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3年我國古琴藝術申遺成功,但作為古琴流派中集大成者的廣陵派琴派的發展近況并不理想。本文將從廣陵派的歷史、發展現狀入手,重點探析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最后從整合古琴博物館、與高校合作、加大宣傳力度等方面提出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廣陵派古琴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廣陵派;現狀;原因;建議
古琴是中國的“國琴”,其歷史可以追溯到2500~3000年以前。廣陵派,古琴派別之一,溯源悠久,風格獨特,為歷代琴家所重視。清朝康熙年間,古琴大師徐常遇先生在揚州創立了廣陵琴派,以演琴風格融匯南北,兼濟剛柔,贏得了世人的喜愛。徐氏父子所著《澄鑒堂琴譜》是廣陵派最早的琴譜。同年間的另一位廣陵古琴大師徐祺先生,編著了廣陵派最具影響的《五知齋琴譜》。因其指法細微精妙,緩急有度,同時倡導循古不古,音韻并茂,成為后世廣陵派傳承者的先導。至乾隆、嘉慶年間,廣陵琴派發展到了鼎盛時期。1912年,廣陵琴家孫紹陶與王方谷、胡滋甫等創建了廣陵琴社,是當時全國最大的琴派之一,也為廣陵琴派的發展和中興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之后因為戰亂等原因,琴社的發展時斷時續。文化大革命時,廣陵琴社和所有的民間文藝團體一樣被迫停止活動。直到1984年,廣陵琴社才得以恢復。[1]
1廣陵派古琴的現狀
1.1琴人老齡化
近年來,中西文化的沖撞與交融,出現了通俗文藝發展勢頭較猛,民族文化少有人問津的現象。吉他、電子琴不斷的熱門,而民族器樂卻無人問津。此外,再加上歷史原因,使得影響巨大的廣陵琴派也出現了撫琴者不多,聽琴者寥寥,知音難覓的現象。而目前大師級琴師以及傳承人都已到花甲,鮮有年輕的傳承人。琴人年齡結構老化的現象值得引起足夠的重視。
1.2民間升溫
盡管琴人年齡結構老年化,但在古琴傳承方面也出現可喜的勢頭。近年來,揚州本地學琴、彈琴、賞琴、藏琴、斫琴大有升溫之勢,各種培訓班及琴廠越來越多。北京大學的古琴社已有400多名大學生成員,北京市少年宮古琴班也已有百余名五歲至十幾歲的少年兒童經過學習,在全國古琴考級、全國古琴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此外,中國各地的古琴社團,包括揚州本地的琴社也以強烈的責任感和極大的熱情組織紛紛開展各種古琴活動和琴人雅集。
1.3申遺成功,但遭受冷遇
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我國的古琴藝術也名列其中。古琴的成功申遺,為古琴的定位找到了依據,古琴的傳承保護遇到了最好的時機。一方面,琴人及學者積極投身保護工作。不少學者及琴者深入各地琴社,調查廣陵琴派的現狀,考察廣陵琴派的文化生態并提出相應的發展策略。廣陵派傳人則聯合上百琴家一起致力于古琴譜的打譜工作中,爭取恢復更多的古琴曲目,為古琴學習者提供更多的有價值的曲譜。同時也有,并研究如何對廣陵派古琴進行拯救與保護。另一方面,政府的重視程度有所不夠。在古琴申遺成功一周年內,揚州政府沒有牽頭舉辦過較有規模的古琴活動,也并未從政策和經費上給予廣陵古琴較大支持。因此,政府行為的缺失使得廣陵派古琴的保護工作不能成規模的順利展開。
2廣陵派古琴現狀的原因分析
2.1古琴文化與流行文化的沖突
古琴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愛不釋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樂在整個中國音樂結構中屬于具有高度文化屬性的一種音樂形式。“和雅”、“清淡”是琴樂標榜和追求的審美情趣,“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樂深遠意境的精髓所在。因此,古琴在內涵上古雅深刻,在表現形式上較為細膩而節拍比較緩慢。這與時下扁平化快節奏的流行文化背道而馳。因此,古琴的這一文化特性制約了他在年輕人群體中的迅速發展。
