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視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是當今我國的聲樂比賽中專業性最強、影響最廣泛的專業賽事,從1984年舉辦以來已經持續了15屆,每一屆都向社會選拔出優秀的聲樂人才。音樂比賽形式滲透到我國文化各個層面,尤其是對我國高校聲樂教育有著深遠影響。本文分析了青年歌手大獎賽對高校聲樂教育的影響,該影響內容包含學生歌唱素質、審美準則、演唱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等等,在這些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影響作用。
關鍵詞:青歌電視大獎賽;高校聲樂教育;影響
0引言:央視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概況
央視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簡稱“青歌賽”,一個充滿神圣的歌唱比賽節目,1984年開始舉辦,如今已經走過了15屆。青歌賽經過多年的實踐和不斷創新,已成為弘揚民族藝術、普及音樂知識、發現和推出聲樂人才、引領和推動中國聲樂事業發展繁榮的重要平臺,極大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藝術生活需求,為中國歌壇輸送了許多優秀的音樂人才。青歌賽歷屆選手中的優秀選手許多現在都已經成為了中國頂尖的歌唱家,如我們熟悉的彭麗媛、宋祖英、譚晶等等。在選出大量聲樂界精英的同時,也將我國傳統文化進行展現。
第十五屆青歌賽在2013年上半年拉開帷幕,這屆青歌賽保持了以往的比賽形式之外,在團隊組建、賽程設計、伴奏形式以及表現形式上有了全新改進。這屆青歌賽有31家省級電視臺進行直播,另外,還有澳門、香港以及臺灣地區電視臺進行全程直播。一些門戶網站也第一時間轉播了該賽況,這些網站有新浪網、人民網、新華網以及騰訊網等等。比賽一共擁有40支代表隊參與其中,比賽節目在央視34套每晚七點半播出。該比賽類型主要有三種:其一,美聲唱法;其二,民族唱法;其三,流行唱法。在美聲唱法中,還包含民族唱法中的對唱形式以及表演唱形式。流行唱法中,有組合演唱形式以及樂隊演唱形式。多組人員演唱時,數量限定為八人一組。青歌賽在12屆時,原生態唱法也進入大賽中。人們再次回望時,深刻體會到這不僅是一種比賽,它更是一種藝術的再現??粗切┆氁粺o二的民族服飾、民族頭飾、民族優美的歌聲,聽眾深陷其中,青歌賽給原生態魅力美提供了展現的平臺,民族風情在該舞臺中蔓延,民間的藝術得到發揚光大和傳承。
青歌賽引起了社會、學校、大眾的廣泛關注。專業的、前沿的比賽,在一定程度上,它促進了我國聲樂事業的繁榮發展,對高校音樂專業聲樂教育的課程內容、聲樂教師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方法等都有趨導作用,也對高校聲樂教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歌手大賽新形勢下,對高校聲樂教育帶來的積極影響
1.1有助高校學生提升表演素質和增強競爭意識
觀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那些取到良好成績以及被評委認可的歌手,他們不僅擁有嫻熟的歌唱技巧,而且還擁有豐富的情感表達技能,有情感的歌聲才能感動人,這就是歌唱素質。歌唱技巧,它的主要作用是表達歌手個人情感,它是進行演唱之基礎,唱歌沒有技巧和方法,歌唱失去了基礎。在十五屆青歌賽中,不論是哪種形式的演唱,一個成績優異的歌手,他具備嫻熟的技巧,掌握歌唱能力進行演唱時,他們可以做到聲音張弛有度、可以時而輕快時而緩慢、做到松緊結合,能夠輕松的控制氣流,保障歌唱順利。
高校聲樂課堂中,教師可把青年歌手比賽節目為范例,分析其中蘊含的音樂知識,如對選手演唱聲音的認知、技巧的發揮運用以及演唱的個性、風格、藝術表現力等進行釋評,指導學生向優秀青年歌手學習。高校老師也可以直接參與或選出優秀的學生參加這些前沿、高端的歌唱比賽,讓老師起到更好的師范作用,學生也在比賽中提升歌唱水平,突破以往的表演成績。
