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宏觀經濟環境及監管政策的變化成為國內城市商業銀行經營轉型的重要契機。本文通過對國內70余家城商行的研究發現:規模擴張過程中伴隨著負債及資產結構的顯著變化,主動負債占比明顯提升;信貸資產占比穩步下降,部分代表性城商行在金融市場業務領域確立了一定的競爭優勢。只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競爭力的客戶、業務及盈利結構才能在未來國內銀行業競爭中搶占先機。
關鍵詞:城市商業銀行;轉型;主動負債;非信貸資產
中圖分類號:F830.3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3)04-0057-05
一、引言
跨區域經營、引進戰略投資者、公開上市,城市商業銀行(以下簡稱“城商行”)的一系列制度變革及其快速發展使之成為國內銀行業金融理論與實踐研究的熱點問題。然而,無論是學術界還是業界都存在一個共識——依靠生產要素投入增加的粗放式增長是維持目前城商行快速增長的主要源泉。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所帶來的“宏觀經濟紅利”則為其粗放式增長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的市場空間。黃雋、張春林(2012)的實證研究表明,中國的宏觀經濟環境及相對壟斷的市場結構是決定商業銀行粗放式信貸擴張的主要因素。國外學者(阿布瑞姆,2008;希拉,2008)的研究成果同樣表明了宏觀經濟條件對中國商業銀行經營的決定性作用。在這種宏觀經濟條件及增長模式下,2004—2011年國內城商行的資產增長速度達到28.72%(高出銀行業平均水平近9個百分點),市場份額由2004年的5.4%增至2011年的8.8%,稅后利潤更是以43.32%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在經歷2009—2011年異地分支機構的快速擴張后,城商行的總資產在3年間增長了1.4倍,其對地方經濟的影響日益顯現,并已成為國內金融體系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軍。
然而,正如不可依靠粗放式增長模式支撐經濟可持續發展一樣,生產要素投入產出的邊際遞減效應及宏觀經濟紅利的逐步減弱①決定了未來城商行的可持續增長必須依靠集約式增長,依靠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有效提升。在經歷快速的規模擴張之后,國內城商行的業務結構及盈利結構是否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對于城商行未來應對利率市場化及不斷加速的金融“脫媒”趨勢是否有利?對于這些問題的解答,將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國內城商行未來的發展趨勢。
二、2009—2011年城商行負債結構及其變化分析
國內城商行根植于地方經濟,有限的經營牌照決定了城商行的發展依賴于特定城市經濟,同時也受制于特定的經濟總量及金融發展水平。中國多樣性、層次化的城市經濟金融發展水平衍生出多層次的城商行規模水平:既有北京銀行、上海銀行、江蘇銀行等規模超過5000億元的大型城商行,也有大量資產規模不足千億、甚至不到百億的中小型城商行。由此可見,針對城商行制度供給的規模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助推國內城商行做大規模(陳一洪、劉惠川,2012)。在跨區域經營受限的情況下,國內城商行通過其他各種途徑實現規模擴張。林再興、陳一洪(2012)對廣州銀行近3年資產負債結構進行考察發現:隨著規模的擴張,廣州銀行負債中存款占比由2009年的91%迅速下降至2011年的66.52%,而同期賣出的回購金融資產及同業融入資金在負債中的比重則達到31.56%,成為廣州銀行存款之外的最重要資金來源。
