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是當今食品安全問題的現象來分析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產生的原因主要是食品生產環節中人們的倫理道德淪喪,政府和人民應該著力加強道德教育,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加大管理力度等,最終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關鍵詞:食品安全 倫理道德 解決策略
“民以食為天”所以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是對消費者權益的最大侵害。隨著經濟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也不然會產生這個時代的“特有”產物,一些轉基因食品的出現,更有一些企業經營者道德素質低下,為了眼前利益,而不顧老百姓的身體健康,由此出現了如“蘇丹紅”、“毒奶粉”、“瘦肉精”引出社會廣泛關注的時間,確保食品安全成為了當今社會的首要解決問題之一,也是構成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食品安全的幾個重大事件
1.1 三聚氰胺(melamine)化學式C3H6N6俗稱密胺,蛋白精,被用作化學原料。對人身體有害,不可用于食品加工或食品添加物。
2000年,因為經濟迅速發展,中國大陸乳制品市場轉變成一個很大的市場,且因巨大消費群體。為了調節大陸市場的供應需求的日本,新西蘭等國將近30萬噸的乳制品以應付高中消費層次外,中國大陸絕大多數消費群體:包括嬰幼兒,還是以國內自制產品為主。知名三鹿牌順勢推出以一袋18元人民幣,不到進口奶粉價格一半價格嬰幼兒配方奶粉以應大規模的奶業市場,之后并成為大陸重要且知名嬰幼兒奶粉品牌。不過因為需求量很大,價格等競爭因素,公司與政府均漠視生產流程及質量問題,終于爆發出此弊端漏洞。雖然經相關單位調查以后,中國大陸檢察機構認為該污染事件嬰幼乳制品收購站負主要責任,也嚴懲逮捕相關當事人。不過,也有人質疑,該毒奶粉事件原因是三鹿集團搶奪大陸農村市場,為降低成本偷工減料所導致的結果。
1.2 2011年河南瘦肉精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有報道雙匯重慶區域經理在賣場大吃火腿腸,引來市民們的冷眼旁觀。10年瘦肉精屢禁不絕,添加瘦肉精喂出來的豬不僅顏色光亮,而且可以增加豬的瘦肉率,現在人們都關注身材,不吃肥膩的肉。這也導致飲食上只習慣吃瘦肉,而添加瘦肉精的豬肉,正好符合當今人們的飲食習慣。
醫學資料表明,食用瘦肉精的肉會使人產生惡心,頭暈,四肢無力,手顫等中毒現象,早在2002年,農業部,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就發布公告明令禁止在動物的飼料和飲水中添加瘦肉精。而近些年來,各地的瘦肉精致人中毒甚至死亡的案例還是時有發生。
二、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原因
2.1農產品源頭受到嚴重污染
隨著我國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加劇,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工業三廢,城市廢棄物的大量排放,尤其是一些企業,為了追求短期的經濟利益,無視社會公德,不顧法律法規,長期違規超標排放工業廢棄物,重金屬等有害物質:農民對科學種田的知識了解甚微,為了增產,增收,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劇毒農藥。許多有害,有毒的物質滲入土壤,使土壤中農藥的殘留期中,生活飲用水也受到嚴重污染,重金屬含量嚴重超標。
2.2食品加工中的污染
由于某些生產經營者的法律意識單薄,見利忘義,嚴重違背了倫理道德的規范原則,為了降低生產成本,牟取暴利,大肆地進行違法生產,使用非食品原料或劣質原料生產加工食品、水產品,致使產品的質量降低,并產生了一些有毒、有害物質,危及公民健康。如使用過氧化氫、美曲膦脂和大量胭脂紅物質浸泡蝦米,用有毒甲醛發泡海產品,銀耳用有毒的硫磺增白,大米中攪拌工業油,小米用檸檬黃染色等。
三、保障食品安全的策略
3.1加強倫理道德教育
倫理道德是人類社會的行為規范,是維系食品安全的根本準則,要讓人們“吃得放心,用的放心”。使公民從食品安全的困惑中解脫出來,不但要有健全的法律體系,嚴格的監管體制,更需要完美的道德教育體系,倫理道德精神,道德情感,道德觀念,使生產者,經營者,執法監管人員和消費者充分認識自身在維護食品安全中肩負的社會責任和應履行道德規范,認識到只有遵章守法,誠實守信,才能樹立良好形象和聲譽,才能使自己處于不敗之地,貢獻于社會。
3.2 法律體制的完善
健全的法律體系是食品安全的保障。完善《食品安全衛生法》,以綜合型的《食品安全法》代替單一型的《食品衛生法》這樣可以擴展法律的調控范圍,涵蓋從食物種植,養殖,加工,包裝,儲藏,運輸,銷售,消費等全過程,以規范的法律形式來確保食品安全,從頭到尾進行管制。
3.3加強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建設
加大食品安全監管執法的經費投入和隊伍的規范化建設,提高執法人員的業務技能與職業道德修養,全程執法監管要責任明確,公平、公正、透明度高,依法辦案。建立依法問責,過錯責任追究制,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執法水平,履行食品安全的職能,確保人民群眾的健康。
3.4加強食品源頭污染源的治理
建立和完善生產加工環節食品安全檢測機制,逐步建立適合本國實際情況的食品生產安全風險監管體系和風險評估體系。遵守科學,提高職業道德及守法意識,加強食品原料生產基地建設,發展良好的農業生產規范,推行標準化生產,實施規范化管理,最終保證食品生產所用的原料完全符合國家標準要求,徹底杜絕劣質原料的產出,從源頭上消除食品安全隱患。
3.5營造公平、公正的氛圍
政府在對企業責任追究和權益保障上,應一視同仁,應遵循公平、公正、規范的原則,客觀中立,在政策扶持、權利義務分配上不搞平均主義。建立企業申訴機制,確保企業的信譽與合法權益。企業是保證食品安全的關鍵所在,對守法經營,為社會提供優質產品的企業,加強媒體宣傳、保護與政策扶持,國家應幫助優秀企業做強做大,加大科技扶持力度,提高食品企業科學技術水平。要充分發揮輿論的引導和監督作用,對那些惡意造假坑害百姓的失信企業進行懲戒與輿論監督,加大行政處罰、刑事處罰力度。
參考文獻:
[1]鄭大喜.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多維思考[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6 ,(7)
[2]章壽榮.論食品企業對社會的責任[J].江蘇商論 2005,(11)
作者簡介:張珮珮(1988-),女,漢族,湖北武漢人,單位:江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2011級倫理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