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教師營造潛心工作環境,重視教師的身心健康及職業發展,是民辦院校穩定師資隊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要求。本文以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簡稱我院)堅持“親情留人,待遇留人,機制留人,事業留人”增強教師的幸福感和滿意度、穩定師資隊伍、提升教師素質為例,對民辦高職院校教師潛心工作環境進行研究,以期為民辦院校教師隊伍建設提供有實質意義的參考。
【關鍵詞】民辦高職院校;教師;潛心工作環境
2011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提出“要著力給專家、學者、教授創造一個能潛心工作的環境”。2012年12月16日,以“潛心育人、傳承創新”為主題的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學術論壇召開,300多位專家、學者共同探索如何為教師創造一個能潛心工作的環境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這表明,營造教師潛心工作環境,為教師創造一個適宜工作與生活的氛圍和環境,讓教師能夠心無旁騖,潛心治學,潛心育人,促進教師專心教學、專心科研,對高校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具有重大意義,尤其為民辦高職院校突破發展瓶頸、實現長遠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營造“潛心工作環境”的必要性
教師是高校最重要的資源,但浮躁風、職業倦怠等不利因素嚴重影響著教師和教育的發展。為教師營造“潛心工作環境”,是高校穩定教師隊伍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謂工作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兩部分,硬環境主要是指辦公環境、辦公設施、薪酬待遇等;軟環境主要是指學校的文化、教師發展平臺以及工作氛圍等。當前,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存在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等共同問題,以我院為例,在2004年至2008年間,教師隊伍不穩定,人才流失嚴重。教師沒有時間學習,沒有途徑提升,沒有科研項目,社會服務一片空白。營造“潛心工作環境”,穩定師資隊伍成為我院人事處迫切的任務和難題。
二、營造“潛心工作環境”的探索與實踐
從2009年開始,我院通過多渠道、多措施的努力,師資隊伍逐漸穩定,教師素質逐步提高,主要有以下實踐:(1)學院領導重視,行政為教學服務。我院領導通過各種途徑關心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比如召開教工代表大會、教師代表座談會、青年教師/高級職稱教師茶話會、團拜會,到宿舍給教師拜年,與個別教師面談,院長信箱、博客等形式,建立順暢的溝通反饋渠道,傾聽教師的訴求,解決實際困難。同時主動樹立行政為教學服務的實踐意識,將行政視為教學的后勤保證,將教師作為自己的依靠對象和服務對象;再造工作流程,逐步推進從管理型向服務型模式轉變。(2)改善教師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在房價高企的當下,我院為所有教師提供免費住房,單間或套間并配備床、桌椅、熱水器等基本家具,給教師配備筆記本電腦。教師公寓專人管理免收物業管理費用,后勤保障到位,義務維修水電、家電。校車免費接送上、下班,周末有班車往返從化和廣州,節假日增開校車,方便教師購物、返家。修建風雨停車棚,免費給有汽車的教職工使用。每年6月有專項經費給教工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工會組織旅游,開展各式各樣的文體活動,極大豐富了教師的業余生活。生日領取小禮物,節日有聚餐,每月發放福利品,春節有購物卡和慰問金,這些措施已經成為南洋特色,溫暖人心。(3)提高工資待遇。為了能夠更好地引進優秀人才,穩定在職教師,我院2010年進行教師工資改革,工資調整幅度為在原有工資的基礎之上凈增300多萬元/年,將原來的“以上課為主、用周課時量核算工資”調整為“以教學質量為主,固定周工作量和基本工資”,超課時費、各類證書補助、特殊津貼、特殊補助另行計算,考核獎單項核發。調整后的教師工資比同級別的行政人員工資高出20﹪-35﹪,教師離職率明顯下降。