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閩江學院海峽學院和中國文化大學為例,對閩臺合作環境藝術專業的辦學模式進行分析研究。分析兩校環境藝術專業現狀特點,從教學模式、學生培養目標架構、課程設置、生涯規劃等角度進行調研分析,以求調研結果對其他高校閩臺合作辦學提供參考考量價值。
關鍵詞:閩臺合作;環境藝術專業;辦學模式
隨著大陸與臺灣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交集更加緊密,在高校辦學這一特色上,閩臺高校辦學的多元對接呈現常態化趨勢。作為先行先試的全國首家閩臺合作辦學單位——閩江學院海峽學院,承擔著福建省“校校企”閩臺聯合培養人才項目,其中環境藝術專業與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合作辦學。因此,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角度上,以閩江學院海峽學院環境藝術專業作為研究案例,對于本校環境藝術專業教學模式調整以及其他兄弟院校借鑒均有著重要意義。
1兩校環境藝術專業教育現狀及特點
(1)閩江學院環境藝術專業發展現狀及特點。1)環藝專業學科發展現狀和專業設置體系。從辦學方向上來看,環境藝術專業大致分為兩大方向——建筑景觀設計和室內設計。閩江學院環境藝術專業師資傾向于室內設計,并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室內設計人才。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培養模式較為狹窄。在師資構架上,尤其是具有優秀工程經驗的景觀設計教師的引進上,均存在較大難度,閩江學院海峽學院利用臺灣優秀師資存在較大的優勢互補。2)藝術基礎教學資源深厚。閩江學院漆藝、雕塑、油畫、國畫等專業有著較厚的底蘊,在環境藝術專業學科構架上,低年級學生進行基礎學科的學習,對于整個環境藝術橫向學科發展建設均打下堅實的基礎,并對學生未來多元化擇業提供了基礎條件。(2)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專業發展現狀及特點。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作為臺灣老牌私立大學,在閩臺高校合作上,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中國文化大學環設學院整合了原隸屬工學院的建筑學系、法學院的市政學系、農學院的景觀學系,在跨領域的整合上較有開創性與引導性。景觀系的根基立足于農學院,是臺灣本科第一個創立推動景觀建筑教育與培育景觀專業人才的科系。在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學科建設上,立足于培養學生對生態保育、環境保全、生活環境適宜性的創造設計,這種創造設計是在社會機制、市場機制和國家機制的前提下進行整合,不僅培養學生藝術創造思維,更是在產業、環保組織、土地開發商、政府、社區、等多元素考量下,培養學生在多維度的空間設計中去思考和設計,更重要的是培養的景觀設計師對于社會的應有貢獻以及責任感。
2兩校合作辦學模式調研分析
(1)調查目的。本調查主要目的為了解決以下幾個問題:1)兩所學校環境藝術專業教學模式比較,包括教學資源、教學方式、教學特色和戶外教學方法等。2)閩江學院海峽學院學生對環境藝術專業期望值與學習動機。(2)調查對象。調查對象分為三部分:一部分為閩江學院海峽學院2009級、2010級、2011級部分環境藝術專業學生。一部分調研目前在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就讀的大陸交換生。另外一部分為閩江學院藝術類教師和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教師。(3)調查形式和內容。本調查采用問卷調查方式。題目涉及到教學資源、教學方式、教學特色和戶外教學方法、學生學習動機等。(4)結果分析。1)環境藝術專業學生培養目標架構。閩江學院海峽學院采用分段培養方式,采用“3+1”雙校園學習模式,學生在大學本科四年的學習期間,第三年到臺灣合作大學學習,讓學生以最經濟的方式接受臺灣著名高校的文化熏陶和優質教育資源。從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學生培養架構圖中可以看出,文化大學景觀系學生在二年級始有意識進行空間與社會尺度的訓練,更加重視田野教學實地觀察,務實生態規劃系統教學的Core Course執行。四年學習階段重視前瞻政策與議題的思考與解決方法訓練,重視具有實務經驗的教師的參與。