負債是包括城商行在內的商業銀行的主要資金來源,也是其規模擴張的基礎。作為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的獨特項目,存款一直是國內城商行最為傳統、最主要的資金來源,吸收包括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對公存款及其他機構團隊對公存款在內的存款資金是支撐其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這種被動型負債資金,在居民及企業儲蓄意愿強烈且不斷上升的宏觀經濟環境下為國內城商行負債擴張提供了堅實的保障。通過對國內64家城商行樣本的研究發現,2009年64家樣本城商行存款占負債的平均比重高達89%,其中小型城商行更是高達92%。國內城商行普遍存在融資渠道單一,對存款這一被動負債資金來源依賴性強的特點,特別是在跨區域經營受限、銀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發展環境下,依托存款的單一融資渠道日益凸顯城商行的融資困境。本文將通過對國內樣本城商行批發式融資(主要包括同業存放、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拆入款項及賣出回購金融資產三種融資來源)占負債的比重及其變化趨勢的考察來揭示國內城商行的應對策略。
2011年,本樣本包含的70家國內城商行總資產達到8.18萬億元,占當年國內城商行總資產的比重達到83%;70家樣本城商行中有30家位于東部沿海,33家位于中西部,7家位于東北老工業基地,樣本城商行具有相當的代表性;根據2011年末各城商行的資產規模分為大、中、小型三種類型,大型城商行的資產規模超過1000億,中型城商行介于500億到1000億之間,小型城商行不超過500億。
從上表可以看出,2009年國內城商行批發式融資占負債的比重平均僅有7.17%,小型城商行只有4.62%,國內城商行對存款以外的資金渠道開拓不足,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城商行的可用資金規模,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規模的可持續增長。大型城商行的這一占比接近11%,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隨著城商行規模的擴張,對存款以外資金來源的依賴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對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城商行而言,尋找存款以外的資金渠道是其突破規模擴張瓶頸的重要手段。
隨著城商行整體規模的提升,主動吸收來自同業及金融市場資金的負債擴張得到多數城商行的認可,批發式融資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2011年末批發式融資的占比較2009年末翻了一番多,達到了15.32%。中型城商行依賴批發式融資實現負債規模快速擴張的軌跡更加明顯。2009年中型城商行平均負債規模為375億元,批發式融資占比為6.99%,2010年平均負債規模激增60.8%,同期批發式融資的占比達到14.81%,至2011年則進一步提高至20.24%,與大型城商行的這一比值基本持平。中型城商行的總負債規模增長明顯,2011年較2009年增長了118.13%,同期批發式融資占比增加了13.25個百分點;小型城商行的負債規模增長了73.49%,批發式融資占比增加了4.96個百分點;大型城商行的這兩個比值分別為68.75%和9.68個百分點。可見,大中型城商行在規模擴張過程中對主動負債融資依賴性提升。
與存款這一被動性負債資金來源相比,批發式融資等主動性負債賦予城商行更高的靈活性,商業銀行的經營決策者可以根據貨幣市場利率走向及本行流動性管理需求判斷是否需要主動融入資金。不過,相比西方商業銀行的大額可轉讓存單(CD)、歐洲貨幣市場借款、歐洲金融債券、信貸資產證券化等多樣化的融資工具,國內城商行的主動負債融資工具相對有限,集中于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資金融入、賣出回購金融資產、同業存放等融資工具,這與國內欠發達的金融市場息息相關。
然而,無論是小型城商行還是大中型城商行,批發式融資在負債中占比的提升都表明了國內城商行吸收主動負債的增速高于存款。這一方面多樣化了其資金來源、優化了負債結構、提高了城商行流動性及資產負債管理空間;另一方面,對于其應對未來利率市場化也具有一定的意義②。但部分主動負債成本較高,金融市場利率波動,對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依賴性的增加會降低城商行整體資金來源的穩定性,特別是在金融危機下,少數銀行經營狀況的惡化可能會影響并擴散至相關銀行,從而加大了銀行的系統性風險(劉春航、苗雨峰,2012)。城商行運用批發式融資效率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其業務擴張及盈利效率,張健華(2012)基于前沿分析法對1999—2008年國內銀行機構的盈利能力及資產擴張能力進行考察指出,拆入同業資金比率較高的銀行,無論是盈利效率還是業務擴張效率都比較低,從零售市場(包括居民及企業)吸收存款較多的商業銀行更加有效率。金融市場業務經營運作的不成熟及相應人才的匱乏,進一步對城商行擴張非存款類資金能力提出嚴峻挑戰。如何優化負債結構、開辟存款之外資金來源渠道、保持應有的流動性、確保資金成本可控和盈利能力可持續,是城商行在這一融資模式下應著力解決的關鍵問題。與此同時,目前存貸比這一剛性監管指標對城商行繼續施加存款剛性壓力,網絡布局及客戶基礎的先天不足將使其在未來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融資能力繼續受到挑戰。
