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藝術類大學生在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方面呈現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既有社會、教育環境的客觀因素,也有藝術類大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這些問題的存在勢必影響到藝術類人才的培養質量。藝術類教育工作者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營造樂學的校園氛圍。
關鍵詞:藝術類大學生 學習特點 學習態度
近幾年來,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藝術高等教育也呈現大眾化的趨勢。由于藝術類專業的特殊性,使藝術類大學生在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能力方面表現出與非藝術類專業大學生迥然不同的特點。認識和了解藝術類大學生的學習特點,是進行藝術類大學生教育和管理的前提。為了切實了解藝術類大學生的學習現狀,分析其學習特點,特在大連藝術學院大一、大二藝術類專業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5份。問卷調查了以下專業的部分學生影視表演、廣播電視編導、美術教育、聲樂、美術學、服裝工程等。問卷回收后,進行了統計分析。
一、藝術類大學生的學習現狀
藝術類大學生的學習問題一直是藝術教育工作者廣泛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藝術類大學生的學習問題呈現出多種多樣復雜的表現形式。主要表現為學習態度不端正、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以及學習方法不科學等方面。
第一,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由表1可以看出藝術類大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二,學習目標不明確
近年來,大學生普遍就業難的現狀對在校大學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尤其是藝術類大學生的就業前景更是不容樂觀,畢業后很難找到與自己專業對口的工作。就業的心理預期直接影響到了學習目標的確立,相當一部分藝術類大學生簡單的將就業與學習目標劃上等號。當預測到自己的就業不容樂觀的時候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不能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不知道自己應該學習什么,有時候難免隨波逐流,找不到學習的方向。也有一部分學生將自己的學習目標定的太高,一味地迎合社會上對畢業生的各種要求,為考證而學習,結果往往半途而廢不能堅持到最后。
第三,學習動力不足,存在倦怠心理
學習動力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業成績的好壞。藝術類大學生大多學習動力不足,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學習倦怠心理。藝術類大學生中的相當一部分學生并不是出于自身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選擇就讀于藝術專業而是出于文化課成績差為了圓大學夢退而求其次的無奈之舉。有16.7%的學生在對“您學習的動力是什么”的選擇上選擇的是“家庭的施壓”,18.8%的學生選擇的是“沒有學習動力”。這種選擇必然導致其缺乏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甚至產生厭學心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習倦怠心理。所謂倦怠心理國內部分學者是這樣定義的:學生在學習過程匯總因為課業壓力或其他個人心理層次上的因素,以至于有情緒衰竭、乏人性化及個人成就感低落的現象[1]。藝術類大學生就其學習經歷來說比普通類大學生付出了更多的精力和金錢,教育的回報意識強,渴望成名。但進入大學后經歷了從入學后的新鮮感后進入到了巨大的失落感的落差,漸漸放松了對自身的要求,進入學習倦怠期。調查結果如下表2所示,我們可以看出有74%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學習倦怠心理。
第四,學習能力欠缺、學習方法不科學
學習能力包括自我控制能力、利用學習資源的能力、自學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等多方面。大學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階段,尤其是自學能力的重要階段。然而藝術類大學生與普通類的大學生相比,在學習能力上有所欠缺,學習方法不科學。大多數的藝術生從報考志愿那一刻開始對本專業懷有強烈的認同感,熱衷于專業課的學習,忽視文化課的學習,尤其是對那些相對比較枯燥,純理論性的課程產生先天的排斥心理。本身文化修養的欠缺,放蕩不羈的藝術思維與實用嚴謹的科學理念的差異使藝術生在學習上茫然失措[2]。據調查大多數藝術生數學和英語水平比較低,有的期末通過考試都很難,干脆放棄。調查“您學習中遇到的最大煩惱是什么?”選擇“個人學習基礎差的”占35.4%。在利用學習資源的能力方面比較欠缺,不會使用圖書館資源尤其是不會使用網絡電子資源學習。
二、藝術類大學生的學習問題的原因
藝術類大學生在學習方面呈現出的上述問題既有內因也有外因,既有來自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也有藝術類大學生自身的因素,既有學校教育環境的影響也有來自藝術類大學生家庭背景等的影響。藝術類大學生教育工作者必須從自身的實際工作出發探索出適合藝術類大學生學習特點的教育對策。
