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向低碳模式轉變已成全球共識。農地利用在碳循環中的作用決定了一國需要科學合理的農地利用管理政策。在我國目前經濟社會演化變動階段,農戶家庭依然是農地利用主體,收入最大化條件下的農戶家庭的農地利用行為并不一定符合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尊重碳循環和市場經濟規律,加大研究力度,制定并執行科學合理的國土空間主體功能區規劃,控制農用地轉用規模,通過財政補貼等手段引導農戶家庭合理利用農地,保持農地各種利用類型比例適當,持續加大農地經營投入,對我國解決碳減排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實現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碳循環;低碳經濟;農戶行為;農地管理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265(2013)04-0022-05
一、引言
低碳經濟,其內涵主要描述的是在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理念變革背景下,通過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制度創新、產業轉型和新能源開發利用等多種手段和工具,在經濟社會生活中最大可能地減少消耗煤炭、石油等高碳石化能源數量,減少大氣溫室排放效用,從而達到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人類社會福利持續提高的新型經濟社會發展形態。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快速工業化、城鎮化階段,根據有關學者的測算,2030年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將達到60%左右,2050年達到70%左右(汪冬梅,2005)。根據國際經驗,我國未來工業化和城鎮化引起的能源消耗,以及由能源消耗引起的碳排放量將居于全球前列(余猛、呂斌,2010)。
人類的各種經濟活動都離不開一定的國土空間。因此,本文將從國土空間利用視角出發,研究目前社會經濟條件下的國土空間利用總體控制以及具體的農戶家庭資源配置和農地利用行為,探討提高我國政府農地利用政策管理效率的調整方向,為解決我國碳減排承諾與工業化、城鎮化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尋找有效路徑。
二、低碳經濟與農地利用
碳循環可以區分為碳源和碳匯兩個方面,其中碳源是碳排放過程,碳匯是碳存儲過程,這兩個過程具有相反的運動方向,共同構成封閉循環過程。按照該理論,如果要實現控制全球氣候變暖趨勢的目標,需要在一國國民經濟循環中考慮碳循環因素,要求兩種循環達到某種科學意義的均衡。在此均衡路徑上,要求在國民財富形成與積累過程中維持碳源與碳匯達到一種動態均衡,只有在這種狀態中,才能既控制碳源排放引起的溫室效應,又不斷增加國民財富和社會福利。上述兩種循環的均衡構成了當代以低碳經濟視角研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和基本前提。
尚處于發展中國家的現狀要求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更高程度的工業化和城鎮化,而工業化和城鎮化中,建設用地上涉及的經濟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由此引起的巨大高碳石化能源消耗無疑將構成我國現在和未來碳循環中碳源的主要組成部分,而農用土地上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的森林、草地系統則在碳循環中發揮著重要的碳匯作用。另外,與森林、草地系統相比,農田系統是在人類干預下地球碳庫中最活躍的部分,在碳循環中發揮著多重角色:一方面農作物的短生命周期決定了農地與林草地的碳匯功能有強弱之分;另一方面,農田的不當利用不但不能起到碳儲存的作用,反而可能會增加碳排放(徐玖平、何源,2010)。在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必然要進行大量碳排放、放大碳源功能條件下,重視農用地碳匯功能,不斷提高其碳儲存能力,是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
