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新課程觀為引,回顧不同范式下,課程的變革,主要研究新課程觀在藝術實踐教學中的不確定性、啟發性的應用,并結合部分實例,通過師生間的引導與平等、互動的學習氛圍,闡明開放式課程是培養學生的有效方式。
關鍵詞:新課程觀;開放性;不確定性
1前現代封閉、平衡的和諧觀
從西方有歷史記載到18世紀中葉,無論是遠古希臘神話,基督教又或者是文藝復興,始終貫穿其中的一個觀點,即是和諧的宇宙觀,一種人與自然共存的觀點。事實上,在東方文明中,師法自然也一直是前人秉承的觀點。
正與反、黑與白、太極陰陽諸如此類的對立和統一的界定是維持平衡的必要條件。希臘人認為“四”是完美的,因為它是平衡的、均勻的、公正的。道德指向的是中庸,過多不好,過少也不好,平衡才是完美的、和諧的。這種觀念,在諸多古建筑中得以體現。無論是古埃及金字塔還是巴黎圣母院,均是依據“黃金分割點”而建造的。他們不喜歡過剩,比如常提到的技術專家、商業精英,被認為是一種不完整的表現——僅僅注意到某一個方向的知識體系,而忽視了各個體系之間的聯系。也因此,我們常常看到,古代的大師,常常是百科全書,如亞里士多德,涉及自然科學、政治學、經濟學、神學、教育學等等,又如阿基米德,不僅享有“力學之父”的美稱,同時他也是一位哲學家。
這是一種智慧,在前現代范式里的一種智慧。這種智慧,在20世紀末,義務教育階段及大學教育中得以體現。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學校,對“素質教育”有了足夠的重視,學生在學校不僅僅在學習文化課,還有音樂、美術等課程,定期舉辦激發學生創造力的相關活動等等。與此同時,大學的學分里,也有相應的非本專業學分限制。可以說,通過這十多年的實踐檢驗,我們取得了大量的教學成果。然而,從社會各界對教育的期望來看,“素質教育”仍不盡完善。這種相悖,我認為與下文即將提到的現代范式中的變革有關系。
2現代范式,科學至上
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的是什么?毫無疑問,答案是科學。科學這座金字塔的頂端,那顆明珠是數學。以數學推動的各個自然科學逐漸取代了古代平衡的、均勻的和諧觀,人類開始運用科學發現自然規律,掌控自然規律,不再與自然和諧共處。宇宙就像一本沒有厚度的書,或者說是人類尚不知道厚度的書,但是這本書正不斷地被人類所認識,一頁一頁地翻過。在探索這本書的過程中,所有人的生活都在發生變化。人類的思鄉之情不會那么濃烈了,因為有了發達的交通工具;人類不再需要通過烽火傳遞信息了,因為有了發達的通信渠道;人類不再受困于一方天地,因為足不出戶即可眼觀世界。
宇宙一開始被假定成了一本書,盡管是一本我們不知道厚度的書,或者它根本沒有厚度,但是,無數的頁面構成的這本書,即是由一個一個原理、真理堆砌起來,推演出來的一個個真實的客觀規律。這本書是自足的,自成一套體系的,是沒有隨機性的。因此,現代范式,以科學至上的觀點,仍舊是一種封閉的觀點。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帶給人們物質上的實惠,讓諸多領域都沾染上了一絲技術的氣息。比如機械化的大生產,使得傳統的手工業制作受到了威脅,因此工藝美術運動爆發了,期望通過藝術與設計來改造社會,并追求產品和裝飾的道德價值。又如新材料、新工藝的出現,讓藝術的表達方式有了更多的選擇,甚至和機械化聯系到了一起,將藝術與技術融合為一體。而在教育上,包豪斯則是典型的代表之一。它完成了藝術與技術的統一,機械成為了藝術家設計的工具,并建立了一整套科學的教育體系,將現代設計運動推到了新的高度。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對科學的渴望,永無止盡。但是,科學是線性的,無數的理論、研究成果試圖使這根線不斷地延伸。而我們的學校,在其相應的年齡段,傳遞著科學的知識,包括兒童階段的文字知識、少年階段的奠基知識直至大學里的專業知識。前仆后繼地向前,便是人類的渴望。但是,知識的傳遞,畢竟是一種封閉的系統里的傳遞,發出者是教師,接收者是學生。這也是現在很多學校的教學模式,封閉的教學必然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延伸知識這條線的,大都是站在金字塔頂端各個行業的精英。
3后現代范式,課程觀的實踐
有意思的是,藝術與科學,在這里融合了。E=mc2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教學思路。等式左邊代表的是能量,等式右邊卻是質量與速度的乘積。分開看,他們是完全不同的存在,但是,一個等號卻將他們聯系在了一起。等號代表著轉化而不是上文所述的轉移。就像一個封閉的系統,里面的內容,無論怎么轉移,存在是不變的。所以,在藝術的教學里,不能局限于封閉式的傳遞知識,也不是僅僅強調系統內部的創新能力,而是培養學生將他們的文化積累轉換成一種全新的藝術表達形式。這種轉化,便是一種開放式的課程觀。
例如,計算機軟件基礎課程,傳統上,是教師將3D、MAYA等軟件的命令盡數教授學生。教師走一步,學生跟一步,循序漸進。最后以一份作業的上交結束這門課程。評價的標準取決于模型的復雜程度,燈光的合理程度以及最后渲染出來的整體效果,至于學生思維的表達能力及觀念的導向則常常受到了忽視。作為學生來講,學會了各種命令,最后僅僅是完成一份作業,一份需要完成的任務,當然興趣不大。“心靈主要是一個動詞。它意味著我們自覺而明確地處理我們所在情景的所有方式。”借助現有的材料,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超越學習本身,正是“寓教于樂”。教師可以站在學生的邊緣,加以引導。教師不再是課堂上的權威,而是跟學生平等的、互動的,課程也不再是死板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未確定性。例如,在計算機模型課上,教師可以通過學生投票的方式,選定一個主題,可以是環保類的,甚至是科幻類的,然后學生可以運用現有的技法,結合當時的情緒、觀念,創造出自己所要表達的作品。教師在此過程中,除了對一些軟件方面的疑難雜癥進行講解外,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如何通過他們所掌握的技法正確、清晰地將思維傳遞出來。當所有學生完成作品的時候,教師對學生之間的交流,也要給予足夠的重視。考評打分不是最重要的,因為每個學生的作品都是發散性的,都有他們自己的思想在里面,并不是機械的創作。故在最后的階段,實際上是考察的是作品思維本身是否有意義,傳遞得是否巧妙、清晰。
4考評體系
因為新課程觀具有不確定性,從后現代的角度來看,給出一個確切的評分不可能的。這也是為什么上文更加注重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而不是單純考評技法。因新課程觀具有啟發性,它的不確定性必然會使它是“引發對話的”,學校可以建立一個平臺,讓公眾參與到作品的考評體系里,讓所有參與者融入到作者的思維中,互相探討。這便是新課程觀在實踐中的意義,當作者把自己當作公眾里的一員后,通過這樣的對話,學生學習到的不僅僅是技法本身,也不僅僅是思維表達上的收獲,而是獲得了更多的不確定性、更多的可能性,發現了話語中的潛在性。
參考文獻:
[1] 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1926/1962:47.
[2] 杜威.《作為經驗的藝術》.1933/19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