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會不會收費?最近,這一個IT行業的話題演變成了億萬網友討論的焦點。
事實上工信部和三大運營商只說過可能向騰訊和微信收費,并未提及向用戶收費,理由是騰訊的微信占用了大量的流量資源。但騰訊卻將其變成了一場全民性的恐慌。
“微信要不要收費,第一是騰訊這家服務提供商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事,第二是騰訊與三大通信運營商之間的事。為什么作為政府的工信部官員,要出面表態‘微信肯定要收費’呢?政府官員如果站在消費者立場上,那應該鼓勵免費。要求企業向消費者收費,更像是股東行為——政府的確是三大運營商的大股東。”
——《創業家》雜志社社長牛文文。
“運營商未必痛恨微信,但它們的確痛恨移動互聯網這個時代。以前靠話音業務賺錢賺到手軟,經常要努力控制利潤。想想未來只能收取利潤有限的流量費,由奢入儉難。但這是注定不會成功的負隅頑抗。”
——創新工場投資經理、Apple4us發起人張亮。
“‘微信收費,我們就卸載’這是網友的一句吐槽,卻代表著騰訊對手們的想法。現在,微信用戶已突破3億,每秒中就會增加10位,而它如何收費也是業界最津津樂道的話題。收費與否牽連甚廣,包括運營商流量資費、手機APP、騰訊QQ等都有可能陷入劇變的漩渦。”
——知名IT評論人,科幻星系創建人康斯坦丁。
“總感覺微信收費是有預謀的炒作,讓大家知道用其是沾了多大的便宜,炒點抓的很對。”
——新浪微博網友孫博宇。
“微信是那少年派,運營商就是那孟加拉虎。少年派和老虎相依共存一條船上,會存在很多摩擦,但最終會歸于和諧。跟電影情節一樣,如果魚多,兩個會和諧共生,甚至互利互惠;如果只有一條魚,吃素的少年派也會去虎口奪食。所以,‘終極的穩定是擁有應對不穩定的能力’,當下運營商要做的是練就少年派一樣的海上生存技能。”
——愛科技網創始人羅超。
“韓人均收入中國4倍,首爾房價低北京一大截。韓二套房征50%所得稅,三套征60%,多套和高檔住房保有稅最高年5%。中國若用韓稅,還剩多少剛需?國人開工廠交增值稅17%,企業所得稅25%,分紅稅20%,故做實業皆轉地產。所以,該減什么稅加什么稅,還用問嗎?
——著名的經濟學家,現任中國僑聯華商會副會長華生。
“我認識一個中學校長,他任職的學校是當地最好的中學,他這個學校考上清華北大的多了,考上北師大的算差的。怎么做到的?全封閉管理,兩周休息一天。在應試體制下,不這樣做,他的學校就會出局。他見我的第一面就說:周老師,我們這些人都是歷史的罪人,我們將來是要受歷史的審判的。”
——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周國平。
“中國醫療行業盡管在過去十年獲得很大發展,但是這個行業還沒有真正的巨頭。為什么沒有?其中一個就是開放、透明、分享做得不夠。這個行業需要政府管制,但是更需要政府放開管制。”
——邁瑞醫療董事長徐航解釋為什么醫療行業沒有巨頭。
“農村是有價值的,我們現在動不動就消滅農村,這個是錯的,在未來的社會里,農業文明、農村文明有很高的價值,比方說北京這種城市文明,一天產生這么多垃圾,消耗這么多能源等等,是不是經得起幾百年、幾千年城市文明,要打一個很大的問號。農業文明、農村文明是低碳的、環保的等等,是可持續的文明,是有價值的,特別城市化到一定水平的時候,就會逆城市化現象。”
——中國鄉村規劃設計院院長李昌平。
“中國工業化率非常高,城市化率不夠。”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目前中國工業化率非常高,城市化率不夠,很多資源進入工業,但是配置還有改善的余地,這個改善就會刺激中國經濟活力,支持中國經濟的增長。
“中國樓市存在明顯泡沫。故前景存在不確定的風險,一旦房價再次瘋漲將可能失控而破裂,后果不堪設想”。
——萬科董事長王石對各地房價普漲尤其一線城市瘋漲不無擔心。
“國企干不好是全世界的規律,沒有一個例外,現在國企大量存在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
