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對當前中外合作辦學主要模式的分析基礎上,對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模式案例進行了探討,指出了成功和不足之處,并提出了對發展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的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 中外合作辦學 模式
經濟的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促使了高校教育的國際化。目前,我國舉辦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已涵蓋全國大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上海、北京、江蘇、山東等經濟發達地區合作辦學方面發展迅速,成為我國國際教育合作交流的主要陣地。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也早已加入了合作辦學的行列。高職院校開展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與學科型本科院校的合作項目既有共同點,又具有自身的辦學模式特色。
1、當前中外合作辦學主要模式分析
(1)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
正規的學歷教育主要以高等學歷教育居多,還有部分高中階段的普通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在高等學歷教育中,主要以本科和專科學歷為主,還有部分研究生學歷教育,如MBA項目等。在高職院校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如:保險職業學院的國際商務專業,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的會計專業等。
學歷教育對辦學條件、課程設置、教學安排、生源質量等有較多規范性的要求,合作雙方通常比較認真對待,能夠制訂一個較長遠的規劃。這種項自能對社會較有吸引力,可幫助滿足社會對學歷文憑的需求,是巨前正規文憑教育的一種補充。同時,也可以滿足部分學生對出國留學的需求,便于真正引進國外在學歷教育方面的整套規范性做法,便于中方合作校消化吸收。
非學歷教育則以技能和證書培訓為主,分布在各級各類教育當中,也包括學前教育。培訓的項目主要以國際上認可的、通用的專業技能為主,以獲得諸如會計師證書、英語等級證書等為目標。
(2)單校園與雙校園
單校園模式指的是,不把到國外留學作為教學的一部分,學生在中國境內完成預定的學業,即可獲得相應的文憑和證書。當前有許多高職院校的合作辦學項目屬于單校園模式,只是學生有更多自主選擇的權利,可以在畢業時直接獲得學校文憑,或者選擇去對方學校繼續留學。
雙校園模式指的是,學生必須分兩部分完成學業,一部分在中國境內的合作學校內完成,另一部分在國外的合作校內完成。通常有2+2,3+l,1+2+l,2+l,1+2(數字代表年數)等模式。如本科學歷項目的2+2模式,前兩年在中方院校學習,第三年可直接插入國外大學的二年級或三年級,只需再學兩年就可獲得本科文憑。
(3)具體模式分析
融合型模式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把我國高校的教學模式和國外合作學校的教學模式完全融合在一起。引進對方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材和相關教學手段聘請對方教師來學校講課,派遣學校教師去對方進修;引入對方的教學方法,如課堂討論、實踐環節、案例教學等。
嫁接型模式
嫁接型模式主要是充分保留各自的教學模式,通過雙方各自對對方學校開設課程的評估,互認對方學校的學分,學生獲得雙方學校規定的學分,即可獲得雙方學校頒發的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證書。
松散型模式
松散型模式就是通過聘請國外教師來我國學校講學,學校教師去國外學習,借鑒國外的教學經驗,學生去國外短期學習、實習等手段,實現教學與國際接軌的方法。
2、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模式案例分析
論文以湖南省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為例,探討了其成功經驗以及不足之處。
2.1成功經驗
位于湖南長沙的保險職業學院采用嫁接式與融合式相結合的中外合作辦學模式,與澳大利亞北墨爾本學院(公辦)聯合組建,并與拉籌伯大學等世界百強大學聯合辦學。保險職業學院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分國內、國外兩個學習階段,屬于“2+2”雙校園模式。專科學生在中澳國際保險學院(設于保險職業學院內)學習兩年,畢業后可以選擇升學吉首大學或澳大利亞拉伯籌大學等多所大學攻讀本科。項目立足國內、面向世界,通過雙合作(中外合作、校企合作)、雙結合(工學結合、課證結合),為學生提供中外雙專科文憑和多種職業資格證書。
