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體育院校如何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一直是一個難題,本文旨在通過心理效應理論來指導在教學中如何滿足學生的心理滿足,從而達到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心理滿足 心理效應 大學英語
學生的心理滿足是指學生在每節的學習中表現出來的情趣性、積極性、自覺性。那么,一節英語課中如何才能增強學生的心理滿足呢?本文試圖通過心理效應理論來探討如何增強學生的心理滿足,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本人所教的大學英語六個一年級班級,在問卷及隨機詢問中,80%的學生認為教材的內容最容易影響自身的心理滿足,即:不同的教學內容能激發自身的學習積極性是不同的。50%的學生對教師的教學組織方法、教學手段產生不同的心理滿足。30%的學生對教師在當堂課的精神狀態態、服裝、舉止、言行產生不同的心理滿足,教師必須準備充分,舉止得體,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練習積極性。
心理效應是指“大多數人在相同的情景之下對某種相同的刺激產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應的現象。”心理效應普遍存在于每個人身上,普遍地存在于各種場合。它既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有著積極向上的推動作用,也存在著不可低估的消極影響。在教育教學中,如果教師能靈活運用心理效應,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則能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中師生之間的心理互動及其對教學活動的過程、結果等的影響構成了教學中的心理效應,是一種規律性的心理現象。教師要想提高教學質量,既要了解學生又要了解自己。也就是說,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遵循心理學的規律,即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出現的心理效應。
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隨著教師投入的加大及時間的推移,效果也隨之增加,但當投入增大到一定量時,教學效果不再正向增加;若繼續強化,教育效果明顯下降并出現負增長。這種現象就是教育上的“邊際效應”。例如,大一新生總是意氣風發,對外語學習充滿熱情;可到了大二,學習熱情則明顯減退,甚至產生抵觸心態。這主要是因為學生意志品質不夠完善,自我約束能力還比較弱,因此外語教育中的“邊際效應”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善抓時機。首先要學會“雪中送炭”。這就要求教師與學生建立友好的關系,根據學生不同的心理特點,不斷調整教育方案,了解學生的需要和存在的問題,及時伸出援助之手,排解其困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錦上添花”固然輕松而美麗,但“雪中送炭”更為緊迫、更為重要。其次,學會“適當冷卻”,及時評價與延遲評價相結合,促進“邊際效應遞増”。對于學生在英語使用中所犯的錯誤,如過多的語音、語法等錯誤教師不妨采取延遲評價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并改正,有時效果會更好。
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實驗:在給心理學系的學生們講課時,向學生介紹一位德國著名化學家。試驗中這位“化學家”拿出一個裝有蒸餾水的瓶子,說這是他新發現的一種有氣味的化學物質,請在座的學生聞到氣味時舉手,結果多數學生都舉起了手。蒸餾水本來沒有氣味,為什么多數學生都認為有氣味而舉手呢?這是因為有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現象——“權威效應”。所謂“權威效應”,就是指說話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則所說的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并相信其正確性,即“人微言輕、人貴言重”。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妨借助這種權威效應。教師首先要確立起自己在學生中的威信,這種威信不是讓學生恐懼(恐懼會適得其反),而是讓學生敬重,不能虛有其表。要想做到這一點,教師就要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并不斷樹立自己在學生中的名望,不只是在自己所教的班級里,而且在整個學校里,甚至在整個社會里。
社會心理學家指出:如果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就不可能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和工作。道理很簡單:好與壞、優與劣,都是在對比選擇中產生的,只有擬定出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方案對比選擇、判斷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如果一種判斷只需要說“是”或“非”的話,就不能算做判斷。只有在許多可供對比的選擇中進行研究,并能夠在對其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判斷,才算得上是判斷。因此,沒有選擇的余地就等于扼殺創造。在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從課本出發,將問題和答案設置成單一固定的封閉式問題,教學內容和教案的設計也只是拘于現有的范圍,使學生選擇的范圍空間狹小。這些都將抹殺學生的創造性。因此,教師要從多方面著手,適當擴展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案,多提開放式的問題,使教學更加豐富多彩。
為滿足學生心理滿足,教師應做到:作為教師,無論在衣著打扮,言行舉止上都必須樹立良好的形象,做示范要認真嚴肅,重點突出,一絲不茍。教師對學生要有嚴格的紀律要求,但不能始終板著臉孔、惡聲惡氣、輕視學生,更不能體罰學生,而是應做到嚴而不惡、耐心誘導、循循善誘,使學生感到教師既威嚴又親切。對學生進行嚴格要求的同時,又必須使學生擁有輕松愉快的學習,有滿足感。在教學內容選擇上,要選擇簡單易學、重點突出,能有效吸引學生注意的教學內容。教學的組織要靈活、多樣,把單調的英語教學滲透到游戲、比賽之中。作為教師必須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言傳身教。考試成績采用學生平時表現和考試成績相結合的方法。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癥下藥,加強思想品質教育,激勵學生的意志,采用游戲法和比賽法進行教學,增強學生的積極性,變單調為興趣,使學生在愉快的游戲中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滿足學生的心理滿足。
參考文獻:
[1]陳孟潔,石喜春.運用心理效應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J].華章,2011.34.
[2]陳德華.教學中的心理學效應[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任順元.奇妙的教育心理學效應 [M].教育教學出版社,1990.
作者簡介:謝宜辰(1985-),女,沈陽體育學院外語教研室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