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魏碑書體在近年的各級書法展賽中表現不俗,有再次興起之勢。筆者對近日廣西舉辦的一個魏碑書法專題展覽的作品展出情況進行淺析,并據此提出對魏碑書法傳承及發展的一些觀點。
關鍵詞:魏碑;書法;觀點
近日廣西有關部門舉辦了名為“翰墨道德經”的書法展覽,展出了廣西書法名家陳際瓦、陳利丹、韋守德及楊世全等4人的百余幅魏碑書法佳作。筆者有幸參觀此展并參與了相應的學術研討會。謹在此談談對該展覽的觀感和對魏碑書法一點粗淺的認識。
由于展覽作品純粹為魏碑書法,筆者第一次參觀單一種書體的展覽,本以為會比較單調,但現場觀摹之后,乃覺其恍如滿漢全席。在緊繞《道德經》這個主題思想下,106幅作品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聯句、斗方、條幅、扇面,不一而足,并且風格各異,可謂蔚為大觀。細細品味這些佳作,能夠感受到傳統魏碑經典與作者時代性創造的成功結合,融古鑄今,精彩紛呈。
對于魏碑這種書體,清代康有為在其《廣藝舟雙楫》中大加贊譽,稱魏碑有“十美”:“古今之中,唯南碑與魏為可宗。可宗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康有為對魏碑之推崇可謂極致矣。筆者亦認為,魏碑書體自晚清后在近年的各級書法展賽中均有不少佳作呈現,有著其必然性。
首先,魏碑是健康而又年青的。健康而年青,所以它的前途無量。
說魏碑年青,并不是說它的客觀年紀輕,而是我們對它認可的時間短(就像中山王篆書,是戰國時期的文字,但直到1977年它才出土現世而受青睞,我們對它的認知是新的)。魏碑介于以隸書為主的漢碑和以楷書為主的唐碑之間,在清代的中晚期因碑學的興起而開始漸漸為人樂道,它的提出,距今僅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和以王羲之書法為始祖已綿延近兩千年的帖學相比,無疑僅相當于一名孩童。然而這初生的牛犢卻被賦予了力挽帖學靡弱書風的重大歷史使命,這亦正是魏碑書體在其興起后的三百年間得以健康發展成為中國書法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門類的生命力之所在。可以想見,在倡導百花爭妍的文藝方針指導下,這個健康的孩子將會前途無量。
其次,魏碑是變化而又可塑的。變化而可塑,所以它的發揮空間巨大。
魏碑本身通常不是毛筆書寫的產物,更多的是工匠刀砍斧鑿的結果。對于這一點,沙孟海先生在他的《漫談碑帖刻手問題》一文中提到“刻手好的,東魏時代會出現趙孟頫的書體,刻手不好的,《蘭亭》也會變成《爨寶子》”。不同工匠刀砍斧鑿留下了風格大相迥異的魏碑作品,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素材。魏碑的多變性并不亞于行草書,其筆形變化十分豐富,可以給作者情感自由發揮的空間更加巨大,可謂隨性隨情。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陳際瓦女士作品秀峻遒勁,陳利丹先生作品端穆嚴謹,韋守德先生作品氣勢沉雄,楊世全先生作品則精巧靈動,四人四面,各具風情。
最后,魏碑是神秘而又可測摸的。神秘而可測,所以我們對它不是遙不可及的單相思,而是可以大膽追求,甚至結為連理。
韋守德魏碑書法
自勝者強
陳利丹魏碑書法
致虛中堂
楊世全魏碑書法
上善若水條幅
陳際瓦魏碑書法
含德立軸
我們知道,帖學在兩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從“二王”、米芾、趙孟頫再到董其昌等等,有著其承傳有序的書家構成。相反地,碑學卻是青黃不接的,自僧安道壹、鄭道昭等之后,直至清代才得以復興,而趙之謙作為清代碑學大家,其作品卻通常被人認為有“顏底碑面”之嫌。古人參不透的東西,責任就在今人了。毛主席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現代書家掌握的信息資源是前人無法比擬的,自古以來,書法家之間的互相交流和學習也從來沒有像今天如此之頻繁而有效,所以我們現在能夠看到廣西的4位名家共同舉辦的“翰墨道德經”魏碑書展給我們帶來的視覺盛宴。
我們期待魏碑的去偽存真、“續魏融今”,讓傳統自然的原生態風貌和創新個性的時代精神在現代書家的筆下更加得到彰顯。
作者簡介:王茁,女,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廣西書法家協會理事,欽州市書法家協會秘書長,文理雙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