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曹禺雖被看作是接受歐美戲劇影響最大的戲劇家,但曹禺同樣帶著中國傳統戲曲的美學思想融解西方話劇里諸多不適合中國人的戲劇元素,并不斷對其進行中國化、民族化改造。因此。學術界中只將西方戲劇看作是曹禺話劇的影響源而無視中國傳統戲曲影響的觀點,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此文從中國傳統戲曲美學角度研究曹禺話劇,以期達到“以一斑窺全豹”的效果。
關鍵詞:曹禺話劇;傳統戲曲;審美取向
曹禺認為向傳統戲曲學習重點是“要掌握學習古典作品如何表現和概括生活的‘竅門’。我們不是去模仿他們,而是要去掌握這個‘竅門’。”①這里曹禺說的民族傳統戲曲的“竅門”一個是指“傳統戲曲的審美取向”,一個是指“戲曲結構”這兩個主要的“竅門”。前者是指要求劇作家非常熟悉中國觀眾的審美情趣。他說:“應該從觀眾的眼睛里,看出什么叫‘緊湊’,‘簡潔’,‘洗練’,什么叫‘震撼人心’,什么樣的文章才是有‘光彩’,有‘音樂性’,有‘節奏’。”②
中國人喜歡離奇的故事情節,喜歡神秘色彩濃厚的恐懼氣氛,愛看“有戲”的戲份的審美心理定勢長期以來積淀在民族心理和思維定式中,展示的既是有別于其他民族的審美情趣,也是制約曹禺創作的一個關鍵因素。
1中國傳統戲曲的“審美取向”
1.1中國傳統戲曲“審美取向”是“事不奇則不傳”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從六朝志人志怪小說到唐傳奇,到宋代的話本,南戲的劇本,說書藝人的底本,講經的“變文”;從元代雜劇到明清四大名著,中國人特別看重文學傳統中的“故事”元素。后世的戲曲幾乎吸收借鑒了上述所有藝術元素,尤其借鑒了唐傳奇中設置情境、塑造形象的藝術表現手法,且在形成之初就具有濃厚的傳奇色彩。元《輟耕錄》曰:“稗宦廢而傳奇作,傳奇作而中國傳統戲劇繼。”點明了這種藝術繼承的源流關系。
傳統戲曲波瀾起伏,跌宕有致的故事情節十分有趣,因此積淀成中國人愛看“戲”,愛看“故事”的審美心理定勢。因此,曹禺劇作中濃厚的“故事”元素和傳奇色彩,正是中國人喜愛曹禺劇作的原因之一。
總之,中國人看故事講究:“傳奇者,傳奇事之奇焉者也,事不奇則不傳。”③
1.2中國傳統戲曲“審美取向”是劇情神秘色彩濃厚
劇情詭異、神秘色彩濃厚,是中國傳統戲曲的又一個重要特點。曹禺非常清楚“中國觀眾愛看什么,厭倦什么,他也曾因為《雷雨》寫的‘太象戲’而轉變去學平淡深邃的‘契訶夫味’,但這樣也沒有改變他的‘本色’。在《日出》《原野》等劇中仍表現出驚心動魄。表面上的平庸生活‘淡似水’,而實際尖銳劇烈性格和心靈的碰撞卻‘驚如雷’,后來他告誡年輕人不要只學契訶夫,還要學莎士比亞。因為‘莎士比亞比契訶夫更易于中國觀眾接受’。”④所以,《家》、《王昭君》更有莎翁戲劇的影子,因為莎翁的戲劇更像中國傳統戲曲。
2曹禺對中國傳統戲曲“審美取向”的繼承與創新
曹禺非常了解中國人自古形成的審美心理定勢,也深喑傳統文化的精髓,他以民族傳統戲曲的傳奇融解古希臘悲劇的神秘巧合,并創制中國觀眾喜愛的故事情節。在曹禺眼中離奇的事件怎樣安排情節是最重要的。
曹禺劇作往往就是用離奇的倫理關系編制離奇的故事情節。在現代戲劇史上,兩性倫理關系最復雜、最亂的戲就是《雷雨》。30年前富家大少爺周樸園引誘了丫頭侍萍,又始亂終棄,30年后,后母蘩漪又與周樸園前妻的長子周萍亂倫,而周萍又與胞妹四鳳相愛,蘩漪跟四鳳爭奪周萍,兩兄弟周萍、周沖又共同追求四鳳,多個三角關系交錯、重疊,多個復雜難解的兩性倫理糾葛。這些讓平常人覺得不可理解的奇特故事,曹禺卻認為還不夠勁。
《日出》中曹禺化用中國傳統戲曲技巧,精心編纂那些看似不“奇”,實則“傳奇”的故事情節,更讓讀者們睜大了驚奇的眼睛。雖然面對的是燈紅酒綠,光怪陸離的現代都市生活,曹禺展現的卻是“不足者”與“有余者”對立的世界,犬牙交錯的復雜關系。劇中展示了雖生活在牢籠里還驕傲自恃的可憐動物,比如潘月亭、張喬治、顧八奶奶和胡四,他們這些人自認為有錢有勢、有手腕,在社會上混得不錯,自我感覺良好,但這只是事物的表面,實際上他們也是被“背后”那只連他們自己也不清楚的大手抓住了咽喉,扼住了生命的人,用李石清的話說,他們都是被“耍了”的。曹禺有意從老子的《道德經》上摘錄以下幾句話放在這個劇本的扉頁之上:“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⑤用以表現這個不合理、不公平,且又極具傳奇色彩的世界。
