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有效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有利于更好地促進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但是我們有些同志對思想政治工作不夠重視,沒有擺上應有的位置。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思想政治工作雖不是萬能的,但不講政治卻是萬萬不能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實現各項任務的中心環節。當前我們的主要任務是,緊緊圍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做到兩手抓,而且兩手都要硬。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和國家的重要政治優勢。思想政治工作是實現黨的領導的一個重要途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思想政治工作依然是我們黨團結一致,迎接挑戰,克服困難,奪取勝利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歷史和實踐都證明,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傳家寶,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丟,丟了就會削弱黨的領導,給黨的事業造成損失。只有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工作這一重要政治優勢,才能保證經濟工作和其它工作的正確發展方向,才能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到各項工作和群眾中去,才能及時排除和戰勝各種錯誤東西的干擾,才能鞏固和發展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政治基礎,從而為經濟工作和其它工作提供強大的動力與保證。
二、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問題
(1)在思想認識上存在的問題。一是認為思想政治工作務虛,空對空的,對工作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二是認為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教育的需要,在知識經濟時代顯得過時陳舊;三是片面地認為搞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學習理論文章,既枯燥乏味又無實際意義。(2)在工作機制上存在的問題。一是組織領導機制形同虛設,在實際工作中,強調了政務和業務管理中“疏于管理、淡化責任”的問題,對思想政治工作卻相對忽視,沒有明確的機構、具體的管理辦法和考核獎懲措施;二是教育機制缺乏活力,實際上還是延用傳統的理論灌輸式的教育方式,注重了共性,忽視了個性,不能針對每個干部的思想實際開展思想教育;三是激勵機制不夠健全,只注重了正面激勵,卻相對忽視了反面激勵,對錯誤的言行,正氣不足,事不關已,高高掛起;四是預警機制尚待建立,只注重了事中的監督和事后的查處,但事前防范不及時。特別是對一些帶有苗頭性、傾向性的思想問題,沒有防患于未然。(3)值得注意的幾種傾向。一是存在貪圖安逸的思想,滿足于優厚的經濟待遇和穩定的小家庭生活,主要精力沒有放在工作上;二是存在追名逐利的思想,拜金主義、官本位思想嚴重,大局意識淡薄,只講索取,不講奉獻,工作作風漂浮;三是存在不思進取的思想,缺乏動力,對工作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四是存在小進則滿的思想,取得一點成績就自我陶醉、盲目滿足,滋生了驕傲情緒,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
三、以十八大精神為指導創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
(1)提高思想認識。讓學習貫徹實踐十八大精神成為企業干部職工共同的價值追求、行為準則和自覺行為。這就要求企業黨組織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當前形勢下,堅決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密切掌握干部職工思想動態,深入細致地做好企業干部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為企業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加強對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和為實現“中國夢”建功立業的宣傳力度,提高企業干部職工思想理論素質,提振企業干部職工信心。要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蓋面,將思想政治工作覆蓋到每個崗位、每位職工、每項具體工作中去。(2)創新“兩項機制”。一是建立企業政工干部與其他工作人員相結合的新機制。建立現代制度的企業,政工人員的配備,必須走“精干、高效、協調”的路子,政工人員應是既有基本理論,又懂現行政策法規,既會做思想政治工作,又懂企業管理的復合型的人才。二是建立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黨政齊抓共管的機制。企業中不僅黨委領導同志要盡心盡職抓好思想政治工作,而且行政領導也要重視抓思想政治工作,在領導生產和經營管理的過程中與黨組織共同抓好思想政治工作,黨政領導之間要互相配合,密切協同,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強大合力,可以選擇黨委領導與行政領導“一肩兩職”、“一崗兩責”新型企業領導體制。(3)強化“三種意識”。一是強化政治意識。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在引進外國先進技術的同時,西方的腐朽文化也不可避免地滲透進來,使人的思想受到了干擾。在新的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政治鑒別力,時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堅韌,在錯綜復雜的形勢面前,要明辨是非,頭腦清醒、旗幟鮮明,關鍵時刻經得住考驗。二要強化學習意識。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思想政治工作是開放的、動態的、持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高度重視信息的收集、反饋、分析。同時知識經濟時代面臨多種機遇和挑戰,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強化學習意識,提高工作本領,透過復雜現象,洞察背后隱藏的問題,通過不斷的創新創優和學習,保持思想政治工作旺盛的生命力。三要強化創新意識。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牢牢把握時代脈搏,創新方式方法,找準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抓住干部職工普遍關心的問題,有的放矢,提高解決新情況、新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