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前商業銀行的競爭局面已發生極大的變化,傳統銀行業壟斷式的競爭局面逐步被打破。本文運用SCP分析法,從商業銀行集中度著手,分析我國銀行業市場結構類型,這種逐步走向激烈競爭的市場局面必然要求商業銀行進行不同于之前的全新的差別化服務。
關鍵詞:商業銀行 差別化服務 SCP分析法
一、我國商業銀行市場結構變遷
(一)運用貝恩分析法對我國商業銀行集中度及市場結構分析
在經濟學和管理學上,有三個重要的特征來體現市場結構:一是市場集中度;二是最大公司所占市場份額;三是市場部門進入壁壘。其中市場集中度是反映一國本部門市場壟斷程度的重要指標。市場集中度(衡量買者或賣者在市場上相對規模及分布狀況的指數)包括集中率、基尼系數和HI指數。以下采用集中率來描述我國商業銀行整體市場結構特征。
集中率反映某一市場中份額最大的前幾位企業的市場占有份額,計算公式為:CRn=(X1+X2+X3+X4……+Xn)/X,例如CR4=(X1+X2+X3+X4)/X,是銀行業市場份額最大的前四位公司占全部市場的份額。選取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這四家商業銀行在我國商業銀行也是最大的四家商業銀行,因此四家的市場份額也就是我國銀行業的CR4指標,采用Excel進行逐個計算,計算結果如表1。
將我國商業銀行的市場集中度與表2對照,可以看出,平均總資產市場集中率為71%,屬于高集中寡占型;存款和貸款市場集中率則更高,平均在84%和85%,屬于極高寡占型;但凈利潤市場集中率平均水平較低,只占60%,這與四大國有銀行資產、貸款和存款等三個非常高的指標的現狀是不相符的,這說明我國銀行業存款和貸款的壟斷程度高,且總資產也大部分集中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但是高壟斷并沒有帶來高利潤,高壟斷低利潤。
市場集中率趨勢CR4的動態發展來看,總資產和存貸款均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表明了我國銀行業的壟斷在逐漸被打破。存、貸款的市場集中率曲線一直在最上方, 處于較高水平,總資產的市場集中率曲線位于中間,凈利潤的市場集中率趨勢線最低。從變化趨勢來看,總資產的市場集中率曲線比較平穩,略有下降; 凈利潤的市場集中率曲線在2002年以前處于上升趨勢,但2002年到2003年是下降趨勢,且下降幅度很大。但在2003 年之后便平穩了。存款和貸款的市場集中率曲線處于平緩的下降趨勢。這說明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壟斷程度高而績效低的事實; 另一方面也說明了股份制商業銀行已成為國內銀行業市場的贏利主體, 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我國銀行業目前的進入壁壘的類型
進入壁壘就是阻止外部企業與原有的內部企業進行競爭的因素。中國銀行業進入壁壘的類型主要有:
第一,政策性壁壘。《商業銀行法》以及相關的經濟、金融法規嚴格界定了銀行業的審批,并且禁止商業銀行在異地任意開設分支行, 禁止任意擴大營業范圍,禁止將分支機構任意升級,禁止抬高或壓低資金成本, 尤其設置了嚴格的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的障礙。
第二,產品差異壁壘。中國的銀行產品差異壁壘,主要來自居民戶的偏好,使得新進入銀行不得不以略低的價格賣出相對較少的產品。居民戶對原有銀行的產品產生偏好的原因有許多, 一是由于信息不對稱,接受后來者往往需要收集產品信息, 而收集產品信息則需付出成本,而這種成本是沉淀成本。信息不對稱帶來了選擇時的高風險,如果該銀行不存在地理區位上的優勢,一般說來,居民戶不會選擇后來銀行;對于企業來說,原有銀行已經與企業建立起了一種雙向合作關系, 要讓企業重新去選擇新銀行,交易費用包括時間成本以及人力、物力成本太大。因此對后來銀行來說, 由于居民戶和企業的這種偏好不得不支付更多的費用。
第三,絕對成本壁壘。一是由于國家對國有企業的“父愛主義”,國有銀行得到的資金成本低。二是國有銀行總能從“父親”那里獲得資金支援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以此減低成本。三是進入方面的法律限制和政府政策,也導致尋租行為日漸頻繁,后來者不得不想方設法通過政府核查,帶來了高額的尋租成本。這就使國有銀行產生類似于專利的絕對成本優勢。
第四,規模壁壘。一是當由于規模經濟的原因使大銀行比小銀行更有效率時, 籌集資金來建立這樣的銀行就可能給新銀行提出難題。另一方面,如果新銀行選擇規模較小的方式進行生產, 由于達不到規模經濟,成本必然高于在位者銀行。
從以上可知,雖然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銀行業一直在適應國際大市場的趨勢下不斷改善自身,但是我們還要看清在現在這個階段下我國商業銀行集中度還是比較高,進入壁壘重重,嚴格阻礙了市場結構的進一步優化。
二、我國商業銀行差別化服務分析
