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農村小額信貸的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但總體來看我國小額信貸仍處于探索階段,面臨著多種約束和挑戰。本文以我國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存在的資金不足、利率限制、產品種類單一、管理機制缺乏和信貸風險過高等問題為研究對象。由此提出了改善農信社小額信貸外部環境和自身管理兩方面進行創新,提出促進我國農村小額信貸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 小額信貸 困境 可持續發展
小額信貸主要指向低收入階層提供小額度的持續的信用貸款服務活動。我國小額信貸始于1994年,在經歷了效仿國外小額信貸模式、探索適合自身經濟發展的小額信貸及創新小額信貸機制等階段,目前在我國以農村信用社為主要單位普遍開展小額信貸業務。小額信貸業務主要發放對象是農戶,主要有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小組聯保貸款兩類;但隨著業務的開展農村個體工商戶、中小企業成為其貸款對象[1]。小額信貸作為我國合作性金融創新產品,具有覆蓋面大、到戶率高、還貸率高經濟效益較好的優點,緩解了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促進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一.我國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的發展現狀——以衡陽縣農信社為例
2000年中國人民銀行在農村信用社領域內引入小額信貸的操作技術,開始開展農戶小額信貸和農戶聯保業務,實現了農村金融信貸制度和技術創新[2]。
衡陽縣農業基礎日益穩固,糧食、棉花、油料、肉類總產先后進入全國百強縣。境內蘊藏瓷泥、陶土、花崗石、鈉長石、鐵礦石、黃金、五氧化二釩等資源30余種。2011年,轄區農業在遭受歷史罕見冰災等不利因素影響下,仍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農民人均純收入5617元,比上年增長15%[3]。截止目前為止,衡陽縣信用聯社共設立了55個獨立核算的農村信用社,21個分社和13個儲蓄所,231個信用聯站和68個信用站,形成了信用機構“鄉鄉通、村村連”的格局。至2013年7月末各項存款余額為64.02億元,比年初凈增10.04億元,各項貸款余額為32.29億元,比年初增加2.7億元,其中農業貸款占全縣金融機構農業貸款的98%以上,存貸規模均居全縣金融機構首位,小額信貸比例為21.14%。
衡陽縣一改過去“春放、秋收、冬不貸”的傳統放貸模式,推行“背包銀行進農家”,建立了“常放常收創效益”的信貸管理理念,緩解了農民“貸款難”問題;對涉農企業實行倉單、門面、訂單等抵押方式,對其業務結算、資金匯劃、信貸服務等實行“一條龍”服務,有效支持了“農字號”企業快速發展。
二.我國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的現實困境
(一)小額信貸資金供求矛盾大。農村信用社作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一方面由于農戶小額信貸的全面推廣,信貸資金需求量增大;另一方面由于農村信用社歷史包袱過重導致不良資產量較大,同時行政干預承擔的政策性任務過多,農村信用社資金流動性下降。加上隨著金融市場存款競爭的加劇,農信社的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資金組織的難度不斷加大。因此,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對農戶的資金支持力度有限,農民貸款難的問題沒有得到實質性的解決。
(二)小額信貸產品設計不合理。一是小額信貸的額度太小,沒有根據農戶的實際情況、項目的用途合理確定貸款的額度,難以滿足農戶家庭及新型經濟組織多元化的信貸需求;二是小額信貸的期限較短,農業產業的生產周期一般在一年以上,而我國小額信貸的期限一般為3個月、6個月、12個月,極少有超過一年的。
(三)貸款利率嚴格控制。小額信貸發放貸款的單筆金額小、期限短、需要耗費的人類資本比一般金融服務要大,因此,只有實行比銀行高出20%左右的小額信貸利率才能覆蓋其運營成本。我國出于扶貧目的,對小額信貸的利率進行了嚴格控制,貸款利率僅比銀行高7%~8%,影響了小額信貸項目的收支平衡,也影響了正規金融機構開辦小額信貸的積極性。另外,政府干預過重,以政府主導的小額信貸多用于扶貧,加重了農村信用社自身財務風險,影響了其持續性發展的目標。
(四)風險防范機制缺乏。小額信貸主要投向于農村的種植業和養殖業,對自然條件和市場的依賴性較大,因此面臨著較大的自然和市場風險;小額信貸僅根據借貸人信用水平和契約性承諾、無需抵押擔保,即可發放貸款,也會存在一定的信用風險。而從風險分散的角度來看,我國農村信用社發放小額信貸沒有專業經營小額信貸的擔保機構;農業保險項目投入的力度、深度和廣度與農業發展還不適應。