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與澳大利亞墨爾本坎甘(坎培門)理工學院,采用融合式、嫁接式多種合作辦學模式相結合,以引進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管理模式為指導思想,積極開展師資交流和學生交流。所涉及共同開發的部分課程有會計電算化、物流管理、商務英語等。除此之外,我院還采取了松散式中外合作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去美國、德國等國家開展短期學習、實習。
2.2 不足之處
(1)外籍教師的管理問題及分析
中外合作辦學的核心是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本研究認為優質教育資源的核心就是國外學校的優秀教師,包括教師使用的教材以及使用教材的方式,授課的方法,教學的手段等等,但是,如何保證聘請的教師是合格的教師,是優秀的教師,則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外籍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質量是中外合作辦學是否達到辦學目的的主要評價指標。
如保險職業學院外籍教師包括口語外籍教師和專業外籍教師,約占專任教師比例1/3,這對學院的管理是一個挑戰。還存在如專業外籍教師的教學質量由合作方評估,中方參與不夠。外籍教師沒有進入中方的教研室,單獨設立房間,沒有融合到學院的教師隊伍中等。
(2)學生管理的問題及分析
由于高職院校招生層次為專科,學生的知識基礎相對本科院校而言較差,學生有的學習態度不端正,如遲到曠課逃課等現象;有的學生生活行為不端,如夜不歸寢,出入娛樂場所;有的學生沉迷網絡游戲,以至不能自拔等。
3、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發展的建議
3.1規范外教聘請與管理,保證高職院校合作辦學的質量與效益
嚴格合同管理,依法辦事聘請教師質量是提高合作辦學質量和效益的前提條件。隨著中國加入WTO,到中國來謀求職業的外國人也越來越多。學校在外籍教師的聘任和管理方面,實行專人負責,目標管理,嚴格按照國家外專局和有關部門的規定、要求和國家政策法規執行,并形成一整套工作程序和管理辦法。對聘用的外教嚴格按合同管理。除國家標準合同文本外,每個教師都要有單獨的合同附頁,責任義務明確。對于個別到任后發現有問題的外籍教師,要采取進行口頭談話,書面批評和提前解除合同等方式妥善處理,決不放縱。
3.2促進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多形式
根據不同辦學模式,設置不同特色的專業,確定培養目標和課程安排,培養具有不同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的各類人才。既有專深型,也有廣博型;既有研究型,也有應用性;既有相對穩定的專業與課程設置;也有根據社會需求,而自行組裝“拼盤熱炒”。在培養方式上,由學校、企業合作培養或國內外聯合培養。學制可長可短,可數年正軌教育、或一年數月的短期培訓;全日制、半日制、夜校制、半工讀與工讀交替制;電視、廣播、函授,均應由學校根據培養目標和人才需求自行安排、自主招生。
3.3課程設置模式
高職院校應該在在人才需求調研的基礎上,確定合作辦學項目的職業崗位群,如保險職業學院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所面向的六個主要職業崗位群,明確了各崗位的主要工作任務及知識、能力與素質要求,構建了以崗位需求為導向,職業能力為本位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包括公共基礎、專業基礎、專業核心、專業拓展和人文素養選修等五大課程模塊。強調理論夠用,重在實踐,課證融合。實現國內教學資源與國外教學資源,專業課程內容與崗位任職標準,專業教學模塊與崗位工作任務,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五個方面的對接,強調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開設雅思聽說讀寫等課程,滿足學生繼續教育、職業生涯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4、結束語
探索適合高職院校合作辦學模式,始終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工學結合的理念融合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發展有特色的中外合作辦學新模式,促進高職教育國際合作規范化、特色化。
參考文獻:
[1]王劍波.跨國高等教育與中外合作辦學[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4 P108
[2]戴曉霞.莫家豪.高等教育市場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6 Pl10-112
[3] 王劍波.跨國高等教育與中外合作辦學[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2P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