券報.收藏投資版,2007(8):12.
[4] 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調查報告[J].雅昌藝術網,2010(11):48-55.
[5] 于志文.書畫作品的雙重性——談藝術品的藝術價值與價格[J].藝術市場,2004(2):116.
作者簡介:李懷帥,上海大學數碼藝術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藝術學專業,研究方向:文化創意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