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展綠色建筑已經成為各國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選擇,而這一建筑模式對于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從經濟學的角度講,綠色建筑具有顯著的外部性,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節能、節土、節水與節材,但是也能夠產生一定的負效應。因此,從經濟學的角度對綠色建筑的外部性發展模式進行分析就顯得十分必要。本文正是對這一工作進行了研究,旨在通過本文的工作,為綠色建筑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可供借鑒的信息。
【關鍵詞】綠色建筑;外部性;經濟發展模式;經濟激勵
從理論上講,綠色建筑也被稱為“生態可持續性建筑”,該類建筑指的是能夠在不損害基本生態環境的情況下,將建筑空間構建成能夠長期滿足人類健康生活和經濟活動的需要。也就是說,綠色建筑應該能夠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和安全的居住、工作與活動環境,而為了實現這一點,還要同時完成對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對環境的最小影響,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與減少污染方面符合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更為重要的是,在全世界大力推崇節能減排、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歷史時期,發展綠色建筑已經成為各國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選擇,而這一建筑模式對于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從經濟學的角度講,綠色建筑具有顯著的外部性,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節能、節土、節水與節材,但是也能夠產生一定的負效應。因此,從經濟學的角度對綠色建筑的外部性發展模式進行分析就顯得十分必要。本文正是對這一工作進行了研究,旨在通過本文的工作,為綠色建筑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可供借鑒的信息。
一、綠色建筑的主要特征與屬性
1.綠色建筑的主要特征。(1)按照綠色建筑的設計原理,這類建筑往往采用開放式的設計模式,無論是其建筑內部還是建筑物的外部,都采取有效的連通方式,使空氣、水份能夠通過認為搭建的建筑通道完成與外部環境之間的交換,能夠對氣候的變化自動做出自適應的調節和反應;(2)從建筑物排放廢物的視角來講,綠色建筑對于廢物的排放是極少的,即便在排放廢物,也能夠實現對這些廢物的循環再利用,并通過現代科學技術的運用,最終實現少排放或者零排放的目的;(3)按照建筑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可以將二者看做是能夠融為一體的事物,因為對任何建筑物而言,都會對其周圍的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而一旦它與外部環境何為一體之后,兩者之間將處于和諧的境地,相互之間的影響將會變得更加自然和和諧;(4)綠色建筑不同于普通的建筑,從建筑利用能源的視角看來,綠色建筑的特征主要在于其節能和低能耗兩個方面,這是因為,綠色建筑所采用的往往是可再生的材料,即便是不可再生的也是可以進行降解的,對環境的污染程度相對較低,并且能夠實現循環利用。
2.綠色建筑的公共物品屬性。對綠色建筑來說,其公共物品的屬性是十分明顯的。所謂公共物品的屬性指的是在經濟學的范疇內,對綠色建筑的消費具有不可分性、非排他性與非競爭性。也就是說,當一部分人在享用綠色建筑所帶來的利益時,是無法阻止其他人在同樣的時間和同樣方式享受這一利益的,當多個消費者共同享受這一利益時,單個消費者引起的邊際成本趨近于零;而供給的不可分性,指的是只要為一個消費者生產綠色建筑,就必須為其他有需求的消費者生產該建筑。此外,綠色建筑具有公共物品的屬性還因其能夠向消費者提供的清潔的空氣和干凈的水源,其所處的環境的質量是與自然等同的,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已經降到了較低的程度。
二、綠色建筑經濟外部性分析與對策
