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4年3月,美國作曲家喬治·格什溫創作了著名的《藍色狂想曲》,喬治·格什溫本人也因此一躍成為世界級的作曲家。這首具有爵士風格的樂曲創作距今已近一個世紀,但現在聽來,仍饒有趣味,不失為一部好的作品。筆者在自身聽賞引起的所思所感及學習和借鑒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運用文獻研究法和分析法,力求對《藍色狂想曲》的研究有更準確的把握和更深刻的認識,以為后人對喬治·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研究做一點基礎性的工作。
關鍵詞:音樂音響;感性體驗;《藍色狂想曲》;音樂美學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聽覺在音樂活動中是不可替代的,是構成音樂藝術的主要特征之一。音樂只有通過聽覺,才能被人所接收,音樂音響才能在人腦中被形象化。“音樂是人類為滿足聽覺感性需要與表現內心感受需要而創造的豐富而有序的聲音組合體。”[1]直面音樂音響是我們感受音樂最基本的一步。“音響感知是音樂欣賞心理活動的重要因素和基礎,是欣賞者獲取審美感受、情感體驗、認知理解的前提。”[2]音樂是又時間的藝術,它流淌在時光中,永遠不會停留,我們抓不住它,只有學會聆聽才能離音樂更近,才可以更近距離的欣賞音樂的美。
1喬治·格什溫及《藍色狂想曲》介紹
1.1喬治·格什溫生平及作品介紹
喬治·格什溫(George Gershwin,1898~1937),美國著名作曲家,一生創作了大量音樂作品,是百老匯舞臺和好萊塢的著名作曲家。在他眾多作品中,《藍色狂想曲》是流傳度最廣的作品之一,這部作品也影響了后來美國和其他國家的作曲家在作品中運用爵士的創作手法。格什溫是一位高產的作曲家,他一生中共創作了11部器樂作品、2部歌劇、51部音樂喜劇4部電影音樂和500多首歌曲。在他的眾多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在他的眾多作品中,最著名的是《一個美國人在巴黎》、《藍色狂想曲》和《F大調鋼琴協奏曲》。正如沃倫斯基所說:“格什溫不僅僅是提高了爵士音樂的地位,他是提高了整個美國音樂的地位。”[3]格什溫的音樂不僅是對美國音樂的一個貢獻,他還為世界音樂增加了光彩,豐富了世界音樂寶庫。
1.2《藍色狂想曲》介紹
《藍色狂想曲》是格什溫創作的第一部大型嚴肅音樂作品,寫于1924年。同年,2月12日下午,在美國統林肯誕辰紀念日這一天,《藍色狂想曲》在紐約市霍爾伊奧利亞音樂廳首演。這場音樂會在當時的美國引起了強大的反響,但是對于這部作品的評價卻褒貶不一,如:“看著一個瘦長、靦腆的年輕人 格什文走上臺。他將演奏《藍色狂想曲》的鋼琴部分。這部作品讓人們看到了他非凡的才氣,體會到這個有著遠大抱負的青年作曲家正在努力與他不擅長的體裁較量。正是第一個變幻莫測、幽默詭異、異域風情的主題就足以展示了格什文這個前途遠大的天才”[4]又如:“這是一首陳詞濫調,徒勞的旋律!”[5]根據《格什溫》的記載:“懷特曼也因為這場音樂會而損失了7000美元,但在后來一年從《藍色狂想曲》中掙到了六位數的美元。”[6]無疑,《藍色狂想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24年6月懷特曼將《藍色狂想曲》灌制了唱片。“《藍色狂想曲》作為一個罕見的新聞很快到處都在談論著,它成了進步的美國的同義語。”[7]
2《藍色狂想曲》聽賞體驗
《藍色狂想曲》曲調富于變化性,具有動感,寫作不拘于傳統的作曲法則,反映出了作者的極強的即興式構思。在音樂的進行中,自由奔放的感覺在大段的鋼琴獨奏中得以充分體現。音樂在節奏、速度、力度方面變化多樣、靈活、巧妙,爵士風格也得到很好的詮釋。全曲以單簧管獨奏出低音區的一個顫音開始,而后是一連串的上行音階,當音階上升到最高一個音符時,作品的第一個幽默的主題出現,這段旋律使用了黑管滑奏的方法及以降三音、降七音為特點的“布魯斯音階”,因而呈現出濃厚的爵士音樂的風格和特點。緊接著,法國號和單簧管奏出了一個具有很強節奏性的類似之前單簧管所演奏的主題,但在力度上,明顯增強了。之后,加弱音器的小號將這個主題奏出,并引出鋼琴對主題的陳述,又以變奏加入,并引向一個輝煌的、重述各主題的獨奏。隨后,樂隊齊奏出剛勁有力的音響,小號明亮的音色又將音樂掀起一個高潮。在經過鋼琴獨奏的華彩樂段后,樂曲進入樂曲中段,華彩樂段的同主音轉調及大量不協和音的運用,是美國忙碌工作和生活的縮影。中段是全曲的中心,也是美國音樂中最著名的段落之一。這段音樂流暢寬廣、柔美憂傷,在弦樂合奏結束后,鋼琴接著變奏陳述。鋼琴速度上的變快引出樂曲的尾聲,鋼琴與整個樂隊一起以雷鳴般的氣勢再現了樂曲的主要主題后,以一個漸強的和弦輝煌地結束了全曲。《藍色狂想曲》結尾也印證了杰·莫萊斯所持的狂想曲的創作方法是一種精巧地安排出來的混亂力。在它里面存在著一種內在的邏輯性,從而使形式不致崩潰。音樂形象的發展也具有真正的交響性:一切都趨向于一個統一的目標——熱情的結尾段。《藍色狂想曲》熱烈澎湃的結尾段也是全曲的一個亮點。《藍色狂想曲》是一部讓人記憶深刻的作品。評論家亨利·泰勒·帕克于曾說:“格什文引領了一個 頂峰的爵士樂時代。”[8]這足以看出格什溫在當時音樂界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我們不能盲目的只談《藍色狂想曲》的優點,應客觀地評論它,“若要把《藍色狂想曲》拿來與同時期的歐洲重要作品相比,明顯的在重量、質量上都要遜色許多,但是其輕松迷人的旋律方面,的確是擲地有聲的重量級作品。”[9]《藍色狂想曲》在美國音樂中地位重要,“八四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用八十四架鋼琴和管弦樂隊演奏了《藍色狂想曲》,它是美國人民精神面貌的體現,也受到世界上音樂愛好者的喜愛。”[10]
參考文獻:
[1] 張前.音樂美學教程[M].上海市: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73.
[2] 范曉峰,馬衛星.對音樂音響結構的美學分析與研究(續)[J].南京市: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1999(3):20.
[3] 沃倫斯基.格什溫傳[M].沈陽市: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6.
[4] 唐斯.管弦樂名曲解說(中冊)[M].北京市: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5] 斯唐斯·奧林.爵士音樂會[N].紐約市:紐約時報,1924:16-28.
[6] 漢斯彼得·克列爾曼.格什溫[M].北京市: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52.
[7] 漢斯彼得·克列爾曼.格什溫[M].北京市: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52-532.
[8] 亨利·泰勒·帕克.格什溫——他的生活和音樂[N].紐約市,1973:71.
[9] 藤頭.“交響式”的爵士樂《藍色狂想曲》[J].北京市:樂器,2003(6):79.
[10] 楊小玲.《藍色狂想曲》中的民間音樂因素[J].北京市:中國音樂,1998(1):21.
作者簡介:王晨,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1級中國音樂史方向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