目前閩江學院海峽學院較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本科部來講,在本科環境藝術專業培養上,有所區別,相對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的務實生態規劃系統教學,閩江學院海峽學院在大陸環境藝術學科建設大環境下,努力依托中國文化大學較為前沿的景觀教學模式,在分段培養上,在低年級以基礎課程和室內設計課程打下根基,培養能在相關單位從事環境與建筑藝術的總體規劃設計、室內外設計、園林設計以及科學與科研工作的專門人才。2)課程設置與教學模式。①課程設置:閩江學院海峽學院在課程設置上,從整個學科四年建設來講,低年級兩年在閩江學院海峽學院接受基礎課程學習以及環境藝術專業初步設計,第三年學習為專業課程最為重要的一年,選擇赴臺學習更為合理,開設敷地計劃、景觀設計、植栽設計、景觀風水學等濃縮中國文化大學四年景觀課程之精華。第四年接受景觀公司企業導師的指導,開設景觀實務課程,直接與就業對接。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在課程設置上,一年級始開設相關景觀設計、景觀植物學、景觀學概論等景觀基礎課程;二年級開設植栽設計、自然資源經營與管理等課程;三年級開設水土保持、環境影響評估、景觀維護與管理等實務課程;四年級開設景觀工程施工與管理、國家公園規劃與管理。從訪談和調研結果中了解到,臺灣課程設置更加強化多元化建構。在課程設置上:a.加強訓練學生了解空間環境問題,相關課程涵蓋環境科學、環境藝術、人文科學等多向領域。b.訓練學生全方位思考能力,就景觀專業性質而言,在課程設置上,其空間尺度序列包含很廣,由室內景觀、庭院、公園至都市景觀、開放空間系統、游憩園、原野地及自然資源等。從課程設置上比較,閩江學院海峽學院與中國文化大學合作辦學,可以充分利用臺灣優秀科學的課程資源,較之大陸其他藝術類高校的課程設置,閩江學院海峽學院在環境藝術學科的課程設置上,有更多的優勢與國際接軌。②教學模式: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的教學模式注重互動式教學,為避免傳統單向式(由上而下)教學,強調學生獨立思考的學習能力,運用定期評圖、簡報以及討論來提升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并強調學生系統思維及邏輯思考能力。課程以每學期的課薪設計可稱為中心,配合專業觀念課程的授課及實習課程,達到理念與實務并重的目的。主要授課模式分為五大類:核心設計課程、觀念授課課程、專業實習課程、戶外教學課程以及專題研討課程。此五大類課程沒有明確課程定義劃分。以閩江學院海峽學院2010級學生2012~2013學年第一學期課程為例,在臺一年景觀課程學習中,景觀設計課程作為核心設計課程,師資配備比最為合理,1:6的配備比使得課程質量顯著提高。另外,植栽設計、景觀工程、社區營造等相關課程均依托景觀設計課程。以景觀設計課程一單元項目為例,除應由景觀設計師資指導外,植栽設計、景觀工程、社區營造課程也為景觀設計課程單元項目服務,課程師資輔助指導學生項目設計。并采用定期評圖、簡報形式,從調研結果以及課程最終作業效果可評析,這種教學模式是更為科學的,成效也非常顯著。
3結語
通過對閩江學院海峽學院和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進行特例研究,對于閩臺合作環境藝術專業辦學模式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從學生培養架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師資培養等多個方面存在差異,臺灣對于環境藝術專業的培養更強調的是多元化的立體培養方式,在教學方式等方面也更有靈活度;閩江學院海峽學院作為全國首家閩臺合作項目,在辦學模式上,雖略有不足,但作為先行先試的單位,其辦學模式以及成果展現對于其他兄弟院校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并促進著福建省乃至大陸地區高校環境藝術專業的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 黃瑋.閩臺高校公共英語教學模式差異研究——以福建商業高等??茖W校和臺灣彰化建國科技大學為例[J].福建論壇,2001(10).
[2] 劉君博,陳晶.海峽兩岸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合作辦學可行性及對策研究[J].美術大觀,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