以前商業銀行在社會中更多的是體現社會效益、服務大眾, 更多的是對大眾提供免費的服務, 從而也就造成了早期的商業銀行對存款100 元和100 萬元客戶的相同服務。而現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大趨勢則要求商業銀行轉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商業銀行, 以效益最大化為目標。未來商業銀行的利潤將大量來自于個人業務, 這和過去利潤絕大部分來自對公業務不同。這是從西方商業銀行發展得到的經驗, 這也是銀行業不斷發展的趨勢。隨著銀行業競爭的加劇,存貸差逐漸的減少, 傳統的銀行業務盈利受到影響。并且由于優質企業融資渠道較多, 可以通過發行股票或債券來進行融資, 使得優質企業對銀行的資金要求減少, 這是許多現代銀行轉移服務重點的原因, 也是商業銀行提高自己核心競爭力的要求。
為了鞏固和發展優質客戶群體, 優化個人客戶結構,很多商業銀行提出了差別化服務的目標,商業銀行“降低身份”對給其帶來巨大利潤的客戶以更優質、更全面的服務, 以此來留住老客戶和吸引新客戶。 但是我國商業銀行目前的差別化服務許多僅僅只是以客戶的存款余額作為劃分客戶等級的標準。這種單一的存款模型,不僅無法滿足高低端客戶不同的金融服務需求,還造成銀行對客戶的認識不全面,不到位,沒能做到對客戶的綜合評價,結果可能會未充分挖掘出客戶本身的價值。
在差別化服務的實踐上也存在很多不科學的地方,一些銀行雖然也提倡差別化服務,但其核心理念是以銀行帳戶、客戶交易額度而非客戶類型為標準來區別服務手段和內容的,這就無疑使一些小額儲戶頓生歧視感。而與之對應, 國內外銀行在這方面的主要差距在于客戶信息的挖掘分析能力。
國內銀行業從80 年代初就開始了客戶信息的收集工作,但最初的客戶資料比較簡單,只包括客戶的姓名、帳號、資金結算等與銀行業務緊密相關的信息, 而且大部分客戶信息至今仍處于閑置之中,銀行對客戶的行業特點、業務規律仍知之甚少,客戶信息的價值并未被開發出來。
三、我國商業銀行差別化服務創新取得的成效
在差別化服務創新上,為了制定出更符合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的投資策略,銀行管理機構嘔心瀝血力求達到顧客滿意。商業銀行發展了以下幾種評價模型: 存款評價模型、貸款評價模型、卡消費貢獻模型、外匯買賣積分評價模型、貢獻度模型、風險度模型、滿意度模型等來鑒定哪些客戶應當作為以后有潛力進一步發展的優質客戶。還通過客戶購買金融產品的多少來指定客戶經理為其指定專業的投資策略,在為客戶獲利的同時銀行業也獲得了額外的收益,達到雙贏。
為彌補我國銀行業對客戶信息采集、挖掘分析能力不足,客戶關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簡稱CRM)作為一種科學的管理方式引入我國商業銀行差別化服務的實踐中。CRM 對于客戶信息的整合集中管理正是充分體現出將客戶作為企業重要資源的管理思想, 完全契合了銀行業從“以資金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運營模式的轉變,因而理所當然地成為銀行信息化建設中的重要一環。而CRM系統早在國外進行了十分廣泛地應用。不少國際知名銀行如花旗、匯豐、摩根等都是成功的客戶關系管理的受益者。但CRM 系統在我國, 特別是金融行業的關注度非常高,但應用較少,屬于起步階段,截止到2011 年末,在我國130 多家商業銀行中建立起CRM 系統的不足20 家。從這點來看,我國銀行業應加大力度致力于CRM系統的學習和應用,為差別化服務提供堅實的硬性基礎。
在有效鑒定出重點客戶和潛力客戶后,商業銀行采取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差別化服務,比如派出專職客戶經理, 提供細致入微的貼身服務,除滿足客戶的日常所需,還第一時間將利率調整、債券基
金發行、股市變化等金融信息以及有關行業信息告知客戶,主動提供理財方案,集中銀行資源幫助客戶做大做強,進而為自己培養出穩定的優質客戶群。對大眾客戶以及一些小額存取款和種類繳費業務,各網點則發揮大堂經理的作用,引導客戶使用自助設備,從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以建設銀行為例,為了讓客戶了解更多的有關金融及投資方面的知識,建設銀行各支行等定期組織投資方面的沙龍、講座等集體活動,現場回答客戶提出的問題。另外建設銀行還專門設立財富中心,不僅為優質客戶提供一整套專業的投資等金融服務還組織一系列非金融服務包括為子女出國等進行教育培訓的高端的沙龍、講座等等。此外還對優質客戶提供精美的雜志,通過自己的雜志來宣傳銀行的理念和金融產品。
所有這些與客戶的密切交流在無形中影響著優質客戶的認同感和忠誠度。客戶經理等專業人員還會定期對優質客戶進行維護,更多的了解客戶的需求,為客戶提供更適合的投資策略。這種差別化的服務不能不說是一種創新,一種提升,一方面滿足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創造了銀行利潤的增長點,達到雙贏。
參考文獻:
[1]汪來喜.中國商業銀行市場結構的路徑變化和應對方略[A].問題探討,2009 年第6 期(總第359 期).
[2]國際.我國商業銀行集中度和市場結構分析[A].南方金融,2007年第2 期(總第366 期).
[3]國慶.我國商業銀行市場結構分析及優化對策[A].長白學刊,2007年第90期.
[4]左元亨.我國商業銀行差別化服務探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 年5 月第9 卷第5 期.
[5]龐然,侯陽.淺析我國商業銀行差別化服務[B].商業研究,2004P14 總第298 期.
[6]曾進.商業銀行競爭態勢分析[A].財經論壇,2008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