第一,社會轉型期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網絡媒體愈益發達,西方的價值觀念和文化思潮也不斷地涌入國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我國的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和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格局等日益多樣化,人們的行為方式、思想觀念、道德標準也呈現出差異性和嬗變性,社會上一些奢靡腐朽的生活方式也開始進入大學生的視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還沒有完全確立的藝術類大學生更易受這些不良思想和社會風氣的影響,會出現生活方式的混亂、價值取向的紊亂以及道德判斷力的削弱。藝術類大學生普遍認為藝術無國界,甚至用西方自由主義的思想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一系列的變化反映到學習上,表現在學習態度上急功近利,喪失積極向上的學習進取心,學習動力嚴重不足,甚至萌生退學心理。
第二,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缺失
藝術類大學生中的相當一部分學生選擇藝術專業是出于高考升學壓力的無奈選擇,而非擅長藝術或是熱愛藝術、追求藝術的結果。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是圍繞高考這個指揮棒,忽視了對學生興趣的引導和個性的尊重。如此這般的教育前提只能導致這些大學生淪為應試教育的產物。他們學習興趣不高,學習目標不明確,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專業不專”、“特長不長”,甚至出現倦怠心理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三,主觀因素的影響。
藝術類大學生個性強,情感豐富隨意,喜怒溢于言表,愛動情也易移情。考慮問題簡單,心理素質差,追求物質享受,自我控制能力弱,缺乏責任心,容易受他人的影響和左右。藝術類大學生進入大學以后往往極易隨波逐流,容易受學校學風、校風的影響,在學習上容易陷入“從眾”心理。
三、改進藝術類大學生學習問題的幾點對策
第一,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告誡學生說:“在選擇自己生活道路時,不應從狹隘的實用主義觀點出發來考慮問題,不管他們將來從事何種勞動,他們應該抱有一種強烈的愿望去學習,去認識世界,以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倘若學生只是以將來是否有用這種觀點來看待知識,他就會沒有激情,就會計較個人利益,就會動機不純,甚至情操低下。”[3]因而,從事藝術類大學生的教育工作者要從實際出發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養成學生自我管理、自覺學習的意識,從而多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素養。
第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愛因斯坦也認為對于一切情況,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想辦法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努力探索課程改革和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創設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學習平臺,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主角,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第三,抓日常管理,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意志品質是實現學習行為的有力保證。學習是一項艱苦的活動,需要耐心、恒心。然而,人都有好逸惡勞的心理傾向。從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方面來說,每個人都有害羞和懶惰的兩種感覺,大學就應該是從挖掘特長、潛能和培養能力入手,鼓勵人消除害羞感和懶惰的感覺,使他們融入校園和社會,能夠在社會中進行和諧有序的競爭,這是樹立大學生全面學習思想的基礎。[4]學校的管理人員和輔導員要從抓日常管理開始,從學生的上課狀態到學生的課下復習,從平時學習到期末考試,從晨讀到晚間的自習等細致入微處入手,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四,創設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營造樂學氛圍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學習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和諧、積極的校園文化會幫助學生形成樂學態度。藝術類大學要努力構建積極向上、和諧的校園文化。構建和諧、積極的校園文化包括的內容非常多,諸如學風、教風、工作作風等。學校要努力營造一種學生勤奮學習、積極向上的學風;教師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教風;領導深入實際,實事求是的民主作風;工作人員認真負責、愛崗敬業的工作作風。此外,學校的建筑文化、校園景觀,要使人感到學校是探索自然、探索人、探索社會的學堂;校旗、校徽、校歌、校訓需要精心設計體現一個學校的“精華”所在。比如我院作為一所建校十年的藝術院校,在校園建筑風格、景觀設計、校徽、校訓等方面處處體現了高雅的藝術殿堂和大藝人對藝術的執著追求精神。
社會對人才尤其是藝術類人才的需求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而人才的培養和形成,學生的學習是第一位的。高校、教師、學生必須與時俱進,立足自身實際問題,修好內功,牢牢抓學生“學習問題”,才能為社會培養拔尖的藝術人才。
參考文獻:
[1]鄧新洲 王遠思.“90后”大學生學習倦怠原因分析及對策[J].文教資料,2012,(1):230.
[2]羅達.素質拓展在藝術生入學教育中的引入和探索[J].文教資料,2010,(3):166.
[3]蘇霍姆林斯基.學生的精神世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2-4.
[4]肖文圣.民辦高校學生學習教育研究[J].今日南國,2008(4).
作者簡介:鄒芳芳(1981.10.12-),女,講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大連藝術學院基礎部思想政治理論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