現實社會是充滿競爭的社會,通過比表演要求更高的比賽實踐,讓學生處在競爭環境中,除了通過加強專業技巧訓練,還要分析自身優缺點,揚長避短,發揮創造力和表現力,承受住比賽的競爭壓力,才能在比賽中脫穎而出,勝過競爭對手。即使在比賽中遇到搓折,未能勝出,也要學會調整心態,積極面對,這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力,提升學生的歌唱素質,這樣,學生畢業后才更容易適應充滿競爭的工作環境。
1.2豐富高校聲樂教學選曲范圍及內容
高校聲樂教學借助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從欣賞音樂中可以拓展歌曲類型以及數量,在青歌賽的舞臺上,擁有不同風格的聲樂作品,可以是嶄新的歌曲,也可以是經典歌曲,有些歌曲非常有名而且歷史悠久。一般學生不喜歡這樣的歌曲,但是經過青年歌手改編之后,融入新元素,加之歌手們的豐富表現,使得那些已經被人們遺忘的歌曲再次響起,再次抨擊人心,人們再次收獲感動。這就是音樂生命力之延續,學生可以學習改編形式,可以學習展現形式,更可以感受經典歌曲的魅力。隨著時間不斷推移,歌唱比賽逐漸加入市場化元素,歌曲內容和風格有了巨大改變,逐漸呈現娛樂性以及時尚性,每首作品都是歌手精挑細選得出,這些作品讓人耳目一新。另外,還有很多歌手根據自身條件,為自己選取了量身定做之作品,這些作品原創度高,進行演唱更感動人心。而且,這些歌曲類型也逐漸成為歌手的形象,一看到這類型歌曲,人們都能猜測出哪個歌手演唱。高校的聲樂課教學,可讓學生選擇那些歌手演唱過的歌曲,讓學生自行改編、改編出符合個人風格的歌曲,進行表演,老師作為評委,給這些歌曲的改編做出評價,這樣,讓聲樂演唱的歌曲形式、范圍和內容都更加廣泛。
1.3給高校聲樂教育樹立全新的欣賞標準和審美標準
回憶以往的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從過去不區分業余組以及專業組,發展到現在區分出“美聲組”“民族組”“流行組”,青年歌手大賽在不斷完善和改進。評委進行點評以及歌手進行表演時,人們從中察覺出一種全新的欣賞標準和審美標準,這些標準將被應用到高校聲樂教學中,它也將成為新的審美標準。眾所周知,美聲唱法中應該有充足的氣息作支撐,歌手具備豐富的共鳴,歌手的音色以及語言表達要準確而洪亮,在進行表演時,能夠借助高超的表演技術,借助柔和明亮的音色將歌唱進行到底,加上純樸的演唱風格,會贏得人們的青睞。流行唱法,它要求歌手質樸、沒有雜質的聲音進行演唱,歌詞語言接近生活,聲音優美動聽,歌手要有獨特的表現形式,現場歌唱感染力要強,做到輕柔而自然。民族唱法要求,歌手的音域要廣,進行演唱時吐字清晰,輕柔的歌聲能夠感動人,讓人覺得親切自然。在12屆時,原生態唱法成為獨立的一種唱法開始走入青年歌手大賽中。在青年歌手比賽開辦之初,這些唱法基本沒有要求,隨著時間推移,唱法逐漸被確定出來,而且逐漸走向成熟。央視青歌賽曾在比賽中增加了一些合唱形式,在高校聲樂教學中,它是一門重要課程。借助青歌賽,學生可以拓展合唱視野,在欣賞中不斷提升藝術品位,學生可以感受到西方經典合作演唱的魅力,也可以感受到我國傳統合唱的精髓,這是一個陶冶情操之過程。
觀看青歌賽,學生對聲樂的分類有總體認識的同時,感受了各種唱法的藝術魅力。合唱、原生態唱法,與美聲、民族、流行唱法等并駕齊驅,尤其是原生態唱法的確立,客觀促使了學生對于民間藝人、樂手以及民間音樂文化加深了認識,他們的欣賞水平和審美標準都會有新的提升。給高校聲樂教育樹立全新的欣賞標準和審美標準。
1.4促進高校聲樂學生音樂素養和綜合素質提高
在高校聲樂教學中,大多數學生不明確綜合素質教育重要性,他們單純認為只要將歌曲演唱好就可以。其實不然,從青歌賽對歌手的音樂知識和綜合知識考核中,可以看到一位優秀歌手不僅有好的演唱技巧,還需要了解音樂背景和音樂知識、文化知識,同時要不斷提升自我綜合素質。學生要學習心理學知識、文學知識、要進行視唱練耳、歌唱技巧等訓練。這些知識在當前高校教學中,學生時常忽視。青年歌手大獎賽,普及了這些知識。開播以來,人們從評委的講解中學習了更多音樂知識,文化知識,甚至對西方音樂也有了相應了解。