(1)綠色建筑的經濟外部性分析。對于綠色建筑的生產者來說,采用綠色建筑的方案在短期內一定會增加其初始投資規模??墒?,在目前情況下,我國的房地產業正在經歷著震蕩,一方面是大中城市房價的日益上漲;另一方面是供大于求的總趨勢得不到有效的緩解,任何輕易增加建筑成本的做法都有可能使開發生處于兩難的境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講,建造節能建筑只能通過政府的調控或者鼓勵,單純的依靠開發商的自覺行為去執行是具有難度的。即便開發建造綠色建筑能夠在將來為其生產者帶來豐厚的收益,能夠有效的節約和保護能源,最大限度的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使人類居住的環境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開發商是否愿意在后代人或者同代人不向其支付報酬的情況下完成這一行動,是不可預知的。此外,在建筑節能這個領域,存在著這樣一個明顯的現象——用戶承擔了綠色建筑的社會成本,而其他人卻得到了綠色建筑的外部效益,其全部收益并沒有全部的進入到用戶的賬戶——這便是綠色建筑的外部性問題,也是綠色建筑所要解決的根本性問題。(2)解決綠色建筑外部性的對策。綠色建筑發展問題的本質在于最大限度的發揮綠色建筑的正的外部經濟性,消除綠色建筑的負的外部不經濟性。而為了解決這一點,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通過稅收政策平衡綠色建筑的支出。其具體做法為,通過對生產非綠色建筑的單位或者個人征稅,對于征得的稅款要將其用于抵消外部不經濟性的部分,使這一部分損失得到補償,這樣一來,企業的私人成本就等于社會成本;二是通過財政補貼緩解開發商的資金壓力。由于生產綠色建筑存在著一定的外部經濟性,因此,可以考慮對綠色建筑產品的生產者進行財政補貼,目的在于影響綠色建筑的價格,吸引與引導用戶更多的購買綠色建筑。
三、基于外部性分析的綠色建筑經濟激勵政策設計
(1)綠色建筑的市場啟動階段。除了財政支持與稅費優惠外,還需要注重政府的采購向著綠色產品與綠色建筑的方向傾斜。其具體做法包括:一是對綠色建筑工程標底加上綠色建筑所帶來的節能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數額以及普通建筑工程標底的大小進行比較,盡量優先選用綠色建筑開發商進行綠色建筑的開發;二是明確和細化政府采購對綠色建筑或者相關產品的采購要求;三是政府在積極推進和建設經濟適用房時,要積極的邀請綠色建筑開發商明確房屋的設計、施工、運營和管理朝著綠色建筑的方向進行。(2)綠色建筑的市場成長階段。在綠色建筑的市場成長階段,消費者對綠色建筑的消費熱情不斷提高,房地產開發商在這一時期會更加積極主動的開發綠色建筑。此時,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輔助工作:一是通過多種方式完成對綠色建筑規劃設計單位、材料設備供應商以及管理單位等綠色建筑開發輔助單位的激勵;二是過低息貸款與財政貼息等方式,積極的拓寬綠色建筑的發展空間;三是增加“綠色建筑研究專項基金”的額度與覆蓋面,推動和綠色建筑相關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以及管理創新的開展。(3)綠色建筑的市場成熟階段。在綠色建筑的市場成熟階段,市場已經成為推動綠色建筑向前的重要力量。在不違反市場規則的條件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需要采取適當的措施,幫助我國綠色建筑開發企業走向更為廣闊的市場。比如,可以對外國房地產企業的開發經驗進行搜集和驗證,對我國綠色建筑開發企業實施一定額度的進出口補貼,或者簡化我國綠色建筑開發企業進出口業務的辦理手續等。
綜上,自綠色建筑在世界上出現以來,我國的綠色建筑經歷了由理念到實踐的逐步的發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發展體系,突破了一定的發展前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高效利用。當然,綠色建筑的興起與發展,為我國建筑企業的經營管理帶來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建筑企業除了積極的適應環境的變化,始終以環境保護為主題,進行經營模式的戰略轉型別無他法,也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的綠色建筑市場上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參 考 文 獻
[1]劉宏偉.綠色建筑經濟外部性問題分析[J].建筑生態.2004(4):76~77
[2]金占勇,孫金穎,劉長濱,張雅琳.基于外部性分析的綠色建筑經濟激勵政策設計[J].建筑科學.2010(6):57~62