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2年山東省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和中央各項決策部署,積極應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確保了全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經濟運行的質量和均衡性穩步提升。全省金融系統認真執行宏觀調控政策、金融監管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穩增長”的有關要求,社會融資總量穩定增加,對經濟社會的支撐保障作用增強。但受外部環境和國內經濟轉型等因素影響,經濟運行中的深層次矛盾依然突出,各類風險因素明顯增多,維護金融穩定面臨較大壓力。妥善應對當前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應繼續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深化金融改革與創新,完善金融服務與管理,切實提高風險監測、防控與處置水平,嚴守不發生區域性金融風險底線。
關鍵詞:金融穩定;金融風險;金融基礎設施;評估報告
中圖分類號: F83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3)04-0003-05
一、宏觀經濟與金融穩定
(一)經濟運行基本情況
2012年,山東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013.2億元,增速9.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較上年回落1.1個百分點。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8.8:52.9:38.3調整為8.6:51.4:40.0,第三產業占比連續10年上升,產業結構更趨優化。
1. 內需拉動作用增強。全年固定資產投資保持20%以上的較快增長,改建和技術改造、高新技術產業、民間投資增速分別高于全社會投資增速3.4、13.3、2.8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7個百分點;城鄉消費增幅差距縮小至0.9個百分點;進出口總額增長4.1%,增幅回落20.7個百分點。
2. 經濟運行質量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和利潤分別增長11.4%和10.9%、分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4和5.6個百分點,單位GDP能耗下降4%。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7.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7個百分點。財政預算支出增長18.0%,民生領域支出額占比提高1.2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3.2%。地方財政收入超過10億元的縣(市、區)達到94個,增加14.6%。城鎮化率提高1.5個百分點。
3. 物價水平和就業形勢基本穩定。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2.1%,低于全國平均漲幅0.5個百分點。城鎮新增就業119.9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37.4萬人,分別較上年多增1.2萬人和1.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33%,與上年基本持平。
(二)面臨的突出問題
基于超效率DEA方法和因子分析法的評估模型顯示,山東省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仍然存在較多缺陷:以政府預算收入、居民收入和企業利潤衡量的經濟總體產出效率偏低,經濟運行效率與江、浙、滬、粵等省份仍存在差距。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問題:一是外貿出口持續低迷。2012年山東省外貿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對歐盟、美國、日本和韓國等主要市場出口增速分別下降10.6、6.1、24.7和12.2個百分點。二是企業經營壓力增大。