高校聲樂教學可以借助青歌賽為范例,使學生了解更多的聲樂知識,讓學生明確自身缺陷,在開展學習時,可以有方向的進行進修,豐富自我。使得高校聲樂學生聲樂技能以及音樂素養都得到平衡發展,同時也提高高校教學質量,使得高校音樂教育培養的學生能成為一個具備教學能力、文化能力、豐厚修養以及技術的人才。
2歌手大賽新形勢下,高校聲樂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從總體上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展現了一個多元化、多樣化以及專業化的表演平臺。延續了我國傳統文化,這是一個新的代表,它指引音樂發展方向。該平臺匯聚人才,人們集合在一起開展音樂盛典。然而,任何事件都存在雙面性,青歌賽也不例外。在帶來益處的同時,高校聲樂教育也應注意以下的問題:
(1)學生極力模仿歌手演唱風格,而失去自我特色。人類天生就具備模仿能力以及自發學習能力,學生在青年歌手大賽的影響下,他們會自發的模仿某個歌手的演唱。聲樂表演是一個摸索過程,自我風格的確定需要在學習中不斷自我定位,這些風格的形成并不是一日工夫。在學習聲樂初期,這些風格學生可以嘗試去模仿某人歌手,但是這僅僅是建立在初期學習的基礎上。隨著不斷深入學習,應該形成自我風格。這才能提升聲樂學習造詣,促進聲樂發展。因此,聲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探索出符合自身發展的聲樂風格,模仿在一定程度下已經不能適合發展需求。然而,隨著青歌賽出現,很多高校聲樂學生,他們不注重自身聲音特色,憑借天性去模仿其他歌手。他們向名人看齊、極力模仿名人,使得自我特色逐漸丟失。
(2)學生自我定位不準確,發展目標不明確。眾所周知,高校聲樂教學,培養人才方向是多元化的,青歌賽的這些人才,他們具備豐厚的聲樂知識,在表演上他們擁有表演天賦。學生欣賞了青歌賽之后,他們開始迷茫,開始不明確發展方向,不明確自身定位,他們渴望像臺上的歌手那樣,盡情的展現自我。然而,忽略了現實和理想存在差異,自己學習能力達不到要求,在平時學習中不重視積累知識,越來越偏離學習目的。
對于以上的情況,聲樂教師應善于引導,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基本功,并增強自信,在演唱中展現個人的風格和魅力,唱出真我的風采!
3結束語
從分析中看出,央視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帶來社會效益的同時,也給高校聲樂教育帶來挑戰。高校聲樂教學要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明確自身發展方向,準確的定位出培養學生的目標。在教學中可以實現基礎教學和速度教學相結合、藝術教學和傳統教學相結合、素養和技能持平等。從而培養出具有歌唱能力、又有豐厚理論基礎知識之人才。
央視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就全國范圍來說是一件文化盛事,但對于高校音樂教育工作者來說則不能僅僅看作為簡單的娛樂活動,還應該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它,將之作為聲樂教育的范例,把它同校園藝術實踐結合起來,同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結合起來,充分挖掘青歌賽的文化教育內涵。
參考文獻:
[1] 畢化霄,鄒慧萍,張妮.穿行在中俄天空的“金百靈”——訪第十三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銀獎得主張妮[J].家庭生活指南,2010(10).
[2] 連伯寧.居高聲自遠——記“隆力奇杯”第十二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J].銷售與市場,2011(06X).
[3] 王曉鶴,李天義.“原生態”唱法評判標準初探——觀第十三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有感[J].電影評介,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