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在我國實行的交強險由于其賠償限額設置的不合理性,使得交通事故中該賠償的得不到賠償,很多受害者“望險興嘆”。這表明交強險已經進入了其病態期,若再不開處方進行治療,交強險難于體現其當初的立法初衷。本文正是給交強險把脈,指出其病態之處,然后開處方除病。
【關鍵詞】交強險;賠償限額;病態;處方
交強險是由保險公司對被保險機動車發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的人身傷亡、財產損失,在責任限額內予以賠償的強制性責任保險。該險種在我國雖已設立數年之久,但其作為社會保障救濟性質的一種保險,由于賠償限額的不合理性,使其很難實現其社會保障救濟功能,更是偏離了國家當初設立該險種的立法初衷。
一、交強險的病態:賠償限額設置的不合理處
交強險作為國家強制性的保險應該從公平角度出發保障絕大多數受害者在交通事故后的人身和財產利益,避免有傷沒錢治的慘淡局面。然而現實狀況卻遠非這樣,不合理的賠償限額使得很多受害人無法得到及時的救治,這似乎讓人覺得交強險有其難于訴說的病態,其病理即在賠償限額設置的不合理之處:
(一)區分死亡、醫療和財產損失限額使得12.2萬元的保費有名無實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第二十三條第一款規定“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統一的責任限額。責任限額分為死亡賠償限額、醫療費用賠償限額和財產損失賠償限額以及被保險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無責任的賠償限額。”這種實行分項限額的設置使得保險公司在僅造成傷殘的賠償上僅同意支付1萬元的醫療費用,這對于需要救治的受害者來說是杯水車薪的,根本無法達到救治的效果。這就使得駕駛者不得不再購買一份商業險,以解決交強險賠償不足的問題,但也使得交強險似有多余之嫌。然而,交強險又是強制險,每輛車必須投保,在全國機動車保有量接近3億輛的情況下,投保金額巨大,賠付卻較少,更使得保險公司在交強險上賺的盆滿缽滿的同時卻很少承擔社會保障救濟的功能。
(二)區分有無責任使保額縮水難于體現其社會保障救濟功能
在交通事故中,駕駛人若是無責任,受害者在救治上將面臨巨大的經濟負擔。因為這種情況下只能得到保險公司最多1.1萬元的賠償,使得交強險90%的保費嚴重縮水。這勢必會造成傷者因無力負擔巨額醫療費而影響及時治療,導致殘疾或者更嚴重的后果。
(三)財產損失賠付較低且理賠困難
在任何一場事故中,財產損失是不可避免的,交通事故亦不例外。交強險中,保險公司只同意賠付2000元的財產損失,然而2000元的最高財產損失賠付根本不能解決問題。兩車相撞,車輛修理費動則上萬,更別說貨車上的貨物損失,這就逼得投保人不得不再投商業險或貨物損失險來降低自己的風險。因為交通事故后,一旦發生財產損失,保險公司要雇用大量人員對財產進行定損理賠,這樣耗費大量的人力成本會影響人員傷亡案件的投入。
(四)不區分事故受害人數和車輛危險程度導致賠付限額一刀切
一起事故導致多人受害在筆者的審判實務中是屢見不鮮,這種情況下交強險的賠償限額就更顯得捉襟見肘。因為交強險并未規定賠償限額為每人次的限額,使得多個受害者需共同分割一份保險金,且分割比例如何分配也未明文規定,使得原本不多的保費經過分割后無法充分保證受害人的利益。大巴車、貨車、掛車由于車身長、操作不靈活,一旦發生交通事故,人員和財產損失極為嚴重。但交強險沒有區分車輛危險程度,實行統一賠償限額,根本無法滿足巨額賠償的需要。同時這類車由于其危險程度高,收取的保費比一般的小車高,但卻只能獲得與小車一樣的賠償限額,這種一刀切的模式看似公平,實則不公平。
(五)不區分各地實際情況形式公平實質不公
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水平、地區之間機動車保有量與道路交通情況相差較大,各地區之間發生的交通事故的數量和程度也不盡相同。廣東、上海等東部地區發生的交通事故較多且損傷程度較嚴重,青海、甘肅等西部地區事故少、損傷輕微,然而收取的交強險保費卻是相同的,實行的賠償限額也一致,這勢必造成西部地區為東部地區買單的不公現象。
二、交強險的處方:合理設置交強險的賠償限額
(一)合并醫療賠償限額與死亡傷殘賠償限額為人生傷亡損失限額
為了充分保障交通事故受害人能在事故后得到較好治療,應當提高現行的醫療費用賠償限額,即將《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中的醫療費用賠償限額與死亡傷殘賠償限額統一合并為人生傷亡損失限額,這樣12.2萬元的最高額保險金就能夠保障絕大多數受害人的治療。因為在普通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中,醫療費用占到整個訴訟請求中的四五成,若不保證及時有效的救治,恐怕時間拖延會使受害人有致殘的危險。也可以避免保險公司賠付不必要的傷殘賠償金,保險公司在支付保險金上至少能實現盈虧相抵。
(二)不區分有責無責的賠償限額
保險公司在保險金額范圍內承擔無過錯責任,不以被保險人過錯為要件支付保險費,這是道交法建立的原則同時也是各國的立法慣例。在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中實行無過錯責任體現了社會和法律對于生命和人權的尊重,不但使得投保人免受經濟損失,而且在受害者遭受的損失超過致害者的經濟能力的情況下,交強險更能保護受害者的權利。因為采取無過錯責任原則,受害人無需證明駕駛者是否具有過錯都可以要求保險公司進行賠償,從而達到第一時間給予事故受害方救濟的目的。因此為了避免在交通事故中無法確定事故責任的情況下,保險公司僅在無責賠償限額內賠付導致的不公現象發生,應取消無責賠償限額,實行不區分有責無責的賠償限額。
(三)剔除財產賠償節約理賠資源
交強險的設立初衷是為了保障受害人人身權利,并不在于保障財產損失。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將財產賠償納入交強險賠償范圍,使得有限的限額被財產賠償占用,如果將財產賠償剔除出交強險承保范圍,交強險的賠付成本將會降低許多。這樣就能將交強險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有可能使人身傷亡的賠付和醫療費賠付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
(四)賠償限額規定為每人次的限額及根據車輛危險程度設定不同賠償限額
為了確保受害人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交通事故中存在多個受害人的情況時,應對受害人的每人次事故的最低賠償限額進行規定,避免受害人因發生事故進而使得整個家庭經濟陷入崩潰局面。這點可以借鑒美國法律。在美國,受害人眾多的交通事故分別就每個受害人的單個賠償限額和受害人的總賠償限額進行了規定。這種做法一方面解決了受害人數眾多的賠付難題;另一方面最高額賠償限額也不至于使保險公司喪失經營交強險的積極性。針對實踐中存在的大巴車、貨車、掛車交通事故案件理賠難的問題,應當區分車輛危險程度設定不同賠償限額。這可參照商業險的設置,根據車輛危險系數和使用用途,車主可投保不同額度的交強險,繳納不同費率的保費。
綜上,交強險作為國家具有社會保障性質的險種,其賠償限額設置應該秉承公平原則,而不應該“一刀切”。這樣才能使廣大群眾感受到其投保物有所值,是真正的“民心險”。由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引發的賠償執行難問題一直都是困擾司法實踐的難題。本文希望交強險賠償限額的合理設置能夠為司法實踐作出其應有的貢獻。
參 考 文 獻
[1]http://finance.people.cn/GB4249407.html,于2013年4月訪問
[2]張新寶,陳飛.《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保險制度研究報告》.法律出版社,20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