受產能過剩與需求萎縮的雙重擠壓,全省工業企業利潤總額較上年回落16.3個百分點,企業盈利能力和預期指數均創2009年2季度以來的最低點。部分周期性和外向型行業經營風險加大,企業間廣泛存在的債務擔保網絡等問題,成為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的重要誘因。三是“轉、調、創”任務艱巨。因子分析顯示,山東省產業結構合理性自2008年以來持續走低。傳統產業仍占全部工業比重的70%以上,六大高耗能行業增速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速2.3個百分點。經濟“轉、調”進程緩慢,金融資源配置效率難以有效提升。四是消費持續快速增長難度較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較上年回落2.3個百分點,汽車、住房等對消費的拉動作用趨緩。
二、金融業與金融穩定
(一)銀行業
1. 總體發展狀況。2012年,山東省銀行業機構資產、負債總額同比分別增長19.83%和19.72%。本外幣存、貸款總額分別增長18.1%和14.21%,低于近5年年均增速1.25和4.39個百分點。不良貸款率下降0.21個百分點。貸款損失準備充足率為177.36%,提高20.08個百分點。法人銀行機構資本凈額增長33.07%,存貸比率為66.55%,降低3.23個百分點。全省銀行業凈利潤增速同比下降11.41個百分點,成本收入比率為32.51%,中間業務收入占比為13.04%,分別較上年下降0.32和0.96個百分點。
2. 改革進展與成效。農業銀行深化“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三農”貸款增量居四大行首位和系統內第二位。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全年新設縣域支行44家,城商行縣域覆蓋率高達88.5%。農信社股份制改革加快推進,已有39.1%的機構完成股份制改革,12家農商行新開業。財務公司增至9家。村鎮銀行增至55家,覆蓋16地市48個縣區。小額貸款公司增至296家,貸款余額374.8億元,較年初增長58.29%。
涉農貸款增速高于全部貸款增速3.99個百分點,涉農貸款占比提高1.4個百分點。累計發放支農再貸款110.26億元,增長13.32%。新增小微企業貸款1331.56 億元,增幅高于各項貸款增幅7.3個百分點。
跨境人民幣業務快速發展。全省共有47家銀行的700多家分支機構辦理了跨境人民幣結算,涉及企業近3200家,覆蓋境外144個國家和地區。2012年實現跨境人民幣收付額3284.8億元,同比增長137.3%;在全省涉外收支中占比16.5%,上升8.7個百分點。
3. 主要問題與風險。一是銀行業面臨的資本約束增強。新《資本管理辦法》于2013年初正式實施。按照該辦法測算,各類銀行機構資本充足率將普遍下降,資本補充壓力加大。2012年末,全省仍有32.61%的農信社資本充足率低于8%。二是部分法人銀行機構存在流動性風險。年末仍有24%的農村金融機構存貸比超標,村鎮銀行存款集中度普遍偏高。部分銀行機構負債業務高度依賴貨幣市場、金融同業和理財資金,存在較大流動性風險。三是信用風險防控壓力加大。全年銀行業機構發出風險預警的大客戶較去年增加25.88%,部分機構不良貸款反彈明顯。擔保圈成為信貸風險擴散的重要渠道,具有融資功能的非金融機構和民間借貸風險向金融機構傳遞增多。四是銀行業內部管理基礎薄弱。對20家金融機構的穩健性評估顯示,部分機構公司治理機制不健全,內控體系、信貸制度、票據業務和會計柜面等方面存在問題與漏洞。
(二)證券期貨業
1. 總體發展狀況。2012年,山東省新增證券分公司6家、營業部24家、證券投資咨詢機構1家。投資者股東開戶數突破千萬,同比增長16.03%。2家法人券商連續兩年被評為A級AA類,凈資產同比增長2.06%。非經紀業務創新取得較大突破,齊魯證券獲得現金管理產品股票要約式購回、轉融通等8項業務準入資格,融資融券開戶數從1707戶增加到1.9萬戶。
全省境內上市公司153家、總股本989.4億股,同比分別增長5.51%和15.11%。8家企業境內IPO融資39.14億元,6家境外上市融資14.9億元。各類債券發行155只、融資152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9%和81%。全年共有10家上市公司完成重組并納入資產170.6億元。
期貨市場發展平穩。全年新增期貨營業部5家,投資者開戶數、保證金余額同比分別增長1.6%、12.9%,全年累計交易量增長12.6%。3家法人期貨公司總資產、凈資本、凈利潤分別增長29.6%、57%和3.8%。
