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畫發(fā)展的歷史過程中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特別是中國畫中的黑白觀念與道家的哲學(xué)思想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關(guān)鍵詞:中國畫;黑白觀念;道家思想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天下萬物的存在是有名有形的,但有名有形的萬物則是出于無名無形的“道”。“有”、“無”同出于“道”,與“陰陽”、“虛實”共同構(gòu)成道家思想中極為重要的幾組概念。
老子從自然現(xiàn)象中總結(jié)出“無為而無不為”,他主張無為、自然、樸素,要順其自然,于無形之中成就一切,所以道家十分注重“虛”的境界,重視有無、虛實、陰陽之間的關(guān)系。他將“無為而無不為”視為宇宙的根本原則,提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閱道。”“道”是道家思想最高的追求,他們認(rèn)為“道”是宇宙萬物存在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世間萬物皆由“道”而生發(fā)出來。
“一陰一陽謂之道。”“萬物負(fù)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在萬物中都包含著陰陽,它們共同存在,相互作用,使事物處于不斷的變化和運動之中。世間的一切都離不開這兩個方面。古代的“太極圖”從視覺上提供了這一思想的視覺圖式,一直以來都被作為道家思想的典型代表。整個圖形是一個圓形,它被分為面積相等的兩個部分,分別象征陰陽,中間由一條S形曲線分割開來,因其形狀極像兩條魚,故而又有“陰陽魚”之稱。魚有眼,象征著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團(tuán),兩者互相沖撞、推動,使人感覺到整個圖形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代表了陰陽之間復(fù)雜的相互關(guān)系。
中國畫的黑白觀念在這一圖式之中得帶了很好的闡發(fā)。清人胡渭在《易圖明辨》中描述說:“其還中為太極,兩邊黑白互回白為陽,黑為陰。”我們通常見到的“太極圖”就是由黑白兩色組成的,黑白對比強(qiáng)烈,是色彩的兩個極端,它的兩極性是其他色彩所無法相比的,這正與作為世界萬物兩級的陰陽相契合。同時,道家崇尚樸素,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見素抱樸”。這也使得黑白成為能夠充分恰當(dāng)?shù)谋憩F(xiàn)道家思想的要素。故而在“太極圖”中常以黑白來代表陰陽,表示事物的兩個極端,黑者為陰,白者為陽。黑白魚首尾相接,處于不斷盤旋的動勢之中。當(dāng)我們長時間的注視這一圖形時,知覺會在兩個圖形之間來回擺動,一會將黑白當(dāng)作白的背景,一會將白當(dāng)作黑的背景,兩者在同一形象中來回轉(zhuǎn)化。圖形中的黑白互為對比,共同存在,沒有黑則白不顯,沒有白則黑無從談起。黑白相生相克,與道家的“陰陽”、“虛實”、“有無”概念相對應(yīng),成為道家玄虛思想的視覺表征。
老子云:“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雖然這句話的本意并不是針對繪畫而言,但是后來被應(yīng)用于繪畫之中,卻成為中國畫中的經(jīng)典法則之一,它指出了再繪畫中的黑和白相互依存的關(guān)系:“黑無白不顯,白無黑不彰。”老子追求“大音希聲”、“大象無影”的樸素之美,故而黑白成為中國畫必然的色彩選擇。
此外,黑白還具有特別的人文內(nèi)涵,文人在自己的繪畫中以虛淡的黑白之色開辟自由干凈的心靈世界,達(dá)到心靈的隱逸,石濤云:“黑團(tuán)團(tuán)里墨團(tuán)團(tuán),墨黑從中花葉寬。”文人隱逸的內(nèi)心精神也黑白帶有的“無為”、“虛空”的意味相一致,故而他們通過這種沖淡的色彩表現(xiàn)其內(nèi)心的空寂。
在水墨畫中,墨色是墨的顏色,黑色的墨經(jīng)水調(diào)和后,通過毛筆在宣紙上留下變化豐富的墨跡。潘天壽在文章中說:“有畫處,黑也。”黑的是畫家落筆落墨之處,是畫面中凸顯出來的主體,畫家稱之為“筆墨”,畫家主要通過它來塑造物象。在傳統(tǒng)水墨畫中,筆墨是一個具有豐富內(nèi)涵的詞匯它并不僅僅是指筆落在紙上留下的墨痕,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的獨立的審美特點:點要如“高山墜石”;線要如“錐畫沙”,要“綿里藏針”;面中要有豐富的墨色變化。筆墨傳統(tǒng)使黑色在水墨畫中的主導(dǎo)地位十分穩(wěn)固,畫家通過墨色表現(xiàn)物象的微妙變化,表達(dá)寧靜淡泊、平淡天真的情趣。
“墨為五色之主,然須以白陪之則明。”白色在水墨中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無畫處,白也。”水墨畫中的白是指“無畫處”。因為水墨畫以白色的宣紙為底,在沒有筆墨的地方就露出了紙底的顏色。從正常的感知來說,白色是畫的底,并不是繪畫的主體,它在畫面上也是處于隱的狀態(tài),是虛處。但這并不表示白在水墨畫中不重要,相反,它在一幅畫中的重要性并不亞于黑色。一方面,黑色須由白色襯托才得以彰顯。如果在一幅畫中只有黑色而沒有白,只能是一張黑紙。白是整幅畫的點睛之筆,“畫在有筆墨出,畫之妙在無筆墨處。”只有合理布白才能顯得精微。另一方面,白處不是無物,華琳在《南宗訣秘》中說:“白即紙素之白……以之作天,作水作煙斷,作云斷,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白在水墨畫中可以表現(xiàn)天、水、云等,如齊白石在紙上畫機(jī)只通體靈透的蝦,其余留白,我們就感覺到白處是水。所以在水墨畫中白處也有物,同樣需要畫家的精心布置。黑白在水墨畫中的地位是極為重要的,這與它們在西方傳統(tǒng)繪畫中的境界有很大不同。這也得益于水墨畫材料的特殊性,宣紙墨汁作為水墨畫的材料才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黑白在水墨畫中的重要地位。潘天壽說:“吾國繪畫,向以黑白二色為主色。”黑和白自然也是水墨畫中的核心表現(xiàn)元素,它們所有色彩的濃縮和概括,“運墨而五色具”,“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黑白是五色的源頭,在水墨畫中可以只用黑白兩色來表現(xiàn)物象的萬千色彩變化。濃、淡、干、濕不同的墨色在白色的宣紙上呈現(xiàn)出氤氳的氣象,表現(xiàn)出水墨畫特有的韻味。
中國畫因要受道家哲學(xué)思想的影響,所以它的審美特征則更為注重感性、意境和意象。重視自己知覺感受,按照感覺和理解作畫,因此畫面中的黑白構(gòu)成更具有感性的審美特征,并由此成為中國繪畫的精髓。
參考文獻(xiàn):
[1] 胡東放.中國畫黑白體系論[M].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1.
[2] 盧輔圣.現(xiàn)代水墨畫研究[M].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3] 張育英.中西宗教與藝術(shù)[M].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