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認為翻譯界對于翻譯主體性的問題研究已經開始了由主體性研究向主體性間性研究的轉向。原文作者,譯者和譯文讀者,分別是不同性質的主體即:創造主體,翻譯主體和接受主體并且構成平等的主體間關系。然而主體間性并不是對主體性的否定,因為在溝通過程中,譯者實際上發揮著主觀能動性主動認識自身和其他主體,并且根據其翻譯目的和翻譯觀等參數來協調其與其他主體的親疏關系。另外,譯者的譯德及其雙語和雙文化能力等因素也影響其對翻譯主體間關系的協調。
關鍵詞:主體性 主體間性 協調
1.引言
隨著2003年《中國翻譯》“翻譯主體研究”專欄的開辟,翻譯主體性問題越來越受到翻譯界的重視,然而人們大多把研究的焦點集中在“誰是翻譯的主體”,“什么是翻譯主體性”等單一主體的研究上。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對翻譯主體性的研究離不開對翻譯主體間性的研究。陳大亮(2004)認為隨著西方哲學已經由主體性研究轉向主體間研究,翻譯研究范式的變革也應該從主體性向主體間性轉向。2005年之后,翻譯主體間性研究有了新的發展。楊柳(2005:20)從理論間性、話語間性、主體間性和文化間性等層面說明了翻譯文化實際上是種“間性文化”。李明(2006:66)把主體間性理論運用于文學作品的復譯問題上,探討了復譯中個主體間的關系。劉衛東(2006:6)指出交互主體性是后現代翻譯研究的出路。這些都說明:“翻譯研究的主體間性轉向已經成為現實……”(陳大亮:51)。
2.翻譯主體間性和主體性
主體間性又被稱為交互主體性,指的是:‘人作為主體在對象化的活動方式中與他者的相關性和關聯性……,它的表述包含了“主體性”的基本含義,體現交往的雙方或多方都是平等的主體,他們各自相互獨立,彼此相互承認,相互尊重; 此外還包括了“交互”的特征,表示主體與主體之間是相互影響和相互溝通的。而主體性則指的是:“主體在對象性活動中本質力量的外化,能動地改造客體、影響客體、控制客體, 使客體為主體服務的特性”(王玉梁:35)。因此,主體間性絕不是對主體性的否定,而是建立在主體性的基礎上的,主體性的討論也是主體間的。
要研究翻譯主體間問題,首先要回答誰是翻譯主體的問題。對這一問題,國內學者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筆者更贊同陳大亮的觀點,認為作者、譯者和讀者應分別屬于不同性質的主體,即創造主體、翻譯主體和接受主體,他們構成平等的主體間關系,分別在翻譯的不同階段發揮著其主體作用。
3.翻譯主體間性中譯者主體性
作為翻譯活動的具體實施者,譯者在主體間的交流中發揮著其主體作用,主動認識作者、讀者及其自身,并根據其翻譯動機和翻譯觀等來協調其與作者、讀者的親疏關系。另外,主體間的交往不僅存在理解和統一,也存在著沖突、誤解和差異,也是譯者主體此時根據一定的規范來對主體間的關系進行協調。
3.1譯者與原文作者
在譯者和原文作者的交往中,對于譯者來說,對作者主體越了解,其翻譯過程越順利,其翻譯質量也可能會越高。因為,“譯者不深刻的理解、體會與感受原作,決不可能叫讀者理解、體會與感受”(傅雷:翻譯經驗之點滴,轉引自陳??抵爸袊g學理論史稿”,2002)。“我深深的感到:從文學的類別來說,譯書要認清自己的所長所短,不善于說理的人不必勉強譯理論書,不會作詩的人千萬不要譯詩,弄得不僅詩意全無,連散文都不像,用哈哈鏡介紹作品,無異自甘做文藝的罪人。”(同上)。但是同時也要知道“任何一個認識對象都具有雙重性:既是可知的又是難以全知的?!保詈氵_,2002)。所以譯者在了解作者主體時一定首先要了解自己,從而在翻譯時選擇與自己習性相近的作品和熟悉的題材,這樣“才能以自己的心體察作者的心,在譯文中盡量傳達出作者的感情”(廖七一,2004)。同時也易和作者主體形成相同的“前理解”。但是由于兩個主體間存在的差異,譯者往往不可避免帶上自身的獨有的東西從而形成對作者的理解和文本的闡釋,所以譯者要和作者對話時也要努力忘卻自己,盡量和作者主體融為一體。
3.2譯者與譯文讀者
在譯者和讀者主體交往時,也要發揮其主體性的作用對讀者主體進行研究和了解,弄清其讀者群的狀況,弄清自己的目標讀者是屬于哪一類(參見外語學刊2006年第一期,吳慧堅的 “翻譯的條件與翻譯的標準”,文中吳把讀者分為四類)。這樣才能把握讀者主體的心理和期待視野,從而在選擇翻譯文本和翻譯策略上滿足讀者的接受心理和審美期待,才能恰當的填補翻譯中出現得文化缺省。
3.3譯者的譯德
在主體間的交往中,并不只存在理解和統一,也存在沖突和差異。例如,我們說過“任何一個認識對象都具有雙重性:既是“可知的”又是“難以全知的”,但是決不能以“難以全知”為借口而抹殺了其“可知”性。因此主體間的交往應該有一定的規范來約束主體間的交往行為,使主體間交往能達到真實性、正確性和真誠性。這就是我們在本文里所提到的“譯德”的問題。也就是楊恒達所說的“良心”問題和傅雷等人提出的 “做人”的問題,也是林語堂在其翻譯論中提出的“責任”問題。譯者主體在主體間的交往中的主體性不僅體現在對作者主體和讀者主體的認識和理解方面,還體現在對兩主體間關系的協調方面。
