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下,我國的電視鑒寶類節目大量產生,而且爭議話題不斷,本文回顧了其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解析了其娛樂性和商業性的原因,初步探索了避免“娛樂至死”對策。
關鍵詞:鑒寶節目;文化;娛樂;對策
近十年來,從央視到地方衛視,電視鑒寶類節目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產生了一股鑒寶熱潮。鑒寶類節目最初以知識性、專業性吸引觀眾,后來商業味增多;近年來,娛樂性不斷強化,甚至于有一種“娛樂至死”的傾向。
1鑒寶節目:從無到有
2002年,江蘇衛視的《家有寶物》節目開播時,未引起太大反響。直到2003年,央視二套推出《鑒寶》節目,內容主要是藏家展示各種寶貝,臺下四個方陣派代表觀看辨別,評說真假,競猜價格,最后,專家仔細鑒定后給出一個威權的說法并報出估價。憑借央視獨一無二的影響力,它漸為人所知并成為了中國電視鑒寶節目的雛型和“代名詞”。后來,《鑒寶》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但關于《鑒寶》的爭議也越來越多,比如,說它引發文物買賣,誘發盜墓等;后來,因為發生了以假充真的事情,《鑒寶》受到了大量的批評。2008年《鑒寶》停播。2009年,央視推出了新的鑒寶節目《尋寶》。多個地方衛視也爭先恐后地辦起了有自身地方特點的鑒寶節目。河南電視臺的大型綜藝文化益智類節目《華豫之門》是河南電視臺四大品牌欄目之一,2008年10月,《華豫之門》進行了從形式到內容的全新改版,最終被定型為鑒寶節目。廣西衛視于2010年請來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合辦了《收藏馬未都》,最開始時節目是三部分:展示藏品,答題競賽,鑒寶。45分鐘節目,最吸引觀眾的是15分鐘的鑒寶環節。鑒寶節目的隊伍還在不斷壯大。2012年10月1日,陜西衛視經改版后,推出了一檔全新古玩收藏鑒賞欄目《華夏奪寶》。
2從“鑒寶”到“砸寶”
直到北京衛視《天下收藏》里主持人王剛手中銅錘的出現,石破天驚的“砸寶”,打破了鑒寶節目表面的平靜。2006年開播的《天下收藏》的內容也是鑒定寶貝的真假,一期由專家分辯三件藏品。每期節目圍繞一個主題進行,共分為亮寶、辯寶、護寶三個環節。大體結構成型了,但還是沒特別的亮點。王剛提出“砸寶”:直接把鑒定為贗品的東西銷毀。王剛說,如果我不砸,收視率肯定要降的,因此就必須有這么一個懸念。①揮錘“砸寶”,成為《天下收藏》與其他鑒寶類節目的最大不同點,也是該節目吸引觀眾眼球的最大賣點。六年來,王剛在《天下收藏》里砸掉了315件民間持寶人帶來的、被節目組專家團鑒定為贗品的“寶貝”。2012年5月,首都博物館和“天下收藏”欄目組聯合舉辦了《“假”如這樣——真“假”藏品對比展》,從被砸掉的300多件“贗品”瓷器中選了30余件精品,同首博的館藏珍品對比展出。到了8月,著名收藏家、中國收藏家協會玉器委員會主任姚政等,反復觀看展覽稱該欄目所砸掉的“贗品”后,質疑王剛砸掉的90%是真品,30%是珍品。這個筆墨官司,比方各執一詞,至今也無結論。對于《天下收藏》欄目組制片人明確的表示,“絕不可能砸錯!”民間藏家則表示,難以接受專家們對贗品“簡單”和“粗暴”的評語。“集體走眼”在文物鑒定界不是沒出現過:“鑒藏泰斗”史樹青、“玉界泰斗”楊伯達給商人謝根榮的“金縷玉衣”估出24個億的時候,也是五個人一起出具的鑒定證書。②公眾在追問:到底是堅持“去偽存真”的節目宗旨?還是表演“電視暴力”?
