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笛的發展史,演奏法的特殊性,在樂隊中的表現力。
關鍵詞:音色;力度;技巧;變化
長笛的流傳已有好幾個世紀了,是最早產生的木管樂器之一,它也是木管樂器中,最靈巧的樂器,同時,也是交響樂隊中,最重要的獨奏樂器,時常擔任主要旋律的獨奏演奏樂器。眾所周知,長笛最早起源于歐洲,是最早產生的木管樂器之一,被稱為橫笛。早期的長笛是用樹木的枝干部分制成,通常是豎著演奏的,后經變革改用木料制作,橫著吹奏。木質長笛音色純凈,但是缺少變化,且音量較小,缺少表現力。到了十九世紀初,金屬材料的長笛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由德國人鮑姆經過多次的試驗,研制出更符合科學原理的,帶有機械傳動裝置的長笛。金屬制的長笛在音質,音準,音色,音量及音域方面都比老式木質長笛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大地豐富了長笛演奏技能。鮑姆式金屬制長笛,在長笛的演奏方面取得當時世界各國的廣泛使用和認可,在制作工藝方面也得到了極大的普及。在古典音樂時期的早期,長笛就已成為交響樂團中的固定編制的木管樂器。由于其獨特而又優美的音色,倍受當時世界著名作曲家的青睞,從而建立了在交響樂團中的重要地位。
雖然長笛屬于木管樂器中的吹孔氣鳴樂器,但長笛的發音原理卻比其他的木管樂器特殊一些,它是由吹孔處產生連續性正負壓的壓力變化激發管壁而發聲的。因此入氣端外形曲度與吹口孔內緣所夾角度有相當的影響。夾角越小,音色較光輝靚麗,低音則因低頻較少而較少力度感,且高音則容易失控而吹成泛音或較尖銳的音色。夾角大則音色有灰暗感,低音音質較渾厚,但也容易有聲音揮灑不開的感覺。長笛的高音音色活潑明亮,中低音音色柔美悅耳。隨著現代作曲家要求越來越高,長笛制作日臻完善,指法也在不斷的創新,專業型長笛略做改動,笛尾加長,可下行至b音,長笛音域擴展為c1~d4,共四十四個半音。低音區,c1~g1音色純厚,演奏弱奏時,大調音色冷漠凄涼,小調音色柔和。中音區g1~g2音色柔美溫純,發音穩定。高音區g2~g3音色清晰開朗,聲音飽滿。超高音區g3~c4,音色尖銳刺激,穿透力極強。長笛的音色與其他的木管樂器相比,其音色由于缺乏諧音,顯得冷漠,音響不如其他木管樂器豐滿,因此長笛不適合模仿人聲,但正因為這個特點,常常用來表現自然界,如田園,森林,春天,小鳥以及回聲等等,有其獨特的能力,它的音色是豐富多變的。例如,在普羅菲耶夫的作品《皮德與狼》中,長笛所扮演的角色是一只形象可愛靈巧的小鳥,長笛以高音區明亮的音色,吹出快速,頻繁的旋律,猶如看見小鳥在天空中愉快的飛翔,嘰嘰喳喳的歌唱。同時,也擅長快速流動的旋律,如斯美塔那的作品《我的祖國》中,伏爾塔瓦河的片段。在德彪西的作品《牧神午后》中,其風格對現代長笛樂曲的表現形式影響深遠,以其悠揚的笛音,和色彩的變化,和隨性的旋律,展示了一個凄美的神話故事。
長笛的演奏技術是所有木管樂器中最靈活的一種,能夠奏出一切可能的經過句,音階,琶音,顫音。同時,可運用吐音演奏斷音以及同音反復等技巧樂句。但是應用時,必須注意,應用彈吐法不宜過長,如無必要盡量不用,各個音區的力度特點,尤其是低音區及最高音區的音響強弱各不相同,演奏的靈活性也各不相同。長笛可在其所有的音域中,采用各種演奏形式,并普遍的運用于交響樂團中。低音區音色諄厚,柔和,時常被運用于演奏憂傷的旋律或做和聲性伴奏的安排。因為音色暗淡,音量偏弱,所以不經常用于強奏,只能多在演奏中強力度時使用。通常,演奏低于g2或a2的旋律時不能表現出富有力量的音響或表達積極向上的含義,長笛的低音區不適合用于濃重的樂隊音響伴奏部分,否則長笛音色就會被淹沒在伴奏聲中。如果以微弱的力度吹奏,并用于非常輕巧而弱的伴奏,則音色可以達到美麗動人的目的。長笛的中音區亦不適合演奏光輝的音響效果,但是音色柔和,甜美,擅長演奏明朗而純潔的旋律,也能演奏憂郁的旋律,可讓聽眾在頭腦里浮現出美妙的幻想。如果在輕柔的,和聲伴奏陪襯下,效果將非常好。長笛的高音區音色明亮,高亢,它和樂團構成色彩豐富的對話時可以達到極棒的效果。通常,在樂隊音量不是非常大的情況下,這一音區的長笛音色是極具穿透力的。所以這一音區和最高音區也常用于高亢的獨奏部分及樂隊齊奏部分。當長笛作為八度重疊后,會像鏡子的反光一樣,使旋律增加亮度。從音響平衡角度來說,由于長笛的音響是整個木管樂器里較弱的一種,因此,它與其他樂器結合演奏和弦進行時,可能產生音響的不一致性,這是它的短處,要注意揚長避短,并變短處為長處。另外,雙管編制的樂隊有時也可能有三支長笛(兼吹短笛),用三支長笛吹奏平行和旋式的旋律式,音色非常統一,音響相當優美。
綜上所述,在現代交響樂中,任何一個樂器都不能代替她,長笛被譽為交響樂隊中花腔女高音,充分證明了長笛在樂隊中的重大意義,在交響樂團中是不可缺少。
參考文獻:
[1] 《管樂器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