三、2009—2011年城商行盈利結構及其變化分析
負債結構及盈利結構是城商行經營運作這一“硬幣”的正反面,負債結構反映其資金來源、渠道這一面,資產結構則從籌措資金的使用這一面反映城商行的經營運作。“金融脫媒”的加速及利率市場化的實質性推進,給國內商業銀行特別是城商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經營壓力。
考察城商行盈利結構首先應關注其資產配置結構,因為資產的配置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盈利結構,不同的資產配置結構決定了不同的盈利結構及模式。國內城商行業務及盈利渠道的單一性決定了信貸資產在多數城商行的資產配置中占有主導作用。因此,本文首先對樣本城商行2009—2011年信貸資產占比進行初步統計。
統計結果表明,隨著整體資產規模的快速提升,城商行對信貸資產的平均配置逐年下降。2009年國內樣本城商行信貸資產占比平均為50.41%,至2011年末占比僅為43.72%,可見隨著樣本城商行規模的提升,其資產的配置也趨于多樣化,逐步擺脫了過去信貸資產獨大的局面。這種趨勢在樣本中型城商行中表現得更為明顯,19家中型城商行2009年信貸資產占比平均達到52.67%,2010年迅速降至40.18%,2011年則僅有38.44%,是三類城商行中信貸資產占比最低的。
高信貸資產占比以金華、嘉興、臺州、湖州四家地處浙江的城商行為代表,近3年其信貸資產配置均在60%左右,信貸資產主導型資產配置特征十分明顯;珠海、廈門、龍江、包商、昆倉等5家城商行則是低信貸資產配置的典型代表。截至2011年末,除包商銀行外其余4家銀行信貸資產占比均不足20%、平均僅有17.5%,但包商銀行仍然保持在26%的相對較高水平。高信貸資產配置城商行代表除臺州城商行2011年資產規模剛好突破500億之外,其余3家均為小型城商行;低信貸資產配置城商行代表除珠海城商行外均為大中型城商行。
對典型城商行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城商行資產的配置特征及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下文將進一步分析兩家低信貸資產城商行的資產配置及其收益情況。
兩家城商行是低信貸資產配置的大型及中型城商行的代表,雖然都在非信貸資產的配置上投入較多資金,但其投資收益卻大相徑庭。
觀察低信貸資產城商行的非信貸資產配置可以發現,多數城商行在返售金融資產、應收款項類投資等業務上投入大量資金,還有部分城商行集中于現金及存放央行款項、存放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款項兩種資產配置上,另有部分城商行則在上述兩大類非信貸資產的配置上采取較為均勻的配置策略。BS銀行與MX銀行屬于均勻但偏向資金業務資產配置的城商行。兩家城商行近3年的信貸資產配置平均占比分別為30%和23%,在中央政府債券、國債、金融債、企業債、理財產品等金融市場資產的配置上投入了大量資金。兩家城商行金融市場資產的配置都從2009年的不到40%升至2010年的50%左右,2011年回落至44%左右。金融市場資產的占比遠超過信貸資產占比,3年平均占比分別為45%和43%。
但是,兩家城商行在金融市場資產的經營運作結果方面卻存在明顯的差異。BS銀行近3年金融市場資產的投資收益連年翻番,由2009年的7.7億增長至2011年的29.87億元,營業收入中的占比也由2009年的37.14%增至2011年的54.64%。金融市場業務已成為其支柱業務,貢獻了2011年營業收入的54.64%,其利息凈收入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為37.63%。回顧2007年及2008年,其金融市場業務投資收益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分別達到47.05%及40.92%,可見,BS銀行較早確立了金融市場業務和信貸業務兩大業務作為全行經營發展的重點,并通過積極主動的資產配置及經營運作實現了金融市場及信貸業務的兩翼齊飛。相比之下,同樣將大量資金配置在資金業務的MX銀行,近3年金融市場業務賬面投資收益均為負數,并且隨著金融市場資產配置的增加,投資虧損也同步上升,這反映了MX銀行在金融市場資產內部配置及交易、運作策略上的不當。因此,對于那些期望通過金融市場業務實現經營轉型的城商行而言,積極主動增加金融市場資產配置的同時,需要敏銳把握市場利率的波動,做出正確的投資策略,確保金融市場業務的投資收益。