3從“文化”到“娛樂”
對于文化性很強的鑒寶節目,除了天價的吸引力外,如何讓更多的普通觀眾收看,增加可看性和必看性,提高收視率呢?這是讓制片人頭痛的事情。最終,多數節目的秘訣就是強加故事性、沖突性和娛樂性。從文化到娛樂,到底有多遠?《華豫之門》還發生了一上起“干爹送給美女贗品翡翠” 鬧劇。2012年5月10日晚,一個美女嘉賓走上了鑒寶臺,請專家幫忙鑒定一件翡翠玉觀音掛件藏品。女嘉賓稱來自北京,名叫安子熙。她說,翡翠觀音是自己的“干爹”送給自己的。當主持人陳琨問女嘉賓的干爹是什么職業時,女嘉賓笑著說道:“我干爹是房地產公司老板,他對我特別好,我自己什么都不用做。”當專家說出她的玉是玻璃或者什么東西做的,全場哄堂大笑。這期節目在網上被廣為傳播,那姑娘還被“人肉搜索”出來,她不掩飾地在節目播出幾天后發微博說,上節目只是去當演員,她自己也是“假貨”。節目組當時有人公開回應:“網絡上誰都可以瞎說。”從“假翡翠”事件到“干爹門”,口水、譏笑滿天飛……實是一個吸引眼球的鬧劇。鑒寶節目發展了10年多,本來小眾的收藏變成了大眾的游戲,本來簡單的鑒寶節目也被戲劇化地千變萬化:海選、估價、讓贗品上節目、砸假貨……天價或者砸碎,這都是表演,都是娛樂!文化節目幾近變成了娛樂活動!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袁方認為,觀眾所認為的鑒寶類節目必須代表的是“專業”、“權威”,如今的收藏類節目,其實早已經變味、變質,成為地道的娛樂節目,處處摻假和炒作。鑒寶節目越來越娛樂化,這是電視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人們看的以及想要看的是在動感的畫面——成千上萬的圖片,稍縱即逝然而斑斕奪目。正是電視本身的這種性質決定了定必須舍棄思想,來迎合人們對視覺快感的需求,來適應娛樂業的發展。③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尼爾在《娛樂致死》一書中警告說,我們將毀于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4如何避免“娛樂至死”
當前,部分鑒寶類節目,過分關注文物經濟價值,宣揚錯誤的一夜暴富的投資收藏理念,以假亂真損害當事人合法權益,存在過度娛樂化的現象。這些問題引起了觀眾的不滿,批評聲不絕于耳。筆者認為鑒寶節目要取得長遠的良好發展,要避免“娛樂至死”,就要學會尊重觀眾,遵守職業道德,嚴守法紀。節目要把觀眾的利益放在首位,把握好正確的輿論導向。對于鑒寶節目這樣本身具有深刻文化內涵的節目還是應回歸文化傳播的本質,將其知識性、藝術性和文化性放在節目制作的中心位置上來。各個鑒寶節目應當嚴格自律,不能違反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更不能違規違紀。否則自毀形象,節目會遭到觀眾的摒棄,甚至因違規而被叫停。有關管理部門對于鑒寶節目存在的問題也十分重視,相應管理辦法也出臺了。2012年7月,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與國家文物局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對文物鑒定類廣播電視節目管理的通知》,對廣播電視“鑒寶”類節目提出了系列要求。《通知》中規定,不得在節目中編造文物流傳故事、誘導持寶人杜撰虛假收藏故事,不得由演員扮演持寶人,不得暗示或要求專家修改文物評估結果、高估文物市場價格。通知中還要求,文物鑒定類節目中出現的用于鑒定的文物必須為文物收藏單位收藏的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以合法方式取得的文物;節目中出現的用于鑒定的文物必須為法律規定允許買賣的文物;文物鑒定類廣播電視節目不得從事文物的商業經營活動,不得利用文物鑒定類節目開展模擬交易、廣告推銷等文物商業經營活動。④藏友和觀眾,也應多從增長文化知識,提高鑒別能力和欣賞品味,不要太關注鑒寶節目的“故事”或“價格”,讓觀眾引導節目前進和改進,也是一條好辦法。
注釋:①王剛.我本頑癡[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213.
②朱曉佳,李宏宇.都說你砸錯了:中國鑒寶節目觀察[N].南方周末,2012-09-06(22).
③尼爾·波茲曼(美).娛樂致死[M].章艷,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80.
④吳敏,周豫.專家分析鑒寶節目亂象:快速鑒定難保準確[N].南方日報,2012-0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