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國家財政統籌下,分稅制體制逐步開始實施,自實施以來其財政分權也從不同方面影響了基層地區公共品的供給。本文對于其影響因素做出一定分析并且就時下財稅體制下地方政府的公共品供給困難的情況提出一些初步的建議。
【關鍵詞】財政分權;分稅制;公共供給品;改革
一、分權式財政體制改革對地方公共物品影響的特點
(1)中央地方收支比重不對稱,財權和事權的不匹配。主要體現在,財政支出占的比例趨于上升,中央財政收入比重提高的同時沒有提高其支出的相關責任,而與其相對的,地方財政收入權利明顯減少的同時支出責任卻相對加強,值得深思的是,在改革之前中央財政的收支是基本一致的。(2)分稅制改革對中央和地方的財政支出格局影響不大。首先來看一組數據比對:改革之前,中央財政支出平均比重為0.2%,與之相對的地方財政支出平均比重為67.98%;改革之后,1994~2005年期間,中央財政支出的平均比重為29.51%,地方財政支出的平均比重為79.49%;所以總體上而言,地方財政支出的責任稍有加強,但明顯的變動幅度不是很大。(3)存在大量預算外及體制外支出。同世界其他國家進行比較來看,我國政府提供70%以上相關公共物品的供給,顯然地方財政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過高,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較多的支出責任被中國地方政府所承擔,而這樣的職責分配,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中國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和物品的整體狀況。
二、分權體制下地方公共物品供給的相關問題分析
(1)中央與地方的財政不平衡。從理論上,在財政體制下,中央以下的地方政府支出可以有獨立來源,但必須要與中央財政要達到一種平衡,也可以理解為每一層級政府的獨立自主收入恰好可以滿足其支出;而從時間上來看,在大多數多級財政體制的國家里面,一般可能出現財政能力失衡的形式有兩種:第一種是中央掌控了比較多的財力,迫使地方財力處于收不抵支的情況;另一種形式則是剛好相反的情況。(2)地方財政自給能力較低的問題。一方面,地方財政自給能力主要指的是地方本級財政收入滿足地方本級財政支出的能力,它能夠反映出地方財政收支是否能夠達到平衡;而用地方財政自給率作為指標來衡量,自改革之后,地方本級自給能力較低;另一方面,改革之前,地市級財政以及鄉鎮級財政是可以自給的,并且自給能力相對較強,而省級縣級自給能力相對較弱,改革之后地方各級政府自給能力均有下降。(3)供給過剩的顯性地方公共物品。目前中國在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給上基本都是采用從政府和部門自上而下的決策機制所供給的,其自身的行政指令性很強,而不是由相關受益地區的內部需求所決定的;與此同時,政府部門對公共物品的定價以及供給數量和種類形成了壟斷,主要表現在強制性地向公眾提供所謂的“公共物品”,自行決定和強制完成相關交易,導致公眾被動地為地方公共物品買單。(4)供給不足的隱形地方公共物品。一是整個區域內部沒有十分統一的法規政策,這其中有些政策甚至是相互沖突的。這些都是軟性公共物品提供不足的具體表現;由于各個地區出于對自身獨立的經濟利益的考慮,在中國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個別地方就出現了“割據經濟”的局面,譬如各地區實行保護主義的事件已是屢見不鮮的。二是對于一些社會效益顯著但經濟效益難以直接表現出來的純公共物品如免費公路,地方政府的供給積極性不高,導致了居民所需的基礎設施供給不足。
三、分權體制
下地方公共物品供給的相關政策建議
(1)明確劃分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支出責任。筆者認為在法律框架下按照相關公共物品和服務的屬性,明確界定相關支出責任是首要的任務。因為稅種的劃分基礎就是支出責任,責任與義務基本平衡,通常如果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大部分財源,地方政府很有可能出現不太關心成本與效益的比率,從而造成鋪張浪費的局面,所以用法律的形式明確支出責任的劃分是很重要的一點。(2)進一步完善地方稅收體系,提高地方政府的稅收自主權。一方面應該在保證中央主導地位的前提下,適度地下放一些地方必要的稅收立法權,在保證中央和全國性地方稅向全國人大集中的前提下,強化稅法,弱化國務院以及財政部等相關部門的行政法規;另一方面適當地放權,各地方可以就本地實際情況和擁有相應的稅目、稅率來調整權限并負責制定相應地方稅的實施辦法。(3)制度改革應以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首先從西方國家改革制度的事實來看,各地政府基本行政能力的大體一致是轉移支付的主要目的,不是要必須要達到地區經濟發展的均等,也不是要達到全國人均財政收入水平的完全均等化,而是要使各地地方在基本的公共服務能力方面達到一定的均衡;另一方面從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由于改革開放以來先富帶動后富,經濟發展不平衡由來已久,原因有很多,因此我們要走的改革道路還很長。
參 考 文 獻
[1]李繼紅.財政分權對地方公共品供給的影響[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
2010(2)
[2]張鵬.財政分權對地方公共產品供給的影響[J].內蒙古煤炭經濟.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