事實上,國內金融市場業務中最受認可的地方法人銀行應屬南京銀行。早在2002年之前,南京銀行在銀行間市場開始初露頭角,但資金業務在當時的南京銀行業務中僅僅作為補充,沒有體現以利潤為中心。2002年5月南京銀行董事會開始醞釀資金業務的第一次轉型,即如何使資金業務成為南京銀行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2002年9月南京銀行在城商行同業中率先成立資金業務的獨立專營機構——資金營運中心,實現從管理職能向經營職能的轉變,開始直面銀行間市場的挑戰。經過10余年的發展,目前南京銀行的金融市場業務已形成本外幣、債券與黃金、衍生金融產品聯動的發展格局。與此同時,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金融市場業務組織架構、品牌、運作模式、人才隊伍逐步成熟,為南京銀行金融市場業務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通過對國內70家樣本城商行近3年負債及資產結構的考察分析可以發現:隨著城商行規模的提升、國內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推進以及中國宏觀經濟環境的轉變,國內城商行無論在負債結構還是資產結構方面都發生了較為顯著的變化。國內城商行由過去較為單純地從零售市場(包括居民、企業、機關團體)吸收存款作為主要資金來源向零售市場存款與批發式融資并重發展,批發式融資在負債中的占比穩步提升,這一變化趨勢在大中型城商行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在資產配置方面,城商行由過去信貸資產一家獨大慢慢轉向逐步增加非信貸資產配置,拓展除信貸業務之外的其他業務領域,突出表現在對金融市場業務的開發上。以包商銀行、南京銀行等為代表的城商行較早重視金融市場業務發展,在資產配置上向交易性金融資產、買入返售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等金融資產上傾斜,并通過積極、主動、有效的投資策略獲取投資收益,實現主營業務收入的多元化,從而為其應對利率市場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城商行作為國內銀行業金融體系增量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服務中小微企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中小微企業金融產品、服務、組織架構等方面的有益嘗試及實踐為豐富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做出了突出貢獻。然而,面對外部發展環境及監管政策的變化,國內城商行亟需突破、轉型,要在立足“服務地方經濟、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廣大市民”市場定位的基礎上,圍繞中小微企業信貸這一核心業務開展綜合化金融服務;要積極拓展資金來源渠道,在爭取零售市場存款的同時,積極、主動融入銀行間市場,拓展同業合作渠道,為未來批發式融資積累豐富經驗。根據以上分析,提出兩點建議:
第一,經營轉型、戰略為先。戰略的制定、貫徹、落實對于商業銀行的經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有效、執行有力的發展戰略有決定性的先導作用。多數國內城商行均能針對本地區及行業的發展趨勢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并明確階段性發展目標。然而,正確的發展戰略需要強有力的執行方能有效落實,其中投資者或者主要股東的素質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國內城商行股份制改造過程中往往引入了地方財政、地方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作為戰略投資者,復雜的股權結構決定了各方利益訴求難以調和。即使地方財政一股獨大也可能因為其自身的利益訴求而影響戰略的制定及執行,從而影響城商行的發展路徑和業務選擇。如果股東過于注重短期效益,那么經營層將很難從長期利益的角度推進可持續發展。因此,戰略為先需強調多方對長期與短期利益沖突達成共識,不能以犧牲長期戰略轉型為代價取得短期規模與效益的增長。