2. 主要問題與風險。一是券商盈利下滑,業務結構不合理。2家法人券商客戶保證金余額同比減少21.1億元,經紀業務量下降11.43%,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下降7.6%和5.5%。業務收入結構單一,產品與服務創新緩慢等問題突出。二是證券期貨資源總量不足,對區域經濟貢獻度偏低。全省券商資產規模,股票基金交易量分別僅占全國的2.21%和7.82%,股票交易率(境內股票交易金額/GDP)低于全國水平11.4個百分點。上市公司總市值僅占全國的3.93%,證券化率(上市公司總市值/GDP)為18.1%,同比下降1個百分點。期貨機構實力不強,期貨市場套期保值產品利用率較低。三是部分上市公司存在退市、同業競爭、違規擔保等重大違法違規風險。
(三)保險業
1. 總體發展狀況。2012年全省新增保險公司2家,總數達77家。各保險公司分支機構新增54家,共計6191家,居全國首位。全省保險業總資產2531.18億元,較年初增長15.41%。全年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 1128.03億元、同比增長8.88%,高于全國0.87個百分點,較上年降低1.9個百分點。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增長15.13%,較上年提高1.58個百分點;人身險保費收入增長5.93%,較上年下降4.33個百分點。財產險公司經營狀況持續好轉,全年實現承保利潤30.58億元,居全國首位,同比增長15.61%。人身險公司業務結構不斷優化,普通壽險、分紅險新單期交率較上年分別提高13.55、4.8個百分點。
保險覆蓋面擴大。農業保險開辦縣(市、區)擴展到103個,實現保費收入8.57億元、同比增長168.63%,較上年提高139.11個百分點。“新農合”大病保險率先實現全省統籌,覆蓋6500萬農村居民。全年保險業承擔各類風險責任19.4萬億元、同比增長 23.33%,較上年提高17.48個百分點,保險賠付支出324.56億元、同比增長19.66%,較上年下降1.84個百分點。
2. 主要問題與風險。一是險種結構不均衡。財產險中車險保費收入占比高達81.52%,企業財產保險占比僅為5.49%。人身險標準保費收入下降6.06%,壽險產品輕保障、重投資。分紅險一險獨大,占比高達88.33%。二是保費增長乏力。保費收入增幅下降0.69個百分點。其中,銀郵保費收入同比下降9.42%。三是手續費惡性競爭問題仍然突出。全年保險業務管理費率、傭金手續費率同比分別增長19.35%、8.65%。四是退保率有所提高。全省退保金同比增長20.57%。五是中小公司經營壓力加大。部分公司受渠道轉型和業務增長乏力等因素制約,面臨現金流、人員穩定性和內部管控等多方面風險。
(四)金融業綜合經營
1. 金融控股公司。
(1)發展狀況。山東轄區內有省國際信托有限公司(簡稱山東信托)和萊蕪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簡稱萊鋼集團)兩家金融控股公司,2012年兩家金融控股公司總體運行平穩。山東信托控股泰信基金一家金融子公司,參股公司6家。2012年山東信托營業收入增長66.43%,凈利潤增長206.58%。萊鋼集團控股齊魯證券一家金融子公司,合并報表中金融資本占總資本的比重為44.32%,2012年實現營業收入、凈利潤同比分別下降13.08%、86.46%。
(2)存在的問題。一是信托業規模增速較快。2012年山東信托資產規模增長85%,公司風險管理資源相對不足。二是萊鋼集團資金壓力凸顯。受市場低迷和調控政策影響,萊鋼集團主業面臨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資金處于緊張狀態。
2. 交叉性金融業務。
(1)發展狀況。2012年,金融綜合經營和金融工具創新平穩推進,531家樣本金融機構(包括銀、證、保、信托業)開辦的跨市場交叉性金融業務額增長7.35%。一是銀行理財產品保持快速增長。銀行發行及代銷理財產品募集資金增長22.41%,資金投向相對集中于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二者募集資金占比55.09%。二是金融機構跨市場融資量大幅縮減。銀行與證券、基金、信托及保險類機構開展債券回購交易額同比下降41.98%。三是資金結算類產品增勢強勁。銀信通、銀期通發生額分別增長135.13%、117.78%,銀關通及其他業務增長114.42%。四是合作代理類業務保持分化態勢。全省銀行機構代理保險產品、國債及黃金產品業務量均與上年基本持平;基金產品、信托產品及債券(不含國債)代理業務額分別增長108.32%、47.92%和46.96%。
(2)存在的問題。一是投資理財類產品存在較多不規范問題。部分機構的銀行理財產品、分紅保險、萬能保險及信托產品的資金運作流程、投向、內部控制、風險評級等透明度低,投資者風險信息獲取不充分,產品營銷存在誤導。二是理財產品運作模式存在風險隱患。多數銀行通過滾動發行,短籌長用實現收益,存在流動性風險。三是銀證信合作業務規模增長明顯,部分業務創新規避了監管和貨幣信貸調控。