譯者常常會根據其翻譯觀和翻譯目的等參數來調節其與其他主體間的親疏關系。
3.4譯者翻譯目的和翻譯觀
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是有目的性的,譯者的翻譯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翻譯策略的選擇問題。而對于“歸化”還是“異化”的翻譯策略的選擇則決定著譯者和其他兩個主體間的親疏關系。如果譯者的目的是介紹給讀者原汁原味的異國文化,他將盡可能的和原文作者保持親密關系,在譯文中大量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相反,若譯者的翻譯目的是使譯文更容易讓譯文讀者理解和接受,他將主要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親近譯文讀者而疏遠原文作者。
譯者不同的翻譯觀也會導致對其主體間關系的不同理解?!胺g對等理論”把翻譯看作是在風格和功能方面與原文的絕對對等。雖然,由于語言和文化方面的差異,絕對對等在翻譯實踐中是很難實現的,但是也要求以著盡最大的努力來取得與原文在內容,風格和審美方面的最大對等。很明顯,持有這種翻譯觀的譯者將會把原文作者神圣化,自己奴隸化,而平等的主體間關系也不復存在。相反,對于目的論者,原文不再是翻譯要遵循的唯一尺度,譯者有權根據讀者或委托人的要求適當改變原文的信息,這樣,就被消解了原文作者的主體地位,奠定了譯者和譯文讀者的主體地位。
3.5 譯者的能力
作為原文的讀者和譯文的作者,譯者不僅要透徹了解原文和原文作者,還要精確地傳達原文作者的意圖和原文的風格。因此,譯者首先應具有雙語和雙文化的能力。這里譯者的雙語和雙文化能力指的是譯者對源語和目的語的差異的敏感度及對此差異的表述和對沖突的調解能力。譯者的這種能力關系到主體間關系的和諧與否。譯者的能力越強,對源語和原文的了解越透徹,對原文的表述越清晰,與原文作者和譯文讀者的關系越親近。否則,將會偏離原文作者的意圖,誤導讀者,從而破壞了主體間的關系。
另外,譯者還應具有一定的翻譯理論知識和翻譯經驗。一方面,這些知識不僅可以指導譯者的翻譯實踐,還可以幫助譯者樹立恰當的翻譯觀;另一方面,翻譯被視為譯者和其他主體間的交往活動,在主體間交往的過程中,沖突和和諧是共存的,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翻譯理論和技巧,譯者才能知道怎樣處理翻譯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因此,譯者的能力在他對主體間關系的協調方面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4.結語
此篇論文的研究意義有兩點:首先,希望能給從事翻譯事業,或對翻譯持濃厚興趣的人一定的啟示。使他們認識到處理好多重的主體間關系是成功、出色的翻譯的基本前提。其次,希望給翻譯批評提供一個新的參照因素。即成功的譯作應該是主體間關系的完美契合,應是在尊重作者主體的前提下,達到其翻譯目的的,使其當時的目標讀者主體也愿意接受的作品。
參考文獻:
[1]陳大亮.翻譯研究范式的變革:從主體性向主體間性轉向[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4.
[2]陳大亮.翻譯主體間性轉向的在思考[J].外語研究,2007(2).
[3]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4]李明.從主體間性理論看文學作品的復譯[J].外國語,2006(4).
[5]廖七一.當代英國翻譯理論.[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6]劉衛東.交互主體性:后現代翻譯研究的出路[J].中國科技翻譯,2006(2).
[7]王玉梁.論主體性的基本內涵與特點[J].天府新論,1995(6).
[8]吳慧堅.翻譯的條件與翻譯的標準 [J].外語學刊2006(1).
[9]楊恒達.作為交往行為的翻譯[A],謝天振,翻譯的理論建構與文化透視[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10]楊柳.翻譯“間性文化”論[J].中國翻譯,2005(3).
作者簡介:丁艷(1979.9-),女,漢族,安徽人,寧波大學職教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