第二,可持續發展、模式為先。可持續的價值創造是構建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落腳點。只有與自身定位、戰略目標、客戶群體相適應的商業模式才能推進可持續發展(林再興、陳一洪,2012)。對商業銀行而言,商業模式是其經營活動的基本模型,是指導其價值創造的完整商業邏輯框架。
近二十年來,國內商業銀行不乏打造較為成功商業模式的先例,先后出現招商銀行的零售業務商業模式,興業銀行的同業合作、銀銀平臺商業模式以及近幾年頗有建樹的民生中小微行業金融及合作社商業模式。以招商銀行為例,在國內商業銀行零售業務占比普遍不足20%的情況下,其儲蓄存款及零售貸款余額占比在2010年末就分別達到35.95%及34.65%,位居國內商業銀行之首。
當然,差異化商業模式的建立可以通過創新來實現,如興業銀行在國內率先開展綠色信貸業務,北京銀行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大力支持等;也可以立足已有的較好的經營模式,通過組織架構的完善、流程的再造、產品的整合與創新、服務的改進等深入打造具有一定競爭力的商業模式,如國內城商行近年來對中小微金融服務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包括立足供應鏈的金融服務、圍繞集群行業打造的行業金融服務(陳一洪,2012)以及社區化經營思路(陳一洪、劉惠川,2012)等等。
商業模式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對即將來臨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國內城商行在繼續立足中小微信貸業務,充分發揮地方中小法人機構人緣和地緣優勢的同時,要充分考慮未來吸存成本提高對資產負債及利率定價管理的壓力,要建立更加科學的資產負債管理模式及利率定價系統。與此同時,消化資金成本上漲壓力,提高風險管理水平,特別是提高防范中小微信貸業務中的道德風險及逆向選擇風險的水平。在此基礎上,要延伸金融服務領域,為中小微企業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方案,做好中小微企業的財務顧問、財富管理專家③,與中小微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真正成為這些企業的成長伙伴④。
注:
①數據顯示,2003—2011年,我國GDP實際增長了1.5倍,年均增速達到10.7%。普遍的觀點是,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時代已經結束,未來的經濟增速將保持在7%—8%的中速增長區間。“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不再“保8”,而是設定了7%的更加平穩的增長目標。
②從國外利率市場化后商業銀行負債結構的變化可以發現:隨著存款成本的上升,商業銀行存款的增幅明顯下降。同時,非存款資金來源,即拆入資金在負債中的占比得到顯著提高。以美國商業銀行為例,1975年其負債中存款占比平均為88.67%,利率市場化改革后,2000年其存款負債占比降至67.96%。
③比如民生銀行專門給小商戶開辟了財富大課堂,并已成為小微金融服務的一個品牌。
④同樣有借鑒意義的是民生銀行的小微企業城市合作社模式。民生小微企業合作社是把同一類型的小微企業整合成一種有組織的經濟體,讓這些企業抱團發展,共同融資,一起抵御風險。合作社具有合作基金,由合作社成員、地方政府及民生銀行共同出資。截至2012年12月,民生銀行已在上海、天津、青島、蘇州、武漢、廈門、溫州、泉州等經濟發達地區設立了近2500家城市合作社,會員超過9萬人,涵蓋了衣、食、住、行等與老百姓生活最為密切的行業。按照管理層的設想,未來民生銀行將整合上萬家城市合作社,聯合更多小微企業,打造專屬信貸產品、小微俱樂部、專屬組合產品、專屬結算服務、信息服務及撮合五大基礎平臺。
參考文獻:
[1]黃雋,張春林.什么決定了中國商業銀行的高盈利[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2,(6).
[2]林再興,陳一洪.國內城市商業銀行規模擴張的路徑分析與啟示[J].金融發展研究,2012,(12).
[3]劉春航,苗雨峰,朱元倩.銀行同質性的度量及其對金融穩定的影響[J].金融監管研究,2012,(2).
[4]陳一洪.從結構看城商行零售業務發展[J].中國農業銀行武漢培訓學院學報,2011,(5).
[5] 陳一洪,劉惠川.城市商業銀行社區化經營的理論與案例分析[J].西南金融,2012,(2).
(責任編輯 孫 軍;校對 YJ,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