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復蘇和發展,制造科學技術也在不斷地變革與完善,但是與先進的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為了迎接新的挑戰,先進制造技術及制造模式的研究和實施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任務。本文通過著重述了機械制造業發展的信息化、集成化、最佳化、精密化、柔性化和自動化趨勢,針對這些趨勢提出了我國機械制造業改革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機械制造;柔性;信息;自動化;對策
當今世界的競爭主要是綜合國力的競爭,制造業是現代國民經濟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支柱,其生產總值一般在一個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占很大比重。以機械制造技術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技術 ,對這個國家的技術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機械制造技術的發展趨勢
在當今世界機械制造技術的迅猛發展中,我們一方面必須依靠信息科學、材料科學來改進制造水平;另一方面信息科學、材料科學也必須依靠制造技術來取得新的拓展。因此現代制造技術已經頗具規模,它的系統包括了物質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等。它也是集機械、電子、光學、信息科學、管理學等為一體的產業集合體。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描述他的發展趨勢。(1)自動化方面。自動化技術開發和應用有效地節省了大量的人力資源,還可以去代替人完成一些具有危險性和損傷性的操作。這種跨時代的技術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滿足了市場不斷發展的需要。隨著科技的發展,自動化技術也在自我完善和更新,早期的“全自動化”、“無人化”的概念已經被取代,未來的自動化技術將會更加重視人在自動化系統中的作用。同時自動化技術已經開始慢慢的普及,逐步走進中小型企業,以經濟實用的優勢不斷滿足發展的產品多樣化和個性化需要。(2)精密度方面。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術是當今機械制造技術發展的趨勢之一。精密工程、超精密工程、微細工程和納米技術被稱為現代制造技術的基礎,在民用工業中有廣泛應用。(3)柔性化方面。柔性化是指機械制造業對各種外界因素的適應能力或是產品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多型化、高參數和高可靠性的產品應接不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產品更新換代不斷加快,柔性化的思想應運而生。此能力是建立在對市場需求認真調查和正確分析的基礎之上,通過對產品的技術更新來達到人們的需求。針對柔性化的發展趨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國提出的“靈捷制造”,它的主線就是高度柔性化生產。(4)最佳化方面。現代社會各方面都強點最優配置,制造業也不可避免,這里的最優配置不僅是指加工參數方面,而且是指影響制造技術的各個方面,包括環境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組織管理等等,從而增強產品的其競爭力。具體表現為制造系統在不斷適應市場環境過程中,不斷的反饋有用信息,持續對系統結構進行適應性改良,對系統內部各模塊進行重組,以達到模塊的最佳組合,發揮制造系統最佳效益。(5)集成化方面。隨著市場的全球化接軌,市場競爭也日益激烈,整個市場處于一個持續變化而不可預測的狀態。激烈的競爭在推動了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的同時,也給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全所未有的機遇。為了抓住這一機遇,科學家開始重新考慮應用集成化的開發思路。他們用系統工程理論的方法將各種技術、物料、信息等實現集成。換句話來說,現代化的集成不僅僅是技術功能的集成更是技術經營和人力資源的集成。
二、我國機械制造新技術改革的淺見對策
我國的制造產業最先是通過技術改造和引進國外先進制造技術發展起來的。但和先進國家的制造技術相比還存在著很大差距。具體表現在技術改造投入不足、研究開發能力薄弱、制造業產品落后、信息含量低、更新換代慢等方面。以至于產品總體上缺乏國際競爭能力。(1)人才是第一生產力。要發展和推廣先進的制造技術、實施先進的制造模式人才是先決條件。科技人員不僅要精通制造技術而且要了解市場營銷、經營管理和經濟法。這要從高校培養人才的模式開始慢慢的推行與改進,盡力去培養一支了解和掌握機械工程科學的前沿技術人才,加速先進制造技術的推廣和實施,為市場需求服務。(2)加強政策與法規建設。政府要加強宏觀調控機制,以法律的道德的手段預防市場上的不法分子。國家必須制訂科學的制造產業規劃和制造技術進步的總體規劃,以及相應的法規政策規范市場競爭。避免浪費資源的事情發生,盡可能減少和避免市場盲目競爭造成的損失。(3)建立并發展我國自主的NC、MC、CAD、CAM、FMS、CAT、CIM、IMS等制造技術。結合我國市場的實際情況,有組織有計劃的引進先進制造技術。對于引進的科學制造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和改良,目的在于開發創新出適合我國國情和生產模式的新技術。(4)提高制造業現代化管理水平。現代企業管理的核心是信息管理、物質管理、質量管理、生產過程管理和市場信息管理,企業在加強人才的培養同時也必須看準市場與國際接軌,加快現代企業制度改革,為先進制造技術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 考 文 獻
[1]我國機械制造業發展趨勢的探討.薛培軍.安陽工學院學報.2005-08-30
[2]康鳳華,陳英莫.21世紀初機械制造業發展的特點和趨勢.機械工人.冷加工.200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