其劇《原野》更是以神秘劇情聞名于世,從中我們也可看到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蛛絲馬跡。劇中天地是沉郁的,蒼蒼莽莽的巨樹,龜裂的木紋,怪相的黑云密匝匝遮瞞了天化成各色猙獰可怖的形狀,這處天際像張著嘴的血盆大口,連奇峰怪石也點染了詭異艷麗的色彩,神秘的森林,灰蒙蒙的細霧,幽幽的水光,樹干上發光的白皮,仿佛環立著多少白衣幽靈,上邊吊下猙獰的杈枝像一個巨獸張開血腥的大口,外面成群的鳥兒在天空盤旋……處處讓讀者感覺恐懼、冒冷汗。昏黑原野上的焦家鬼氣沖天,油漬的焦閻王像滿臉殺氣的懸在正房正中右窗上,一張黑香案供著猙獰可怖、無首無臂的金眼菩薩,門上貼著殘破的鐘馗捉妖圖,陰沉沉、空洞洞的銅磐聲,再加上遠處不時傳來焦母敲響的木魚聲,更令人毛骨悚然。在這原野之上有頭發像亂麻、碩大無比的怪臉,眼燒著仇恨的火,筋肉暴突、毛茸茸的前胸,兇狠狡詐的仇虎,潑野妖艷,強悍魅惑,風流野性的花金子,峻削嚴厲、失去雙眸,猜疑、急躁、敏感、暴戾的焦母。《原野》中,焦母對兒媳花金子嫉妒并懷恨在心,她往木人身上扎鋼針,念咒發泄私恨的行為恐怕在西方戲劇中難以找尋,僅在中國傳統戲曲中能見到。
有人說《原野》借鑒并吸收了《瓊斯皇》的一些技巧,在情節上也有相似之處,但曹禺卻根據情節發展的需要,把西方表現主義手法與中國傳統戲曲藝術表現手法捏合在一起,可以說對《瓊斯皇》來了個“脫胎換骨”的大手術。
還有人說《原野》第三幕借鑒了莎士比亞《麥克白》的一些情節。其實,曹禺本人非常反感說他抄襲外國人,我想,與其說曹禺借鑒《麥克白》和《瓊斯皇》不如說借鑒中國傳統戲曲更貼切。《原野》第三幕中黑林子里,洼地中,水塘邊,小破廟旁,出現的閻羅王、判官、牛頭、馬面、青面小鬼,以及焦閻王、仇虎父親和妹妹的鬼魂,這是作家把中國傳統戲曲舞臺的假定性和西方表現主義技巧融為一體,它一方面體現出幽冥世界的鬼魂形象構成的幻境是舊中國黑暗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另一方面這些直觀的靈魂形象也是作家用以“外化”、“幻覺”揭示仇虎的潛意識,以直觀形象“外化”人物內心世界的藝術表現手法。
3曹禺戲劇創作理念對當代中國文藝發展的兩點啟示
(1)中國歷史上“和”思想的應用。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上,“和”思想的發展可謂久矣。所謂“和”是指和諧。曹禺深知“和”是中華民族的核心思想觀,蘊含著不同事物、不同因素的相輔相成、相反相成的關系。正是這種“和”思想影響他的審美取向和創作方向。
(2)多元共生時代,學會彼此“對話”。當前社會早已進入多元共生時代,“對話”是信息時代最顯著的特征之一。何為“對話”,即為中外“對話”和古今“對話”。對中西戲劇理論進行清理和比較,不斷改造、消化、吸收、創新,這是新時期不斷“對話”的關鍵,也是建立當代戲劇理論的關鍵。
4結語
曹禺的民族傳統戲曲根基來自他對中國傳統戲曲的迷戀和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少年曹禺天資聰慧,在私塾教育中陸續接觸了“四書”、“五經”、《左傳》、《史記》、《道德經》和《易經》。然而,對他影響最為深遠的卻是那些所謂的“閑書”:《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鏡花緣》、《西游記》和《紅樓夢》。少年時代曹禺看戲如家常便飯,幾歲便坐在母親的腿上看戲。什么京戲、評戲、河北梆子、山西梆子、京韻大鼓、文明戲他都愛看。在這種藝術熏陶中,民族藝術審美特性不知不覺滲入他童稚的心靈中。幼年的戲劇經驗潛移默化地培養了曹禺對戲劇的興趣。曹禺是帶著最有民族傳統韻味的文化積淀接受西方戲劇,才創造出令世人矚目的戲劇成就。曹禺一生都沒有削減對傳統戲曲的熱愛,悅耳的川劇、婉轉的越劇、高亢的豫劇、古樸的秦腔,時時都對他充滿誘惑。晚年曹禺還教導年輕的話劇作家:“要了解外國的文學,但更重要的是認識中國的文學傳統,我們都是從這個傳統出來的。所以,看戲也不能老看話劇,這樣會有局限。(中國)各個劇種都有自己獨特的精彩的東西。”⑥