無論是工業化、城鎮化,還是農用地農業利用,都要在一定的國土空間范圍內進行,研究我國國土空間的分布狀態對于問題分析具有基礎意義。我國國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國土組成中復雜的地質、地貌條件和區域水熱組合條件共同構成了我國土地資源系統的多樣性特征。而且,西高東低的整體地勢特點必然使我國土地資源系統呈現出山地丘陵居多而平地少的地貌特征。據統計,平地、丘陵、山地三種形態的土地資源分別占我國國土面積的33.6%、20%、46.4%。根據2006年的調查數據,我國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積分別為98.58 億畝、4.85億畝、39.17 億畝,占我國全部土地面積的比例分別為69.1%、3.4%、27.5%。其中按照土地二級分類的方法,98.58 億畝農業用地具體分布狀況為:耕地18.27 億畝、園地1.77億畝、林地35.42 億畝、牧草地39.29 億畝、其他農用地3.83 億畝。
假設我國國土面積中未利用土地處于碳循環平衡狀態,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則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碳循環平衡的兩種重要土地形態。進一步分析,在農用地中,草地和林地占到我國全部農用地面積的75%,為敘述方便,本文將剩余農用地中的耕地、園地和其他農業用地統稱為耕地,其面積占比為25%。如上文所述,耕地利用中的碳循環發生機制是復雜多變的,其碳源、碳匯功能是否能夠平衡關鍵在于耕地利用的方式,而耕地利用方式主要取決于農戶家庭的具體經營行為(凱薩琳·B,2003)。總體而言,從低碳經濟視角考察國土空間利用方式,強化控制建設用地面積,盡量降低碳源排放水平,引導農戶低碳排放的農用地利用行為,不斷擴大森林、草地面積,改變耕地利用中的不當碳排放經營方式,對于我國實現未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低碳經濟與農戶行為
(一)低碳經濟與農戶家庭收入
如前文所述,農地利用在整個地球碳循環中發揮著重要的碳匯作用,在我國目前農地利用制度條件下,農戶家庭是農地利用的主體,因此發揮農地碳匯作用離不開對農戶家庭的具體經濟行為分析。西方經濟學通過對欠發達國家農村農戶家庭經濟行為的大量研究,形成了具有重要分析價值的農業家庭收入模型(Agriculture Household Models,AHM),該模型不是將農業人口個體,而是把農戶家庭作為一個獨立的生產和消費決策單位,運用收入內生和預期效用最大化兩種基本經濟學分析方法,對農戶家庭在外部因素擾動下的行為進行了比較詳盡的理論分析(泰勒,2003)。我國目前的經濟結構正處于二元經濟向一元經濟結構轉型階段,AHM模型雖然能夠為分析我國農戶經濟行為提供啟發性的思路,但其嚴格的假設條件并不符合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
從收入角度分析,農戶家庭的收入離不開土地、資本、技術和勞動力等要素的投入,直接與農戶家庭組織上述要素的經濟行為密切相關,因此,從收入角度分析農戶的家庭經濟行為也是一種可行的研究路徑。總體上,我國的農戶家庭收入可以分為農業經營收入、外出務工收入和政府補貼收入三大部分,其中農業經營收入顯然離不開農戶家庭對農地資源的利用。在理論上,根據舒爾茨理性小農行為假設,目前我國農戶家庭在經濟活動中會主動按照經濟理性原則高效率地配置資源稟賦以實現收入最大化(孫文凱等,2007;任旭峰、李曉平,2011)。
根據低碳經濟條件和前文分析,農地資源依然是當前我國農戶家庭收入函數中重要的影響變量。由于在地球碳循環中的不同作用,低碳經濟條件要求構成農地資源系統的林草地和耕地必須占有一定合適比例的國土空間,二者缺一不可。但是,林草地和耕地經營對于農戶家庭而言,是兩種具有不同物質產出的經濟行為,其對農戶家庭的收入影響機制和效果是不同的,而正是這種不同的影響機制為政府農地利用管理調控提供了必要的彈性空間。因此從農戶家庭收入最大化視角,分析低碳經濟轉變對農戶不同農地利用行為施加的影響,對于政府農地利用管理政策的制定和調整具有基礎性理論支撐作用。
(二)收入最大化條件下的農戶家庭行為
由于在地球碳循環中的不同作用,林草地和耕地必須占有一定比例的國土空間,二者缺一不可。為問題分析需要,可以將目前我國農戶家庭農業經營收入進一步細分為林草地經營收入和耕地利用收入兩種類型,同時假設農戶家庭經營林草地和耕地將獲得不同的政府補貼,將政府補貼看作是兩種收入的函數(斯托爾特等,2005)。根據上述分析可以得到以下農戶家庭收入函數:
[y=y1+y2+y3+y4+y5] (1)
在公式(1)中,[y]代表農戶家庭整體收入,[y1]代表農戶家庭林草地經營收入、[y2]代表耕地利用收入、[y3]代表外出務工收入、[y4]代表農戶家庭林草地經營獲得的政府補貼收入、[y5]代表農戶家庭耕地利用獲得的政府補貼收入。因為我國目前的農戶家庭經營建立在小規模經營基礎上,因此可以進一步假設農戶家庭的林草地經營和耕地利用皆不需要大的資本性投入,即兩種經營方式不受資本方面的限制;同時假設林草地產品和耕地利用產品的市場結構是完全競爭的,產品價格外部給定,且林草地規模和耕地利用規模窄幅變動。農戶家庭在林草地經營、耕地經營和外出務工中分配自己的勞動力資源以獲得收入最大化。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得到:
公式(2)中[p1]、[p2]分別代表林草地產品價格、耕地產品價格,[q]代表產出量,[w]為工資收入,[l1]、[l2]、[l3]分別代表林草地經營、耕地利用、外出務工的農戶家庭勞動力資源投入,[la1]、[la2]分別代表林草地經營和耕地利用需要的土地資源數量,[k1]、[k2]代表林草地經營和耕地利用需要的資本資源數量,[s1]、[s2]分別代表林草地經營和耕地利用獲得的政府補貼收入。根據公式(2)構建拉格朗日函數如下:
該收入最大化條件表明,在農戶家庭自由配置勞動力資源條件下,通過合理的勞動力資源匹配能夠實現自身的收入最大化。同時也應當注意,我國二元經濟結構正在向一元經濟結構轉型,行業比較利益落差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繼續存在,因此農戶家庭外出務工投入的勞動力邊際收入貢獻將大于勞動力投入林草地經營和耕地利用獲得的邊際收入貢獻。在此背景下,政府應當根據林草地經營和耕地利用產品價格的變動趨勢,運用財政補貼手段增強農戶家庭林草地經營和耕地利用勞動力資源投入對收入的邊際貢獻效應,才能刺激低碳經濟條件下農戶家庭勞動力資源對林草地經營和耕地利用的投入,從而保證農地利用在地球碳循環中發揮積極主動的碳匯作用。
(三)農地利用規模變動條件下的農戶家庭行為
考慮農戶家庭林草地和耕地規模因不同經濟因素導致的動態變化情況,放松前文農戶家庭收入函數中關于土地資源投入數量固定的條件,在農用地總體規模固定情況下,林草地經營與耕地利用變動必然會引起農戶家庭經營行為的改變,從而對整體碳循環系統造成非預期的擾動。在上述放松條件下,農戶家庭收入函數將加入新的變量和新的約束條件,公式表示如下:
同樣利用構建拉格朗日函數的方法求解農戶家庭收入最大化函數,可以得到放松條件下的農戶家庭收入最大化條件:
繼續使用公式(5)中符號的意義,同時令[MRLa1]、[MRLa2]分別代表林草地經營用地和耕地利用用地對農戶家庭收入的邊際貢獻[?ql1,la1,k1?la1]、[?ql2,la2,k2?la2],令公式(8)說明,政府根據林草地經營和耕地利用不同產品的價格變動趨勢、不同勞動力資源和不同農地利用的邊際收入貢獻等因素調整財政補貼水平,仍舊能夠保證農戶低碳經濟條件下實現家庭收入最大化的條件。
四、政策建議
尋求碳循環與經濟社會發展兩者之間的平衡是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政府農地利用管理政策的制定和調整將影響我國國民經濟中各種不同的經濟活動,而不同經濟活動對地球碳循環系統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效用是不同的。針對各種類型經濟活動的不同碳循環效應狀況和現實經濟條件下農戶具體的經營行為,積極地進行農地利用管理政策調整,引導科學合理的農地利用方式,對于我國發展低碳可持續經濟是必要的。
(一)科學進行國土空間主體功能區規劃,嚴格控制農用地轉用
從我國整個土地分類和低碳經濟發展要求的視角分析,建設用地上進行的經濟社會活動與碳循環中的碳源循環極具有正向相關關系,而農用地上的經濟社會活動則與地球碳循環中的碳匯循環極具有正向關系,二者之間相互制衡,共同構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碳循環均衡過程。一定水平的碳循環均衡必然要求一定規模的建設用地和農用地規模與之相適應,因此在總體上,我國政府應當根據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和水平,按照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和政府的減排承諾,測算建設用地和農用地上所開展經濟活動對碳循環均衡造成的擾動,科學合理地進行國土空間利用全國層面和區域范圍內的主體功能區規劃,并以此科學規劃為綱對我國土地管理政策進行總體動態調整。在建設用地對國民經濟增長的邊際貢獻效應遠遠大于農用地利用的邊際貢獻效應的現實背景下,宏觀上嚴格控制農用地向建設用地的轉用,使二者保持適應低碳可持續經濟發展要求的規模。為保護農用地規模,逐步擴大林草地占全部國土面積的比例,除嚴格執行現有的耕地占用占補平衡制度、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和強制國有建設用地出讓收入按比例投入農地建設制度以及農地征收補償制度外,在條件成熟時,可以根據建設用地上開展經濟活動形成的不同碳排放量,實行標準定價基礎上的差異化價格,并將該部分超出利益用于對農地科學利用的獎勵,以達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碳循環均衡。
(二)通過政府財政補貼,引導農戶家庭加大農地投入