2.2傳統古琴自身存在不足
傳統古琴在音量和調弦方面存在一些問題,直接影響到了古琴的普及和發展。首先,由于古琴的音量太小,如果沒有良好的擴音設備,古琴幾乎不能與其他任何樂器在大型舞臺上同臺演出,但良好的擴音設備不是所有的民間組織或是個人團體所一定能擁有,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古琴在公共場所演奏的機會。其次,古琴調弦方法一直采用原始的調弦方法,上弦換弦很不方便,使得很多年輕人望而卻步。而現今揚州本地也有制琴家著手從這兩個方面進行研究和探索,爭取改善這兩方面的不足,也制成了一些樣品。
2.3“一對一”教學形式制約發展
古琴的教學方式屬于“一對一”的形式,老師需要手把手教學生調弦、指法,而本來精通古琴的老師就不多,因此這種“一對一”的教學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習古琴的人數。
3傳承保護廣陵琴派的建議及措施
3.1進一步發揮古琴博物館的作用
揚州華夏琴箏藝術博物館位于揚州郊區,該館是揚州民族樂器研制廠有限公司在中國民族器樂協會的支持下,借資數百萬元創辦的全國唯一的琴箏博物館。該博物館里展示了眾多的各個歷史時期的復制版的古琴。但就目前而言,該館的功能較為單一,基本只有展覽功能。為了能夠更好的培養孩子們的興趣,建議繼續完善該館,發揮更多的互動功能和公共教育功能。例如,在展品的陳列上,應該多使用現代化的技術,更新陳列方式,引入互動形式,在嘗試的同時激發孩子們的興趣。此外,定期舉辦講座或者沙龍,請大師名家來現場指導,帶動市民們積極參與,完成公共教育的職能。
3.2利用高校資源,與高校合作
大學生是一群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年輕人,針對這群人普及古琴藝術會在未來收到不錯的成效。成立社團,并定期邀請大師與學生們面對面,讓同學們對古琴的發展及表現形式有一個初步了解,在普及古琴文化的同時也為那些想進一步學習古琴的同學提供了機會。開設選修課,對于古琴的歷史和文化內涵進行深入的講解,讓古琴文化慢慢滲透到年輕人的血液中去。
3.3加大廣陵派古琴文化的宣傳力度
在積極保護古琴文化的同時我們應該加強對古琴的宣傳力度。首先,定期舉辦廣陵派古琴藝術節,形成突出的文化亮點。通過藝術節讓古琴藝術家聚集在一起,也讓古琴愛好者能夠有更多的機會欣賞到大批藝術家們的現場演奏。同時借助媒體,在藝術節期間讓眾多的廣陵派古琴家與觀眾通過電視面對面,拉近廣陵派古琴家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也讓古琴知音的隊伍能夠擴大。其次,可以將廣陵派古琴與揚州最著名的景點瘦西湖進行合作。由政府出資牽頭,在瘦西湖內設定廣陵古琴會館,固定時間請大師前來演奏,讓游客們領略廣陵古琴的魅力,了解古琴文化。
綜上所述,盡管廣陵派古琴面臨著很多制約自身發展的因素,但這種高雅而古老的傳統藝術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國人所認識。在成功申遺十年后的今天,古琴文化仍然是小眾文化,廣陵派古琴仍然面臨著諸多問題,需要有更多的機構和人群對其進行關注,而我們借助政府的力量、借助媒體的力量、借助古琴大師和學者們的力量可以在保護和傳承古琴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讓古琴文化更加普及。
參考文獻:
[1] 施詠.揚州廣陵派古琴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現狀調查與思考——古琴文化遺產保護現狀調查之二[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9(4).
[2] 田步高.田步高琴箏文錄[M].時代文化出版社,2013(01).
[3] 胡勍,劉瑩.論中國古琴藝術的保護與發展[J].懷化學院學報,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