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誕生于五十年代的孫文明以其高超的演奏才能與優秀的音樂創作作品,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音樂財富,對于當代二胡發展現狀的分析與思考,通過研究孫文明的藝術軌跡,對于如何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二胡未來發展的何去何從等問題,給予了我們更多的啟示與思考。
關鍵詞:當代二胡發展;孫文明;傳統繼承;發展創新
在中國民族音樂悠久的發展史中,弓弦樂器是較為年輕的一類,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發展相對遲緩,直到二十世紀才開始有所發展,現代二胡史雖然只有短暫的一百年的歷史,但在演奏技巧、音樂表現、音樂創作、人才的培養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這些與一代又一代的二胡演奏家、老前輩們的不懈努力、不斷開拓創新、全身心忘我的奉獻精神是密切相關的。在這些值得人們尊敬的老一輩藝術家之中,有一位誕生于中國五十年代的浙江上虞的盲藝人,他以其高超的演奏才能與優秀的音樂創作作品,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音樂財富,并且在他的直接培育和積極影響下造就了一批從事二胡藝術的人才。他同劉天華一樣,都是集演奏、創作、音樂教育三位一體的音樂家、教育家,為我國的民族音樂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五十年代以來的近半個世紀,對于中國二胡的發展而言是突飛猛進的,可以說是二胡藝術發生整體性變革與全面發展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在各高等音樂院校的本科和附中以及一些師范院校的音樂系,乃至省、市地方藝術院校都開設了二胡表演課程。在二胡教學上也逐漸規范化、系統化,大量音樂二胡教材也相繼出版發行,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涌現出一批富有才華的二胡演奏家。他們成為二胡界的中流砥柱為二胡的傳播與發展做出了積極地貢獻。到了八十年代二胡樂壇又出現了閔惠芬、王國潼、余其偉等演奏家。而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二胡在技巧方面由于借鑒了很多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使二胡的技巧難度也隨之增大,對演奏者來講更具挑戰性、在專業的訓練上也更注重方法和科學性;在作品創作方面,有了專業作曲家的參與使二胡作品更加專業化、作品種類也大大增加了。二胡事業的欣欣向榮、高速發展,使得新人輩出,涌現出像宋飛、嚴潔敏、于紅梅、陳軍、孫凰等新一代演奏家。在CCTV舉辦的中國民族器樂大賽上,一些年僅十幾歲的兒童在舞臺上演奏超高難度的樂曲無可挑剔的技巧展示,樂曲表現揮灑自如,沉穩大氣,讓臺下的聽眾和評委們都贊嘆不已。
就在我們為二胡藝術所取得的驕人成績感到歡欣鼓舞的同時,更緊要的現實問題擺在了我們的面前。在社會經濟全球一體化、科技文化事業高速發展的大趨勢下,音樂文化也不斷向多元化發展,不同種類風格的新音樂紛至沓來、層出不窮,在這種巨大的沖擊下,傳統文化與民間音樂該如何自處、如何生存于發展下去,這對于我們是一個相當嚴峻的問題。在專業音樂院校之中,二胡學生在學習與演奏上存在的一些單純追求技術的傾向,更多的是對西洋小提琴高難度技巧的追求,將大量的二胡移植作品作為他們參加演出與比賽的主要選擇。而傳統曲目卻經常遭到冷落、不被重視。很多學生由于對中國傳統音樂演奏手法和風格的不熟悉,對作者及其作品沒有很深入的研究分析、不能完全理解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演奏上往往差強人意,缺乏內涵與音樂表現力。中國的民族樂器,每一件樂器都有其獨特的語言特點,并與其獨特的技法表現聯系在一起。我們只有在很好的理解二胡音樂語言特點、掌握傳統演奏的基礎上,發展創造出適合二胡自身音樂特點的新技巧。借鑒他人是好的,練習技巧在學習和演奏中必不可少,但如果一味的玩弄技巧、追求形式主義就不可取了。如果二胡喪失了本來所特有的音韻特性技法那么他的藝術魅力也就所剩無幾了。衡量一個音樂演奏家的高下,并不完全由技術而定,而是其藝術修養、文化底蘊、學養和才情的高下所決定的,我們應該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對音樂內涵和風格韻味的表現上,提高自身的人文品格和精神涵養,追求“心匠自得其高”的藝術境界。[1]
在音樂創作上,以前的中國傳統器樂的經典名曲均是由精通樂器特性的演奏家所做,或是由集哲學、文學、表演美學、樂律學、制曲、演奏于一身的文人所作。[2]到了二十世紀,中西音樂的融合促使中國音樂從民間向專業化方向轉型,有了專業作曲家的參與創作,為民族器樂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拓展了民樂發展的視野。可是雖有大量的新作品問世但成功的民樂創作卻不多,其原因之一在于很多作曲家并不精通樂器特性及其技法語言特點,缺乏對民間創作手法的認識。很多專業的作曲家雖然也借鑒了不少傳統音樂元素,但在曲式結構、調式調性、旋律曲調等寫作上完全是西洋化的創作手法。這些作品中往往缺少本民族自己的音樂語言從而喪失了中國音樂所特有的個性與風格韻味。實踐表明,音樂創作應該更多的立足于傳統,借鑒西洋音樂的某些技法和手法,洋為中用,中西結合,才能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作品,這才是創新發展之道。
在孫文明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們年輕人學習的地方,比如說他對生活樂觀自信的態度、堅強不屈的性格,使他能勇敢面對人生的挫折和苦難。有人說過:“天才加勤奮,事業必成功”。孫文明就是最好的例子。他的成功絕非偶然,如果沒有勤奮好學、博采眾長的精神,沒有刻苦專研、立志創新的決心,他就不會寫出那么多風格各異的音樂佳作。取得令人矚目的藝術成就了。在我們對如何解決技巧與傳統的問題上,面對當今二胡發展的尷尬處境,孫文明為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他不僅繼承了傳統的演奏手法,還敢于突破傳統,創造出很多新的演奏技巧,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通過對孫文明的藝術研究,讓我們意識到保護優秀傳統的重要性,我們要大力挖掘和研究像阿炳、孫文明這樣的老一代藝術家們的演奏技巧及其音樂作品。我們的音樂工作者們在保護和搶救眾多民間音樂遺產的問題上正在做出不屑的努力,讓音樂史上的作品“活起來”,重新回到大眾的眼中,他們的工作隊音樂界具有強烈的學術影響和不可低估的深遠歷史意義。
隨著社會的發展,產生像劉天華、阿炳、孫文明的時代以及一去不復返了,他們卓越的藝術成就影響著一代代二胡演奏者不斷學習、不斷進取,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這些偉大的藝術大師帶給我們的歡樂與感動。他讓我們看到只有在很好的繼承中國音樂文化的悠久傳統的基礎上,才能產生真正屬于中國的音樂藝術。現在,發展中國二胡事業的責任落在了我們這一代人的肩上,如何在已有的基礎上求得新的突破與發展,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反思與努力。
參考文獻:
[1] 宋新.二胡演奏藝術中的意境營造與特色表現[J].音樂研究,2004(4).
[2] 胡志平.新型民族管弦樂對于中國傳統音樂資源——對民族管弦樂發展現狀的審視與思考[J].武漢《黃鐘》,2007(1).
作者簡介:李靜(1982—),女,河南鶴壁人,研究生,助教,陜西省西安文理學院藝術學院,研究方向:二胡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