三、金融市場與金融穩定
(一)貨幣市場交易活躍,成交利率小幅下降
2012年,貨幣市場成員同業拆借成交額同比增長25.3%,拆入、拆出加權平均利率分別下降40個和37個基點。債券回購成交額增長27.5%,現券買賣成交額增長90.3%,持債余額保持相對穩定。貨幣市場交易機構集中特征明顯,拆借交易量和現券交易量最大的三家機構合計分別占全省的87.1%和70.9%。全省法人銀行機構同業存放、同業拆入、賣出回購等三項主要的同業負債余額增長56.5%,存在較大流動性風險。
(二)債券發行再創新高,融資規模不斷擴大
2012年全省共發行短期融資券55只、中期票據42只、中小企業集合票據7只,較上年分別增加27只、18只和4只,融資總額增長104.86%。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累計發行量約占全國三分之一,融資規模居全國第一。中小企業私募債券發行成功破題,6家企業完成備案, 2家企業成功融資4億元。
(三)票據市場量升價跌,融資額增勢強勁
全省金融機構票據融資余額增長51.7%,累計發生額增長44.34%。成交價格呈下行態勢,直貼和轉貼現買斷價格分別下降5個和3個百分點。全年累計簽發銀行承兌匯票同比上升24.3%,保證金比例為43.8%。票據市場中存在的真實貿易背景審核不嚴,票據背書不完整,質押業務手續不完善以及電票系統登記不及時等問題仍較突出。
(四)黃金交易活躍度下降,紙黃金價格小幅上漲
受美元指數上升等因素影響,黃金市場交易活躍度下降,全省13家上海黃金交易所會員企業全年累計成交量增長19%,增幅下降31個百分點。產金煉金企業累計凈賣出110.2噸,累計成交量增長10.5%,增幅下降10.1個百分點。紙黃金交易量同比下降2.7%,成交額及成交價格小幅上漲1.6%和1.9%。
四、金融基礎設施與金融穩定
(一)金融法治基礎增強
金融管理部門新制定或修訂130余項與金融業和金融基礎設施相關的重要制度性文件,規范了征信業、非公募基金、期貨業和農業保險等多方面的業務活動。全省共有116家人民銀行分支機構開展了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試點工作,成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中心106個,全年共受理金融消費者投訴611件,辦結609件,辦結率99.7%。同時,協助公安機關先后組織開展了“天網行動”、“破案會戰”等一系列專項打擊行動,挽回經濟損失16.78億元。
(二)支付體系平穩運行
2012年,人民銀行濟南分行共印發8項支付結算相關制度,加強了農村地區支付服務、信用卡、電子商業匯票等業務管理。新增大、小額支付系統間接參與者1407家,各銀行機構通過支付系統辦理結算筆數增長34.45%,結算金額增長33.51%。電子商業匯票系統處理商業承兌匯票和銀行承兌匯票筆數分別增長95.4%和54.1%。銀聯信息轉接系統處理銀行卡跨行清算筆數和金額分別增長26.8%和41.4%。農村支付環境建設實現了“行政村金融基礎設施100%全覆蓋、100%的縣域以下各類銀行機構參與農村支付環境建設”的雙百目標,全省縣及縣級以下地區ATM機、農民金融自助服務終端、POS機布放量分別增長38.1%、80.2%和52.8%。
(三)金融機構內部治理不斷改進
全省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全面實施新會計準則。地方金融風險排查發現的風險點已整改到位的達到91.9%,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共修訂完善各類制度5000余項。
(四)信用體系建設持續推進
企業征信系統全省企業及其他組織收錄量增長5.9%,日均查詢量增長48.3%。個人征信系統全省自然人收錄量增長1.8%,涵蓋的信貸賬戶增長18.8%。全省各級人民銀行受理個人信用報告查詢數量增長 66.24%,受理企業征信查詢數量減少7.63%,依法為公安、檢察院、法院等部門提供查詢數量增長98.92%。采集公積金繳存、社保繳存及發放信息分別為596.9萬戶、266.7萬戶和74.9萬戶。組織對191家小額貸款公司、397家融資性擔保公司開展信用評級。推進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和農村信用體系試驗區建設,累計入庫中小企業16.1萬戶,為1115萬農戶建立信用檔案,評定信用農戶999.7萬戶。
(五)反洗錢工作力度加大