——在博鰲亞洲論壇上,遠大集團董事長張躍拋出很鮮明的觀點。不過如今市場上趨勢仍然還是國進民退而非國企被民企取代。
“全球面臨的挑戰都是如何確保增長是包容性增長。我在法國住院住了2個晚上,出院的時候都沒有收錢,我覺得這才是社會主義國家。”
——長江商學院教授及創辦院長項兵。
“一、民營企業看不到市場預期,這是很可怕的。二、缺乏金融政策支持,金融貸款很困難。三、民營企業受到的苛捐雜稅過多,民營企業不堪重負。四、權宜得不到保障,如果跟國營企業發生沖突,往往有苦說不出。”
——中華民營企業聯合會會長保育鈞總結民營企業所面臨的最大困難。
“中國企業所謂多元化都是‘被逼的’。現在不少企業跨界經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原來的主業不賺錢,必須開拓新主業。”
——著名地產商任志強。
“未來每隔兩年,中國可能就會在城鎮化過程中涌現出一個人口規模等同于澳大利亞的城市。所以未來十年,中國將增加10個‘澳大利亞’,何愁沒有內需?”
——北京投資公司春華資本集團董事長胡祖六談中國經濟轉型。
“請中國民營企業家離權力遠一些,請中國民營企業家離權貴遠一些,因為你這樣做,是在推動中國商業文明的發展、推動整個國家平安,并且建設性地走向更加繁榮的時代。如果忙著權力尋租,結果是對你自己沒有長遠的好處,也傷害了中國的健康發展。我們能做到這點嗎?我認為能做到。”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俞敏洪。
“根據現在的數據,中國有50%以上的人在城市中居住,只有35%的人擁有城市地區的戶口,也就是說大約17%左右的人,也就是2億人他們在城市中生活、工作,卻享受不到城市的福利。中國需要改善自己增長的質量,同時使得自己的增長能夠做到使所有人受益。”
——經濟學家林毅夫。
“政府和銀行應放低門檻、提供支持,幫助小微企業轉型。中國的企業轉型不能只依靠一些大型國有企業的轉型,也必須依靠廣大小微企業的轉型升級。”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巴曙松。
“我吃了10年腦白金,沒有副作用而且有效,所以核心還是產品。外界認為我投入的大筆金錢用于廣告轟炸,但實際上我們宣傳采用的是脈沖方式,你在平時看不到腦白金的廣告,只有在中秋春節的那15天會看到密集轟炸。”
——史玉柱說一直沒有將宣傳作為決定成敗的因素,只有產品品質才是成敗的最大原因。但是外界在談及自己的名字時卻經常與營銷掛鉤。
“所謂‘有序競爭’是自相矛盾,競爭從來都是無序的,特別是在創新經濟中。創新破壞現有市場秩序,如蘋果沖垮諾基亞,京東‘攪局’家電銷售業。在舊秩序的崩壞中,新秩序逐步建立起來,直到下一波創新出現。競爭不必有序,合法就行。高喊有序競爭的,不是缺乏自信的企業,便是借維護秩序尋租的官員。”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許小年。
“中國最大的危險不是GDP跑7還是跑8,跑6又怎么樣?只要我們喝的水是干凈的,空氣是好的,食品是安全的。窮一點還能活得長一點。”
——中國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在2013年深圳IT領袖峰會演講時表示,中國已不需要有更高的GDP(國民生產總值)需求,而是需要有綠色需求,人們應更關注周圍的空氣、水和食品安全。
“投資本身是企業家的事,不是政府的事,政府審批應該徹底廢除。之所以有企業家,就是未來有不確定性,需要有人判斷未來,我們沒有辦法相信政府官員比企業家判斷的更準確,何況這些人本身不擔當任何風險”。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張維迎認為政府審批應徹底廢除。
“產業升級,良好的環境更重要。國企、外企一直在享受著超國民待遇,過去一些外資企業在中國不需要繳納稅賦,就算交稅,民企要高12%,后來改革,才有所改變。稅負重不重不要緊,關鍵是要公平。”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董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