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早在歐洲的古希臘就出現了“人本主義”的觀念,在我國古典哲學中,莊子也提出了“天人合一,以人為貴”的思想。展品的展示是博物館與參觀者交流與溝通的主要方式,其目的是通過展品的展示,更好的傳播信息,達到與人交流的目的。這就牽扯到了人性化的設計。所謂人性化,是近些年來所倡導的一種新的潮流,他服務于人,一切設計都從人的角度出發。
關鍵詞:博物館;以人為本;人性化設計
博物館,是一個記錄過去,表現現在,預示未來的空間;是一個體現人類文明進程的區域。對博物館這個公共空間設計的成與敗會直接影響到人們的認識,準確的說一個好的博物館會很好的將一些重要的信息傳達給參觀者。由此可以看出,博物館不僅僅是給“物”的一個展示空間,更重要的是要給參觀者一個準確獲取信息的空間。同時,當代室內空間設計在經歷了簡約主義、復古主義等風格之后,人們已開始充分認識到了一切的設計均是為人服務的。所以,將人性化設計引入博物館展示設計的重要性已經日益趨顯,“以人為本”的設計,將會成為今后設計的主流。以下將會從四個方面來討論博物館展示設計的人性化。
1我國博物館設計的現狀
現將博物館的主要功能進行歸納:1)收藏、保護文物和其他實物資料;2)對社會公眾進行科學文化知識教育;3)承擔科學研究;4)承擔文化旅游;5)對當代物質資料進行展示;6)休閑娛樂。(來源于《博物館學通論》)。此可以看出,博物館的主要是依靠展品的收集和保管來實現它的價值與意義。
很長時間以來,我國都致力于對博物館的建設與投資,來引起人們對歷史以及對未來的關注。長久以來,就導致了所有博物館的設計都是圍繞展品來展開的,例如,為展品設計一個雍容華貴的展臺,更有意思的是一些博物館為了避免參觀者用肢體與展品的直接接觸,在展品之罩上一個玻璃框架(如圖1)。雖然這樣作保證了展品的安全性。在我看來,這樣做極大的影響了展品的真實性,例如玻璃可能會產生眩光、反光等一系列的不利因素,更由于玻璃這種材質本身的易碎的特性導致在為展品上了一個保險的同時,卻讓參觀者的人身安全埋下了隱患。還有的,在許多的立腳架中間拉一條極具有“中國特色”的紅繩,也為整個展廳增添了許多“不同”的味道。
由于對人的忽視,導致博物館的初衷大打折扣。使得人們從內心里對展品就有了一層隔閡。失去了人與展品的互動。同時也失去了人與物乃至周邊環境交流的空間。
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博物館設計長期都處以展品的自我表現之中,展品總是被作為一個高傲的公主,給人融入了幾分的冷漠與不可靠近。人們進入博物館后,對于陳列的物品,所能夠做到的就是圍著展品足足的轉上一整圈,從而失去了人與物的交流。所以,要想充分發揮博物館真正的功能,必須從人入手,也就是從參觀者入手,整合整個展廳的環境。使得展品與參觀者有足夠的互動,從而達到傳播信息,進行文化交流的目的。
2博物館設計的主要內容
博物館是通過所展示的展品達到人類文明以及知識的傳播。參觀者與博物館是否能進行充分的交流,而達到人類文明及知識的傳播,就要考慮展廳設計的合理性。所以,博物館展示設計,可以歸納為三個大的要點:展品、人、展品的周邊環境。在這里,我們所應做到的就是要以人為核心,來對展廳進行設計與部署。因為展廳中的展品終究是為人服務的,展示的主題也是人們所關心的,而展品的周邊環境又會對展品起到很大的影響,例如:展品周邊的燈光、色彩、物體的形狀等都會影響到人們對展品正確的認識。
展品主要強調的是人與展品的互動、人與展品的和諧程度、以及展品與展品周圍環境的協調程度。展示的主題就是展品,同時,展示的主題又是參觀者所關心的話題,是展品所要傳達給參觀者的精神所在。成功的博物館設計就是通過各個環節讓人、展品和環境之間圍繞展示的主題產生交流與互動。最終達到一種愉悅、輕松、自然地交流;同時也達到了傳播信息的目的。
3目前所面臨的問題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文化層面的追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空余時間用來參觀博物館,一方面留給自己很大的休閑空間;另一方面,在休息的同時,也擴充了自己的知識面。因此,博物館的消費群體正逐漸擴大。人們對博物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由于消費群體的多元化,導致了在對博物館的設計上也需要追求一種多元化的設計。也就是說,博物館在設計的時候必須完整而充分地發揮其多元化的功能。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人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強調自我實現,關懷和尊重人的人性化展示設計是博物館滿足這一要求的關鍵所在。博物館的展示是溝通和交流的行為和手段,因此,不同的展品類型、不同的展示都會有不同的展示形式、展示環境和展示設施。要使博物館的設計人性化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3.1展示形式的人性化
