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欄目的制作是一項充滿主動性創造性的工作,節目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表演者個人方面的能力。成功的節目,需要正確的制作指引,運用印象管理理論無疑是這些規律在實踐中的應用。我們有理由相信,只有正確運用印象管理理論才能打造出真正優秀的電視節目。
關鍵詞:表演形式;實踐;氣氛;吸引力
1均衡及平衡適度
印象管理理論認為,互動中的一方總想控制對方的行為,使對方通過對自己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計劃的行為反應。其中不僅包括用自己的行為去直接影響對方,也包括建造展現自己的舞臺、使用必要的道具來進行表演。像現在許多電視臺的節目就會充分的去運用這一點,用感人的音樂,絢爛的燈光,充滿激情的話語和夸張的肢體語言對觀眾產生情緒上的影響,達到電視節目所要求的效果,使其由始至終在情緒上都跟著節目預期的要求走。
其中一直很受關注的《藝術人生》節目就是典型的充分運用印象管理理論的電視節目之一。該節目的宗旨就是:用藝術點亮生命,用情感溫暖人心,探討人生真諦,感悟藝術精神?!端囆g人生》成功并不是因為擁有優秀主持人和嘉賓的感人故事,而就是在于它善于運用印象管理理論,在節目中運用諸多戲劇元素去使觀眾嘉賓按照自己的計劃行為進行反應——如:分幕、布局、道具等,深入挖掘嘉賓身上的閃光點和矛盾沖突,使整個節目層次分明,高潮迭起。合理的控制了整個節目的氛圍,讓所有人的情感都深入其中而不自知。
印象管理在表演形式中的運用是非常重要的。表演形式選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表演形式的正確選擇中,重要的是根據什么來表演,在什么樣的情境中表演。除了要具備靈活多變的角色扮演能力外,還要懂得怎樣將角色扮演的合情合理,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表演者要時刻注意到自己是節目的代表和象征,自己在觀眾面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節目的整體效果,所以表演者要時刻維護自己的形象,從而維護節目的形象,做到良好的印象管理。
2現場感的表達
首先,表演者應該做到應場發揮,以節目效果為依據來進行表演。其次,表演者要具備良好的演繹素質,而且要適時地將節目關鍵點在觀眾的面前表演出來。這些素質包括:人格特性;穩定情緒;意志品質;健康心理。這些既是表演的依據又是表演的內容。在節目中,表演人員在應該在不夸大自己和貶低自己能力的基礎上表現出自己的資歷、才能、知識、作用、胸襟,盡量全面地展現自己良好的形象。只有這樣才能在觀眾的心理上形成較好的第一印象,從而為建立良好的互動反應關系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表演人員在表演時還必須注意細枝末節的東西,時刻謹記公關無小事。只有表演者注意到了這些,并且時刻面帶微笑,自信在舞臺上構建自己,才會實現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這幾年十分火的節目《壹周立波秀》就是其中的典范,它是一個以周立波個人主持為主的脫口秀節目。對社會熱點進行辛辣解析。從始至終,幾乎都是周立波一個人的秀,他有主持人的功能,既是報幕員,又是表演者。通過自己強悍的印象管理能力,每次都能給觀眾留下幽默的印象,從而使節目氛圍歡快。節目總是講述熱點話題,并不斷引入新的素材。以海派青口相聲與新聞評論以及娛樂的嫁接模式為主,和周立波表演的夸張風趣,戲劇情境的設置十分巧妙,策劃也是以表演者為重。分析的理論大多也是以國人的角度,人性且理性。能得到廣泛觀眾的認同,在節目的控場做得十分到位。
印象管理在語言媒介中的運用也是節目制作中的重中之重。電視節目是一種傳播活動,這其中可以說語言的功效是任何其他形式所無法取代的。因此要求表演者選擇適當的語言媒介,選擇不當,無疑對牛彈琴或事倍功半。
首先必須要用到語言藝術的強大魅力。這些語言技巧包括:多說好話;多用積極性的詞匯;在人稱代詞上多用“我”少用“你”;多展示節目的整體利益。于此同時,表演者還必須注意非語言符號的運用,一個表示贊同的點頭,一束表示欽佩的眼神,這些有時都會帶來直接的語言所無法達到的效果。
為了給觀眾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以及綜合其他各方面的因素,在選擇具體的傳播媒介時,表演者應該跟據實際情況選擇合情合理的詞匯語言進行闡述。包括傳播內容上的巧妙搭配,創造富有吸引力的語言,實事求是地態度。這即豐富了節目的內容又不使觀眾感到重復、累贅、產生厭煩感。從而達到運用印象管理理論的目的。
俗話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選擇合適的語言詞匯運用到節目中,不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更能讓公眾感到你所代理的組織的成熟與理性,感到該節目的內在實力,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因而表演者為運用好印象管理理論應該隨時注意捕捉信息,經常研究觀眾的喜好。
《非常靜距離》就是在語言運用上十分成功的例子,從主持人到嘉賓都是還原到最本色的狀態。李靜率真、本色的風格特質在節目中得到了最完美的顯現。主持人李靜不僅在觀眾群中贏得不可思議的擁戴,眾多明星嘉賓們也都對她有著無人可及的尊重,這種熟悉感和權威感可以迅速地拉近觀眾和新欄目的距離,充分發揮品牌的月光效應。她的成就與她的語言有分不開的關系,善用言語使她成功。
印象管理中的表演形式,語言媒介兩者在實踐中本身就是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兩者本來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它們以及其他具體措施所達到的良好效果都得益于良好的印象管理。
參考文獻:
[1] 趙玉明,艾紅紅.中國廣播電視史教程[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
[2] 高鑫.電視藝術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 陳思善.電視節目制作基礎[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4] 張曉峰.電視制作原理與節目編輯[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丁楊(1991—),安徽合肥人,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09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