曹禺的人生經歷和他對中國戲曲的親身體驗說明,傳統文化不是新生事物發展的絆腳石,任何外來文化都要在本民族文化基礎上發展,一個民族不可能離開傳統戲曲去發展完全不同的新劇種,同樣一個劇作家也不可能拋開傳統文化去進行新的藝術創作。因為傳統文化的影響是浸入血液,深入骨髓的。
注釋:①曹禺.《讀劇一得》,《曹禺輪劇作》.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378.
②胡星亮.《中國話劇與中國傳統戲劇》,曹禺《切忌“淺嘗輒止”》.戲劇報,1959(5).
③孔尚任.《桃花扇小識》,轉引自《中國古典編劇理論資料會輯》.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
④蔡驤.《<北京人>導演雜論》,《人民戲劇》.1980(5)。
⑤歐陽山尊.《論曹禺的三個代表劇作——<雷雨><日出><北京人>》,《曹禺戲劇研究論文集》.中日戲劇出版社,1997:30.
⑥胡星亮.《中國話劇與中國中國傳統戲劇》.學林出版社,2000(9):233.
參考文獻:
[1] 曹禺戲劇選[M].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0.
[2] 曹禺戲劇研究論文集[M].中國戲劇出版社,1997.
[3] 戲劇美學思維[M].中國戲劇出版社,1987.
[4] 戲曲美學論文集[M].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
[5] 中國戲曲文化[M].中國友誼出版社公司,1996.
[6] 曹樹鈞,俞建萌.招魂——戲劇大師曹禺[M].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
[7] 曹禺著.原野[M].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8] 陳白塵,董健.中國現代話劇史稿[M].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
[9] 陳多.戲曲美學[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10] 董健,馬俊山.戲劇藝術十五講[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1] 傅謹.中外戲劇史[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12] 胡星亮.中國話劇與中國戲曲[M].學林出版社,2000.
[13] 李楊.現代性視野中的曹禺[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14] 朱棟霖.論曹禺的戲劇創作[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15] 梁一儒,盧曉輝,宮承波.中國人審美心理研究[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李微(1981—),女,文學碩士,黑龍江科技大學嵩山校區講師,研究方向:文藝理論、新聞學與傳播學。
張影(1979—),女,文學博士,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古代文化史,先秦兩漢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