也許是出于保護展品的目的,在我國的博物展品中,展品絕大多數以一種孤立的形式存在于展廳中,展示的形式也以靜態展示為主,長期以來形成了“眼睛隔著玻璃看,耳朵聽著旁人講”的固定模式。參觀者處于一種被動的接受知識與文化的狀態,這也使得參觀者與展品之間有了一道很大的鴻溝。
所以,在進行博物館設計的時候,要擺脫參觀者被動的接受信息的狀況,要使得參觀者主動的加入到展示活動中,這樣可以考慮加入一些互動的環節。“以人為本”的互動展示形式使得博物館更親近于參觀群體,人與物在其中也能夠和諧的交流。
3.2展示設施設備的人性化
雖然博物館展品的主體是展品,但展品畢竟是要為人服務的,只有人們來參觀,展品能體現出其價值所在。所以,展品的目標對象是人,這也就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以這個思想為核心,才能達到人與展品的共融,才能使人與展品和諧相處最終達到信息傳播的目的。
博物館展示設施設備的人性化主要包括:人的生理尺度上的設計以及心里尺度的設計。這主要指的是展臺高度、展品與觀眾的距離、照明設施對展品的影響,以及在一些特殊的展示中應當配有盲文說明等。例如圖6燈帶的設計,既是展廳的照明設施設備,同時為參觀者的參觀路線起了很好的指示作用。同時照明設施的布置時,應當避免眩光對人眼的刺激。如圖7所示:在展示設計中,為了很好的體現展品,在展品的上方用燈光加以渲染。但這里應當注意的是,不要為了突出某一個展品而采用強烈的局部投光的照明,這樣會使展品與周圍的環境對比過于懸殊,給人視覺上不舒適的感覺。
3.3展示環境的人性化
博物館主要展廳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它常常是設計師塑造的一個重點,但“以人為本”的潮流的涌入告訴我們,除了展廳環境以外還有許多在設計時被我們遺忘的輔助空間,那里才是真正體現對人的重視的地方。例如,在展廳之外增加一些可供人們思考與交流的環境,從而體現出博物館展示環境的氣氛。人一旦在博物館展示環境中找到了自我,人必然會對博物館產生一種歸屬感,這種歸屬感的建立就意味著人和博物館之間建立起了積極的聯系。例如圖8,將展廳中設置一個休息區域,這樣就很好的幫助了參觀群體之間的互動與交流。
4對于人性化設計細節性的深入
在這里我所要提到的主要是人性化中個性化的考慮。這里的個性化并不是指參觀者的個性化,而是展廳的個性化設計。當代社會越來越重視個性化需求的滿足,因為極具有個性化的產物往往會給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博物館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是一個國家乃至地域精神風貌的體現。地域和民族習慣的差異使得我國各地的建筑千姿百態,從外部的造型到內部的裝飾都有很大的差異。圍繞著一人為本的設計,應當考慮到前來參觀者的職業、知識背景等因素,從而塑造出與其和諧的分為。另外,應當根據當地的地貌特點,因地制宜。而且應當以當地的文化特色為出發點,使得建筑從內到外都散發著本土氣息。
所以在博物館的展示環境的布置中,應當充分的體現出當地的地域特色、生活習慣、人文風貌、風土人情等,每個地區的傳統建筑都基本適應著當地的氣候環境與人情風貌。例如在陜西省美術博物館中,應當在柱子和鋪面上雕刻或繪制一些具有陜西風土人情的畫,用來烘托大廳的氣氛,同時也像一些外來的游客傳達了陜西的精神面貌。
綜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到“以人為本”的設計出發點是所有博物館展示設計未來的發展趨勢,他將改變我們傳統思維中的展示模式,使博物館的展示形式、展示環境和展示設施都充滿著人文化的關懷。將真正達到參觀者與展品“天人合一”的互動。這些也是我們所不斷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劉盛璜.人體工程學與室內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 徐力.展示工程設計[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3] 中國建筑學室內分會.2005國際學術交流會亞洲室內設計聯合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
作者簡介:辛路娟(1986—),女,山西臨汾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研究生,西安財經學院行知學院教師,助教,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