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歌唱者,在長時期的歌唱活動中,不管是專業的工作者或業余的愛好者,都能夠從歌唱的實踐中,多少得到一些歌唱經驗。盡管取得這些和教訓的角度有所不同,但應該認為都是不同程度上有其意義的。人類聲樂文化的豐碩成果,就是在漫長的過程中,從無數點點滴滴的經驗匯集起來的。我們應該充分、合理地繼承這項文化遺產,運用它們來為歌唱服務。開始我覺得唱歌沒有什么難處,最多學個三四年也就差不多了,雖然方法有了點,唱的能好一些,但是總覺得有些力不從心,因而使我深深的體會到,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演唱者就必須要有廣闊的視野,在更高的層次上去理解和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使自己在前進的途中節省時光,提高效率。我們知道,歌唱技巧的獲得,要經歷一個掌握的過程,以逐漸形成自己的歌唱習慣。因為每個人的嗓子在構造上都不是完全一樣的,所以每個歌唱者都應該去探索自己的歌唱方法,而最好的方法是在具體運用中,最適合于歌唱者本人所需要的那種唱法。
1歌唱的呼吸
我認為,歌唱呼吸是發聲的動力,是指在人自然呼吸基礎上進行綜合提煉的藝術加工,而形成的一種大活動量的歌唱呼吸。它要求胸、腹、兩肋及腰部橫膈膜,背部都要積極運動起來,已達到歌唱要求的需要。呼吸在橫膈膜以下,呼與吸對抗產生了氣的力量,對抗越強,音越高,反之音越低,呼與吸的這種對抗是對身體的一種壓力,是自然的,呼吸的對抗是根據感情的需要,音的高低,強弱加以調整。唱歌與講話不同,平常講話可任意伸展、縮短、停頓或休止。但唱歌需要按著樂譜的旋律發音。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等等,都需要有足夠的連貫的氣息來支持。澳洲著名的女高音梅爾芭說:“要有完美的歌唱,正確的呼吸較美妙的嗓音更重要。呼吸和節省運氣的藝術,對于歌唱家是最重要的。”一個音的圓潤和一個樂句的連貫,這都是要看你如何調節氣息的壓力。比如:“音高”越高,聲音就越緊湊,這就要靠加強氣息的壓力來支持,而不是用身體上、不規則、無調節的氣力,用氣力強迫聲門只能造成大害。這種動作要出于自然、均勻、慢慢的從聲門有秩序的通過,這樣發出來的聲音,才是準確的。所以,我們對人體內的氣息必須用方法控制,使它慢慢地流出,維持一個較長的時間。這種動作所用的肌肉很復雜,一部分是胸肌、肋肌,一部分是腹肌,但大部分是橫膈膜。當呼氣時腹肌漸漸收進,將橫膈膜向上推,而橫膈膜正在慢慢向上升時,則將胸部漸漸挺起,這種挺起是腹部收縮而引起的自然的、直接的結果。我們呼吸時,無論身體上任何一部分違反自然都是不對的,演唱一首歌曲時,首先用“哼鳴”哼唱一遍,然后,再根據歌詞的內容音樂的需要,嚴格計劃確定換氣的地方。一呼一吸,氣息自始至終有橫膈膜、肋骨、腰、背及腹肌的支持,這樣發出來的聲音也就不會浮泛單薄,呼氣時不可呼盡,必須保持在最后一個音符唱出時而氣息未完的狀態,這樣才能控制好聲音。
2歌唱的發音
發聲是聲樂的基本問題,它與呼吸在歌唱的過程中,彼此有極密切的關系。我們知道,聲帶本身不發聲,所以聲音不是從喉嚨里發出的,而是運用氣息震動聲帶,在聲門處顫動,通過共鳴室,在傳達至其他共鳴區,然后才能將聲音擴大;經過正確的訓練,使聲音宏亮圓潤,優美動聽。
當我們在唱低音時,聲帶伸長而松弛,氣息通過聲門的壓力就低,其振動頻率也較慢。唱中音時,因聲帶較為緊縮,氣息壓力也就漸強,其振動頻率也漸快。唱高音時,因聲帶更為緊縮,氣息壓力就更強,其振動頻率也更快。所以唱高、中、低音時氣息與壓力的運用都有所不同。在藝術歌唱中,我們要求音質純凈,沒有雜音,每一句音必須均勻、連貫,沒有斷隔、凝滯或渾濁的現象。不論音高、音低,都將隨情感做有規律的變化,音量能強能弱,隨心所欲去調整,聲音才能持久而不感疲乏,永保青春氣息。