我院目前依然沿用該工資方案,教師工資按照各類加薪條件逐年增加并享受校齡津貼,擔任教研室主任及系主任的,享受崗位津貼。為了激勵教師自我提高,給寒暑假下企業鍛煉的教師發放津貼,給正規考取高級工證、技師證、高級技師證的教師給予證書補助。(4)優化考核激勵制度。為鼓勵我院教師長期從事教育事業,激勵廣大教師敢于改革、勇于創新、積極提升自我素質和能力,制定了教師獎勵、激勵制度及實施辦法,對學年度考核優秀的教師授予“優秀教師”稱號并發放獎金。評選專業帶頭人、中青年骨干教師、雙師素質型教師并按月發放津貼,申報課題的給予一定數額的科研經費,對發表論文和專著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對于獲得國家、省、市級優秀教師稱號者,指導學生參加國家、省、市級技能比賽獲得一等獎者,除正常享受國家、省、市級獎勵待遇外,學院另行嘉獎。獲得院級優秀教學成果獎、示范性講課比賽和說課比賽三等獎以上者,給予頒發證書及適當金額獎勵。精品課程建設和特色專業建設通過驗收的,給予1萬元獎勵。(5)注重師資培訓,關心個人職業規劃及發展。我院重視師資培訓,對新教職工開展的入職培訓包括校情校史教育、師德師風、多媒體技術、職業發展等內容。做好高校教師崗前培訓組織工作,專人負責報名繳費、訂購教材、車輛安排等每一個環節,培訓費、教材費由學院出資,讓教師可以安心培訓。每學年開展教改教案比賽,針對新上崗的教師組織“當好老師,站好講臺”培訓,開展教學督導工作,通過聽課——講評,“傳、幫、帶”等形式幫助青年教師成長。注重營造校內濃厚的學習氛圍,重視繼續教育學習,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通過指導頂崗實習學生、參與企業一線的技術研發和設計生產,參與對企業的員工培訓、技術支持、項目攻關以及其他社會服務,更新教師知識體系,加強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開展“教授講壇”系列講座,邀請專家、學者到校進行學術交流,以拓展教師、學生的學術視野,培養交叉學科的創新思維。我院關心教師個人職業發展,制定培訓進修制度,創造各種有利條件,積極開展高等學校教師資格認定工作,積極申報教師專業技術資格評審,走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道路。(6)解決后顧之憂。民辦學校沒有事業編制,但是我院按規定繳存五險一金,勞資專員詳細指導教師辦理相關轉移/提取手續,保障了教師最基本和切身的利益。成立“廣東省人才服務局南洋工作站”,專人負責戶檔遷移手續,我院還支付應屆碩士畢業生檔案掛靠費用,免去了教師往返廣州—從化辦理繁瑣手續的時間和金錢,節約精力潛心教學。讓教師安心工作,后方穩定是關鍵。我院在引進優秀教師的時候一般會主動考慮安排其配偶工作,對于子女上學的問題,辦公室積極與從化市教育局溝通,盡量安排在就近公辦小學就讀。(7)寬松的管理模式。我院教師不坐班,不打卡,每個學期只需參加1-2次全院大會及系部和教研室組織的教研活動,一般的行政會議及其他活動,不要求教師人人參加、次次參加。寬松的管理模式能使教師有較多的時間去備課、輔導學生、批改作業、搞學術、搞科研,教師反映較好。
三、營造“潛心工作環境”的小結
在教師們的眼中,一個理想的工作環境應該具有這樣的特征:(1)有共同的目標和期望;(2)作為專業人士,得到上級、家長和學生的尊敬和認可;(3)有權參與決定影響教師工作的事務;(4)與同事有平等的升職機會;(5)對于努力和成就給予重視和獎勵;(6)可以為專業提供發展機會;(7)像樣的工作條件。我院正是從以上幾方面著手,為教師營造潛心工作環境,讓教師在職業發展中體驗幸福。教師通過自身努力,了解自我,接受現實,悅納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用積極的心態來看待世界;與同事團結合作、知識共享,在同伴互助中做一名有幸福感的教師。
參 考 文 獻
[1]潛心育人,傳承創新——聚焦全省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建設論壇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1-12/23/content_7041412.htm
[2]肖川.《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8)
[3]Elizabeth Holmes.《教師的幸福感——關注教師的身心健康及職業發展》(《Teacher Well-being——Looking after Yourself and Your Career in the Classroo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