制定金融機構反洗錢工作考核評估辦法和自律評估辦法。全年組織完成對全省1072家市級以上金融機構自律考核評估和35家縣級以上金融機構的現場檢查工作。共接收金融機構報送重點可疑交易報告227個,向相關部門移交63個。開展行政調查19次,發現和接收線索281個。與檢察院、反貪局、海關、工商、稅務等部門舉行情報會議52次。配合總行及相關執法部門協查案件14個,涉及賬戶970個。
(六)貨幣流通管理成效顯著
人民幣反假工作站點增長17.65%,義務宣傳員增長6.67%,累計認定鑒別師和識別師分別增長48.51%和15.66%,累計收繳、沒收假人民幣金額同比增長7.13%。有序推進機具設備人民幣冠字號碼識別記錄進程。運用動態最優化理論合理安排發行基金調撥工作,金融機構監測網點及企事業單位各券別滿足率分別提高3.73、2.47個百分點,對市場現金整潔度認可率分別提高4.19、3.33個百分點。
(七)金融知識宣傳培訓和投資者風險教育工作深入開展
全年開展征信、反洗錢、反假幣宣傳活動逾9640場次,受眾超過232萬人次。發放宣傳資料近463萬份,提供咨詢逾91萬人次。開展專業培訓近1750次,培訓人數逾14萬人。組織“送金融知識進村社企校”活動2229次,發放宣傳資料382.8萬份,受眾1112.6萬人次,媒體發稿量2000余篇,村莊、社區、企業和學校的影響面分別達到59.3%、49.8%、40.3%和39.5%。
五、總體評估與政策建議
按照統一的層次分析模型和權重,對山東金融穩定狀況定量評估顯示:2012年綜合評分78.85,比上年略降0.21,總體保持穩定。其中,銀行業及金融生態環境評分分別提高0.57、0.28,為區域金融穩定提供了重要支撐。證券業、保險業受利潤降低及發展速度減緩影響,同比分別略降0.09、0.12。宏觀經濟得分同比下降0.87。
2013年是全面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全省經濟金融發展既面臨新的機遇,也存在許多困難和挑戰。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深層次影響仍然存在,全球經濟復蘇進程曲折緩慢,我國經濟運行的外部環境復雜嚴峻。另一方面,國內經濟正處于成本上升階段,轉型壓力加大,經濟企穩回升基礎不牢固。經濟下行期是各類風險高發期,地方融資平臺、房地產、部分周期性行業等領域的風險將長期存在,債務擔保網絡、影子銀行體系和非法金融活動等仍是區域金融風險的重要誘因。妥善應對當前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創造穩定的宏觀貨幣環境
認真貫徹穩健的貨幣政策,落實差別存款準備金動態調整措施,均衡把握貸款投放總量和節奏,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和社會融資總量適度合理,為實現金融穩定目標創造良好的宏觀貨幣環境。
(二)加大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工作力度
緊緊圍繞實體經濟趨穩回升的資金需求,加強產品、服務和管理創新。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積極搭建依法合規的要素市場平臺,豐富直接融資產品,拓寬實體經濟融資渠道。強化對“三農”、小微企業、海洋經濟、戰略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助推重點區域帶動戰略實施。
(三)強化金融風險監測、評估和預警
不斷拓展金融風險監測覆蓋面,高度關注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房地產、產能過剩行業、區域擔保債務網絡,具有融資功能的地方非金融機構以及交叉性金融業務等領域的潛在風險。深化金融機構穩健性現場評估工作,探索構建金融風險監測預警指標體系。
(四)推動金融機構強化內部管理
推動各金融機構深刻汲取風險教訓,健全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機制,確保各治理主體在職權范圍內依法、規范履職,全面提升風險管理水平。建立收益與風險相匹配的激勵約束機制,著力培育風險合規文化。
(五)不斷完善金融風險應對和處置機制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主導下的風險應對和處置機制,制定管用好用的金融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強化各職能部門在應急管理中的職責和工作配合關系,防止由于處置不及時、措施不當等導致區域性風險。開展金融市場秩序綜合治理,嚴厲打擊非法吸存、發放高利貸、集資詐騙、融資性非金融機構超范圍違規經營、非法金融宣傳以及其他金融違法犯罪活動。
(責任編輯 孫軍;校對 YJ,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