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遺址公園將大遺址保護和展示相結合,在保護遺址的基礎上,探討 “立體”展示空間,將遺址文化大眾化。
關鍵詞:遺址公園;大遺址;保護和展示;“立體”展示空間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指以重要遺址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遺址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國性示范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
1遼寧地區大遺址的分布及特征
1)多分布在遼東地區(圖1),多數為軍事功能的山城遺址。北沿遼河、渾河、太子河流域南靠渤海東岸、黃海岸形成一條貫穿遼寧南北的軍事防御體系。2)多依山傍水而建,周圍植被豐富,自然環境優美3)以高句麗文化為主的少數民族文化居多,并與中原文化相融合。自然力量的沖擊和現代建設的人為破壞使遺址面臨巨大的威脅,而遼寧地區對大遺址的保護、展示和利用缺乏成功典范。遼寧大遺址急需一個有效保護的新方式。
圖1遼寧大遺址分布圖
圖2五女山城平面圖
2遼寧地區大遺址公園景觀展示設計初探
公園作為大眾游覽空間是普及遺址文化的最佳方式,在遺址公園中創造立體的展示空間,突破專注于“?!钡呐f模式是探索的目標。
(1)立體空間的概述。“立體空間展示”是在保護遺址基礎上從多角度闡述遺址文化。1)讀懂遺址?!白x”是感受、理解,而非“欣賞”。2)解析文化。通過遺址及其依托環境,運用設計手法,使遺址文化通俗化。人們理解遺址文化的同時會產生對遺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也是對遺址的保護。
(2)立體展示空間的特點。1)開放性。從多角度、多方式體驗遺址帶來的歷史信息。2)可讀性。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讓人理解遺址及其文化。3)延展性。利用設計手法,去舊承新,使遺址以新形態融入城市文化中。4)代表性。遺址有特定的文化內涵,結合自然環境對其特色文化作重點展示,體現遺址特點和價值,加深人的理解。
(3)立體空間的展示方式。1)建立遺址時間、空間展示體系。遺址經歷了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文化,并不斷交融,這是一個立體的文化體系。2)單位遺址本體的“解剖”式展示。比如城墻遺址,它不單是一個面,對其材料、結構、筑造技術等分別展示,以增強可讀性。3)遺址文化與現代生活的結合式展示。遺址是城市文化一部分,將其延伸到城市景觀環境的設計中,促進兩者的交融。
3五女山山城大遺址景觀展示
(1)五女山山城大遺址簡介。五女山城(圖2)位于遼寧省本溪市桓仁縣的五女山上。山城平面略呈長方形,城內遺跡包括人工修筑的東墻、南墻、東門、南門、西門及兩側門衛遺址、馬道、石臺階、瞭望臺、蓄水池、宮殿建筑基址、房址、兵營建筑群址等,都是高句麗時代遺存。五女山城遺址展示方式主要為遺址原址現狀展示、保護棚架展示和博物館文物集中展示。存在以下三個問題:1)可讀性差,展示單調。僅從“看”的角度詮釋遺址。2)部分游覽路線不合理,易讓人產生捷徑心理而忽視互道。3)遺址文化展示不到位。
(2)立體空間的應用。1)營造大空間文化場所。五女山城是高句麗王朝衛城,與山下生活城區(今桓仁縣城)本為一個整體,對現存山水空間、格局、文化進行整合,營造桓仁特有的文化空間。2)建立 “歷史游覽線路”。五女山城經歷了高句麗、戰國、隋唐、遼金等朝代的變遷,并保留了各時期文化,建立展示高句麗與中原文化的游線,加深對歷史的認識。3)山城重要遺址的多角度展示。制作節點復原模型,同時以模型或圖例方式展示其內部構造方式,還可通過影像表達當時的生活場景。從多角度展示一個點的不同內容。
4結語
遺址公園的立體展示方式為遺址的保護和展示提供了新的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研究和探討的思路的還有賴于管理體系的建立健全,以便更好的發掘大遺址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忠培.關于建設國家考古公園的一些意見——在“2009大遺址保護·良渚論壇”上的發言[J].東南文化,2010,01(30).
[2] 杜金鵬.大遺址保護與考古遺址公園建設[J].東南文化,2010,01(30).
作者簡介:石曉艷(1988—),女,山東淄博人,2011級碩士,沈陽建筑大學學生,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景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