(五)管理機制不完善。一是農信社內部流程或制度化管理不規范、不落實引起管理水平難以適應小額信貸的現實需要。二是某些農村信用社在開展業務時缺乏相關專業金融人才,且缺乏有效的風險評估技術和完善的權、責、利相結合機制。三是農村地域遼闊、貸款農戶居住分散,行業管理部門對小額信貸的管理監督工作難以有效跟進。四是不少貸款農戶只是春耕秋收在家里,平時一直在外地打工,農信社資金使用難以監控、逾期難以回收,增加了信貸管理成本和風險。
三.發展我國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的路徑和對策
(一)改善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業務的外部環境
(1)觀念轉變。要創造小額信貸良好的外部環境,最為重要的是改變農戶、政府對小額信貸本質的認識,意識到小額信貸不僅僅是一種扶貧工具,更是一種完善農村金融市場的信貸方式。對于農村信用社來說,為可持續發展小額信貸,不僅要關注貧困農戶的還款能力,也要加大支持貧困農戶和微小企業的力度,構建多層次“惠普制”農村金融體系[4]。
(2)法制建設。健全的法律法規是規范農村信用小額信貸活動的另一有力保障。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市場競爭法律法規,維護小額信貸市場信用秩序;其次,明確規定利率確定、資金來源和金融監管等方面的法律條文,推動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正規化方向發展;最后,制定債權和債務相關的法律和有效制約或懲罰失信行為的法律,提高小額信貸的還貸率[5]。
(二)優化小額信貸的內部環境
(1)拓寬融資渠道。資金來源問題也是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要解決的重點。一方面農信社可依靠人民銀行再貸款、引進商業銀行和稅收或貼息政府優惠政策等方式擴大資金渠道;另一方面,農村信用社在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和能力后,允許其在貨幣市場發行特種票據進行融資,甚至可以吸取國外資本,最終實現政府監管下的由政府、商業銀行、民間資本和國外資本共同出資的小額信貸資金流通體系。
(2)確定合理的小額信貸利率??茖W合理的小額信貸利率是農村信用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具體做法是堅持以市場為基礎,在浮動區間內自主確定貸款利率,使農村信用社擁有合理制定利率水平的主動權,并且政府對農村信用社給予利率政策傾斜,保證其逐步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創新小額信貸金融產品。現行的產品種類、額度和期限應該順應現代化農業發展的趨勢,開發更多的產品種類,使小額信貸從生產性貸款領域拓寬到消費性貸款領域[6]。因地制宜的調整小額信貸產品種類也是各地農村信用社需要關注的問題,制定與當地農戶實際需求相適應的信貸產品。此外,農村信用社不僅要為農戶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務,也需為其提供相關的技術和信息服務,實現信貸服務配套化。
(3)加強小額信貸風險管理。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應以減少貸款風險、實現利益最大化為原則,增強自身的風險管理意識,加強風險控制基礎建設和人力資源管理,健全農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結構,最終提高信貸風險管理水平和創新小額信貸技術,從各個方面加強我國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業務的可持續發展。
(4)完善小額信貸經營管理機制。為提高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管理水平,不僅要提高基層人員文化水平和業務水平,還要改善小額信貸的運營管理機制,如健全的信息管理機制、內部激勵和監督機制、客戶激勵和監督機制、合規的會計制度和完善的法人治理機制等,提高農村信用社整體的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 黃憶寒.農戶小額信貸的風險及其防范——以江蘇農村信用社為例[J].農村金融研究,2010 (5):65-69.
[2] 于博文.關于我國農村小額信貸的分析和思考[J].金融觀察,2009.
[3] 李立新.對衡陽市農戶小額信貸情況的調查與思考[J].金融經濟,2012 (3):119-120.
[4] 陳海霞.中國農村小額信貸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5.
[5] 杜亞濤.農村小額信貸風險防范的法律對策[J].中國律師,2010 (5):56-57.
[6] 倪珉.我國農村小額信貸發展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 (5):3153-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