農地合理利用能夠充分發揮地球碳循環中的碳匯極作用,抵消建設用地上所開展經濟活動中形成的碳源極作用,達到低碳經濟社會發展模式下的碳排放量控制目標。通過上文分析,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階段決定了二元經濟特征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繼續存在,這種經濟發展特征決定了農戶家庭外出務工的收入效應將在很長時間內高于林草地經營和耕地利用對農戶家庭收入的邊際貢獻效應。因此,為達到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的農地合理利用,政府有必要對農戶家庭農地利用實施財政補貼。只有對農戶家庭農地經營行為實施政府補貼,提高其邊際收入貢獻效應,才能在總體上引導農戶家庭加大農地利用和保護投入,科學合理地利用農地。另外,政府在實施財政補貼時,應與農地管理政策的整體目標相適應,一方面刺激農戶家庭在農用地上科學地進行林草地經營,充分發揮林草地的碳匯極作用,另一方面應當通過政府補貼引導農戶家庭進行低碳排放的耕地利用,盡量減少耕地利用過程中的碳排放量。同時,為提高政府補貼對農地合理利用管理的調節作用,應當將影響政府補貼的基礎變量確定為林草地和耕地利用的實際數量,以提高農地利用管理政策調整的動態彈性和政策的實施效果。
(三)規范農戶農地利用行為,保持各類型農地比例適當
從林草地經營和耕地利用角度分析,由于二者投入形成的最終產品不同,必然會存在對農戶家庭收入邊際貢獻率不同的可能性。特別是在林草地經營邊際收入貢獻率低于耕地利用邊際收入貢獻率的情況下,如果不通過價格干預或財政補貼手段的調節,在農地利用總體規模內,大量的林草地可能轉變為耕地,反之亦然,從而在總體上可能會形成破壞碳匯功能極發揮作用的不當國土空間利用行為。因此,政府需要積極跟蹤林草地經營和農地經營產品價格變動,根據該變動價格測算二者對農戶家庭收入的邊際貢獻水平,從而通過財政補貼、價格控制等手段建立科學的價格補償機制。運用該機制引導、規范農戶合理利用農地,使各個農地利用類型保持經濟社會低碳發展要求的適當比例。另外,應當尊重自然規律,嚴格限制在不適宜耕地利用區域內進行的毀林開荒行為,對已經毀林開荒的區域應當投入必要的財力盡快予以恢復,擴大林草地覆蓋面積。
(四)加大研究力度,提高農地利用管理政策調整的靈活性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各種經濟社會活動的廣度和深度都在延伸,動態變動的經濟社會結構決定了我國國土空間中各種類型的土地利用規模都處在動態變化之中。在國土空間利用宏觀控制層面上,需要進行大量的實證調查,掌握各類土地規模的變動情況。為達到該目標,需要加大國土使用動態變化研究投入,為研究提供必要的技術手段和保障,例如通過衛星遙感等現代科技手段及時了解各類國土空間利用的動態變動數據等。另外,政府制定和調整農地利用政策,提高政策的實施效應和效果,增加政策調整的靈活性,需要及時跟蹤了解各類經濟數據的變動情況,這些數據的獲得需要政府多個部門提供大量的實際材料。總之,只有持續加大研究投入和力度,切實掌握部分關鍵經濟變量的變動規律,提高政府農地利用管理政策調整的科學性和靈活性,才有可能保證實現低碳經濟條件下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Burt, O.R.1986.Econometric Modeling of the Capitalization for Farmland Price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68).
[2]Catherine, B.2003.The Famer as conservationist[J]. American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griculture.(18),4.
[3]Stolte J.R., Istsenma C.J., Bouma J.D.2005.Developing Interactive Land Use Scenarios on the Loese Plateau in China, Presenting Risk and Economic Impact[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105).
[4]Taylor J.E.,Adelman I.2003.Agriculture Household Models:Genesis,Evolution,and Extensions [J]. Review of Economic of the Household.1(1).
[5]阿弗里德·馬歇爾.經濟學原理[M].中文版.華夏出版社,2006.
[6]哈爾·瓦里安.微觀經濟學[M].中文版.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
[7]亞當·斯密.國富論(中文版)[M].華夏出版社,2006.
[8]汪冬梅.中國城市化問題研究[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 耿 欣;校對 YT,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