3歌唱的共鳴
我認為運用共鳴是學習聲樂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聲樂訓練的一個重要課題,從發聲技巧上評價一個人演唱的好壞,聲音是否持久,基本功如何,往往都看我們對共鳴的掌握、運用得如何。古人贊譽出色的歌聲藝術時,往往用“繞梁三日不絕于耳”、“聲如洪鐘”等等來形容聲音驚人的穿透力和強烈的聽覺效果,這就是很好的運用了歌唱共鳴的效果。聲音原來在聲帶里時微弱的,但如果起了共鳴作用,音量就會宏亮起來,我們的共鳴區很多,最常用的是胸腔共鳴、鼻腔共鳴和頭腔共鳴。女中音、女低音、男中音、男低音,如他們在歌唱時用手按胸部,就可感到胸部震動,好胸腔共鳴較多。男高音和女高音倡導高音時,會感到頭部前額、頭心及頭后部震動,即頭腔共鳴較多。伊麗莎白·舒曼時常告訴學生,共鳴不是只在一個地方。她讓學生幻想一步梯子,這個梯子從鼻的后面下部開始,直升至前額頭頂上。每個音均須應用口、面鼻部、前額部等共鳴區。一直至F,從這個音開始,須換過另一部梯子,由前額頂轉至頭部后面,由高音G開始,就脫離口、鼻腔共鳴轉入頭腔共鳴,這就是最高的共鳴區。
(1)頭腔共鳴:是指與鼻腔相通的固定的共鳴空間組成的,歌唱時,感覺到聲音向眉心傳送時,可以感覺到眉心附近在微微振動,似有麻酥的感覺,這就是頭腔共鳴。歌唱者需要將聲音頭腔共鳴找到后,才能用輕柔聲發音,經過一個長期的練習,輕柔的聲音可漸漸變得穩定宏亮、動人優美。
(2)鼻腔共鳴:也是人體中不可改變的共鳴腔體,其體積較大于顱底與口腔之間,鼻腔的共鳴音響的好壞可直接影響頭腔共鳴的藝術效果,所以控制鼻腔共鳴的動作要準確,正確的鼻腔共鳴。
(3)胸腔共鳴:是我們人體中共鳴腔體最大的空間,共鳴部位主要是指喉頭以下,氣管和胸腔的整個部分,一般人的胸腔共鳴焦點在頸部以下與鎖骨相交處的附近,其聲音效果穩重而低沉。全面地使用以上的共鳴腔體,充分發揮各個部位的共鳴,配合上吐字唱詞中變化頻繁的口腔共鳴,以求達到最佳的整體共鳴效果。
由此可見,混合共鳴是歌唱發聲的原則,它能最有效的發揮各共鳴腔體的作用,發揮出明亮、飽滿、優美的聲音,最大限度的開拓自己的音域,使聲音統一、自如、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4歌唱的表現力
我覺得,一名合格的聲樂演唱者,在演唱每一首作品時,都要根據自己的條件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演唱形式,以及獨特的個人演唱風格,例如:《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我們就要把發音的位置靠前一點來演唱,使聲音明亮、甜潤。例如:《我愛你中國》、《長江之歌》演唱時位置要通、流暢、松弛、明亮且又圓潤,這種唱法技巧性要求比較高,其難度也較大,是一種專業性較強的演唱方法。正確的發聲方法和嫻熟的演唱技術是歌唱的前提,聲樂作品需要依賴演唱者的再創作來實現與完善,使之適合歌唱藝術表現的需要,發揮歌唱的藝術表現力。
總之,我感覺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歌唱者,需要繼承中國民族的聲樂傳統,在歌唱發聲的基礎上傳承與創新,挖掘豐富的民族歌唱精髓,才能真正的達到聲樂演唱的最佳狀態。
愿每個歌者都能成為一名很優秀的歌唱家,并希望每個歌唱藝術家 用他(她)的歌喉、美妙動聽的歌聲,高昂地歌唱我們可愛的祖國,歌唱我們美好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